杩槎相关词语有哪些
杩槎的词语有:黩武穷兵,词不达意,东拉西扯。
杩槎的词语有:担惊受怕,岛瘦郊寒,电光朝露。2:注音是、ㄇㄚˋㄔㄚˊ。3:繁体是、榪槎。4:拼音是、mà chá。5:结构是、杩(左右结构)槎(左右结构)。
关于杩槎的造句
1、截流时,将杩槎用木梁、篾笆(竹席)相连成排置于水中,一足朝内江,两足向外江,上面用“碗儿兜”(装满卵石的竹筐)压重固定。
2、传承千年的清明放水节即将盛大登场,砍掉杩槎,让滚滚岷江水灌向广袤富饶的川西平原。
3、刘正辉说,今年好不容易才找齐编竹笼碗兜、编篾笆、绑杩槎的匠人,古法截流的技术失传的危险正在渐渐逼近。[******]
4、截流时,将杩槎用木梁、篾笆(竹席)相连成排置于水中,一足朝内江,两足向外江,上面用“碗儿兜”(装满卵石的竹笼)压重固定。
5、刘正辉说,今年好不容易才找齐编竹笼碗兜、编篾笆、绑杩槎的匠人,古法截流的技术失传的危险正在渐渐逼近。【***/zj-53367/***造句网】
杩槎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亦作'杩叉'。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这种建筑物,很早就用于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工程中。基础解释:亦作/'杩叉/',见/'杩槎/'。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这种建筑物,很早就用于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工程中。
二、网络解释
杩槎杩槎,拼音màchá,是指亦作“杩杈”。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用杆件扎制成支架,内压重物的河工构件。又称闭水三脚、木马。在四川地区使用较多,明嘉靖时(16世纪前半期)已见于文字记载。综合释义:亦作“榪叉”。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这种建筑物,很早就用于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工程中。《人民日报》1974.5.2:“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采用在分水堤附近外江河道上设置榪槎截流的办法,来调节外江、内江的水量。”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五章一:“黄澜生的口硬似刚刚斫断榪叉的都江堰,滔滔滚滚的语流,连标点符号都来不及加一个。”杩槎[màchá]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这种建筑物,很早就用于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工程中。网友释义:杩槎,拼音màchá,是指亦作“杩杈”。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汉语大词典:亦作“杩叉”。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这种建筑物,很早就用于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工程中。《人民日报》1974.5.2:“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采用在分水堤附近外江河道上设置杩槎截流的办法,来调节外江、内江的水量。”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五章一:“黄澜生的口硬似刚刚斫断杩叉的都江堰,滔滔滚滚的语流,连标点符号都来不及加一个。”其他释义:1.亦作'杩叉'。2.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这种建筑物,很早就用于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工程中。
三、引证解释
⒈亦作“榪叉”。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这种建筑物,很早就用于四川省灌县都江堰工程中。引《人民日报》1974.5.2:“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采用在分水堤附近外江河道上设置榪槎截流的办法,来调节外江、内江的水量。”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五章一:“黄澜生的口硬似刚刚斫断榪叉的都江堰,滔滔滚滚的语流,连标点符号都来不及加一个。”
关于杩槎的成语
东拉西扯 岛瘦郊寒 点金乏术 黩武穷兵 惮赫千里 促膝谈心 词不达意 担惊受怕 独步当时 斗粟尺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