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1~20各数的认识及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及反思

来源:暴趣科技网
11~20各数的认识

执教人:江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初步感知十进制。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3、情感目标

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教育,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从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地读出、数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一个十和几个一),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关键: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理解11—20各数的意义。 教具:课件、小棒 学具:小棒、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复习

(1)从0数到10。

(2)开火车从5数到10,从9数到4,。 2、教学主题图

师:周末快到了,假日小队的同学们在老师的代领下去秋游,瞧!他们正穿过一条马路呢!

出示第84页主题图。

(1)师:我们每天都要出门,经常要过马路,通过这幅图,你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注意安全。)

(说明:结合情境,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习到有价值的数学,同时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 (2)提问:在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导入新课

教师黑板上的数字(14,19)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会经常碰到像14,19这样的数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这些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1、猜一猜游戏

师:老师手里有一些小棒,你能猜猜它是多少根吗?学生猜(不判断对错)。然后再一起数,数出是11根。

2、提问:怎样摆能够一眼看出是11根小棒?(引导学生说出先摆10根,再摆1根)

3、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我们更方便的记录,通常把10根捆成一捆。 4、学生捆小棒。

5、提问:一捆是多少根?是几个十?(1个十)一根是几个一?(1个一) 6、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1)学生举起手中的小棒,齐说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7、提问:11根小棒再添一根是多少?(12)你能说说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2?

8、12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多少?(13)那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3? 9、依次添小棒到19根,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9?

10、1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多少?(20)那这边单独是十根怎么办?(捆起来)也就是20根小棒捆成了2捆,一捆是1个十,那两捆是几个十?(2个十) 2个十是多少?

11、动手操作。师在黑板上写数字,学生摆小棒。(15,17)并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摆出。

12、教学读法。

13、练习(即做一做第2题,情景是动物身上的号码) 14、教学例3

出示尺子,上面有0到10这些数字。提问:你知道10后面是多少吗?(11)依次说出直到20。(说1个数 出示1个数)再提问:13的后面是多少?17的前面是多少?13比17大还是小?19比17大还是小? 15、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11~20各数,知道了它们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其实这些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应用。 16、幻灯片出示生活中的11~20各数。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11到20。.19到14。

2、教材87页练习十四第2题,第4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共试教了4次,每次的磨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进步与锻炼,下面我就针对我所上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揭示完课题后,以猜小棒的个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猜的过程中不判断对错,最后在黑板上来数一数,学生们知道是11根小棒。而对于猜对的学生们给予肯定。

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

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怎样摆能一眼看出是11根小棒?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