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面向职业岗位构建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职业岗位构建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暴趣科技网
2010年第14期 第31卷 总612期 职业技术教育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No.14,2010 V01.31 Gener ̄No.612 面向职业岗位构建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王静霞,余菲,赵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摘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在企业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将集成电路版图设 计、数字线路设计作为专业的核心工作岗位和主要就业岗位,兼顾基本就业岗位和辅助就业岗位需求,构建 由文化素质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建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 系。为保证课程体系实施,实行弹性的“2+1”人才培养模式,平衡学生学校学习和校外实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职业岗位 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3219(2010)14—0005—04 中图分类号集成电路产业链包括集成电 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以及集成电 路封装测试等,在众多不同类型的 微电子职业岗位中,高职微电子技 术专业首先要解决的是专业面向 的定位问题。在深圳众多企业的支 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 式和运行方式,它在实现过程中形 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 制。这些过程都在企业的直接或间 接参与下进行。 其中,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基 三个步骤:确定岗位和岗位群;对 系统性与规范性。高职教育的人才 本原则是面向职业岗位,包括以下 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 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实施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 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某种具体的 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进行设计。微 岗位以及能力素质进行描述;最终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通过深入调研 企业人才需求,结合生源结构特点 分析,准确定位专业所面向的岗位 和岗位群。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办 持和参与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微 电子技术专业把集成电路版图设 计作为该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 岗位,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产 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学,得到对职业岗位(群)的具体描 述,并提炼出每个岗位的能力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体 框架:首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然 要求,进而得到专业所培养学生应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 后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最 具备的能力要素,即专业培养目 思想和教育观念指导下,为实现培 后确定课程体系的实施和保障机 标。专业培养目标引领整个专业的 收稿日期:2010—03—25 作者简介:王静霞(1968一),女,河北赵县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主任,副教授;余菲(1982一),男,浙江 宁波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赵杰(1963一),女,安徽安庆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5 建设和发展方向,是课程体系建设 设计人员的需求比例通常占到 的依据。 课程体系设计是专业建设的核 70%以上。 片销售与技术服务。 在企业工程师的参与下,把岗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岗位要求 位群中每一个就业岗位的工作内 心部分,包括课程模块设置、教学内 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操作性、技能 容进行具体描述,提炼出该岗位从 容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 性和专业性,但是对数理等文化基 业人员所需的技能素质要求,表1 学环境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 础要求相对不高,岗位性质和难度 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课程体系设 都非常适合高职毕业生。另外,从 计的目标是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和岗 位群,开发系列课程并有效组织架 构,培养出具有相应良好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的优秀人才。在企业的帮 助下,微电子技术专业根据职业岗 中列出了核心岗位与主要岗位的 岗位描述及技能素质要求。 从岗位描述出发,对所有职业 岗位的职业素质能力进行分析,得 出微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应具 有的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基 生源角度看,目前微电子技术专业 的学生主要来自深圳及周边地区, 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对工作 环境要求较高,IC版图设计工作岗 位比较符合深圳当地生源的择业 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分析各能力要 位目标,确定“2个核心、3个平台”的 要求,因此把IC版图设计作为微电 素,得到专业培养目标如下:面向 课程模块设置,以及“5个阶段、1个 子技术专业的核心工作岗位。同 集成电路设计、测试与封装等企 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时,IC线路设计中的数字线路设计 业,适应于集成电路设计、生产、销 微电子技术专业采用弹性 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可编程逻 售及服务第一线需要,培养德、智、 “2+1”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根据 辑器件应用产品的分析、调试和制 体全面发展,既具有较强的电子技 自身特点、市场供求关系、企业需 作能力,兼具应用性和高技能性, 术应用、单片机应用及PCB设计能 求等,平衡好学校学习与校外实践 因此将数字线路设计作为微电子 力,又具有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数 之间的关系。 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 除进入核心岗位和主要岗位, 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可进入 字线路设计、集成电路测试与验 证、集成电路封装与营销能力的应 用型高技能人才。 三、课程体系设计 (一)立足职业岗位进行课程 二、面向职业岗位确定专业 培养目标 近年来,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企 业数量和产值都直线上升,加上临 近的珠海、和广州,珠三角地 区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最集中的地区。 到众多基本岗位和辅助岗位上就 业。基本岗位主要指MCV应用工程 师和PCB(电子线路板)设计工程 师;辅助岗位主要有芯片设计测试 设置 “2个核心、3个平台”课程模块 与验证、芯片封装与质量检测、芯 表1 岗位描述及所需的技能素质要求 岗位 岗位描述 素质能力要求 熟练识读电路的原理图,有一定的英文基础;熟悉各种半 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中,专业 技术人员的工作岗位,由高端到低 端大致分为IP(Intellectual Proper— ty,知识产权)核设计、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系统设计、Ic线 路设计和Ic版图设计等。根据对深 圳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统计,最低 端的Ic版图设计工作岗位的任务 量和人员需求量最大,针对不同特 根据电路图进行电路功能分析。了 导体元器件的性能,了解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掌握集成 核 解拟采用工艺的标准流程和工艺文 电路基本电路结构与工作机理;熟练掌握集成电路设计工 岗位: 件.掌握版图设计规则与软件参数 具的使用;能根据具体的电路图进行版图的编辑;掌握版 IC版 设置方法,熟练进行版图编辑,掌握 图设计规则,熟识版图常见错误,并能进行修改;具有一定 图设 版图设计规则检查和版图/线路图 空间想象力,合理安排布局元器件和走线;掌握版图设计 计 致性检查的方法与步骤。进行版 规则检查方法;掌握版图/线路图一致性检查方法;掌握 图网表提取,并根据网表进行后仿 版图网表抽取、信号加栽与版图后仿真方法;能够读懂仿 真和版图修改。 真文件,并根据文件进行版图修改;具有团结协作、耐 细 一致的职业素质。 根据电路图进行电路功能与结构分 点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需求比例 也不同,以反向设计为主的集成电 路版图设计公司,其集成电路版图 6 有一定的英文基础;掌握FPGA/CPLD 岗位: HDL/C语言语法与特点。根据测试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使用;掌握HDL/C语言,能进行程序 数字 电路的具体要求进行编程设计;掌 设计修改与运用;掌握线路板设计与制作方法;掌握FP— 线路 握可编程逻辑器件结构与运用方 GA/CPLD的物理验证法参数提取方法和仿真综合工具使 设计 并进行FPGA/CPLD系统的硬 用件设计;具有团结协作、耐 细致的职业素质。 对所设计电路进行仿真和 ,、主要 析,掌握晶体管级线路结构;掌握 熟练识读电路图、.,修改。 中,“2个核心”是指与核心就业岗 系,体现由初识企业岗位到就职企 业岗位的特点。 刀切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 多问题。一是没有针对性,部分学 生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实现因材施 教;二是实习岗位难找,要求所有 学生在规定时间找到实习岗位,有 一位和主要就业岗位相对接的两门 专业优质核心课程;“3个平台”是 指支撑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文化 素质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 “5个阶段”指认知实习、专业 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职 业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毕业设 计)5个循序渐进的实践阶段。从企 定的困难;三是实习岗位对口率 对应核心就业岗位和主要就 业中的职业岗位认知实践开始,到 业岗位的两大核心课程是IC版图 设计和FRGA(可编程逻辑器件)应 低,即使找到实习岗位的学生,专 业对口率较低,达不到职业训练的 目的;四是实习时间长,出现学生 学生在企业真实岗位上顶岗实习, 是一个闭环的能力与素质提升过 用技术,这两门课程是专业课程建 设的重点,也是与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就业促进中心共同开发的 职业认证课程,前者已建成2008年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后者是2009 年电子教指委优秀课程、校级精品 课程。 给顶岗实习管理造 程。5个实践阶段都有企业的直接 频繁跳槽现象,或间接参与。认知实习由学校统一 成很大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微 电子技术专业采取如下措施:学生 安排学生到微电子企业相关岗位 进行轮岗实习,对企业岗位的性 质、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初步了 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在学校完成 相关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及部 分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和相关的技 解;第二和第三阶段在学校的校企 共建实训环境中完成,夯实专业基 本技能,为后续的职业技能训练打 下基础;第四阶段职业技能实践对 应第五学期中4j'q岗位对接课程的 能训练。第三学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第五学期完成,顶岗实 习时间为1~6个月,实习目标是在 课程体系设计呈金字塔形状, 位于最底部的文化素质平台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基本 企业工作岗位上完成相应课程的 工作岗位;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完 素质,这是每个职业岗位都需要 的;其次是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包 实践,包括2门核心课程、MCU应用 学习,实习岗位必须是专业对口的 技术和微电子创新制作,既可以在 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子线路 学校的校企共建实训室中完成,也 成,顶岗实习时间为6个月,实习以 板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等,主要 培养学生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电 路板设计、单片机应用等基本专业 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实现可 可以直接在企业的相关工作岗位 就业为目的,专业相近岗位即可。 上完成;最后一学期在企业进行顶 第一阶段已经在企业顶岗实习的 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实 学生可以在同一岗位继续进行第 现无缝对接。 二阶段的顶岗实习,也可以根据具 持续发展;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包括 半导体元器件、半导体工艺基础、 数字系统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 除了以上5个与专业相关的实 体情况,在与企业达成共识的情况 践阶段之外,学生必须完成为期2 下,重新选择第二阶段的顶岗实习 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 个认识社会的窗口。 岗位。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时间 是弹性的,在6~12个月之间,因此 等,培养学生微电子技术专业技 能。以上三大平台课程既对专业两 大核心课程起支撑作用,又培养了 四、实行弹性“2+1”人才培 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种 定义为弹性“2+1”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与基本就业岗位和辅助就业 岗位所对应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 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二)基于校企合作构建实践 教学体系 的学生数在50%以上,100%的企业 实习学生通过学分替换顺利完成 校企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教育模 第五学期的课程学习;在企业实习 式,即在三年教学中,学生前两年 的学生,95%以上能够在第一阶段 在校内,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 的实习企业完成第二阶段的顶岗 实习,且在该企业顺利就业。 在校企合作、丁学结合的前提 “5个阶段、1个实践”的实践教学体 实习,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  下,企业全程参与课程建设,构建 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设计。弹性“2+1”人才培养模式的难 传统的“2+1”培养模式采取一 点是第一阶段的运行管理,为此学 7 校制订详细的“微电子技术专业第 核、同意;任课教师作为学生顶岗 参考文献: 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 育,2008(26):5-7。l2. 五学期顶岗实习及学分替换实施 实习的校内指导教师;任课教师为 [1]李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和相应的实习手册,该手册 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制订详细 已向本校其他专业和兄弟院校推 的学分替换方案。学分替换方案应 广。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学 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学生实习岗位 生可以在学校或企业完成41'1岗位 与课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学生实 对接课程的学习;在第五学期的任 习内容完成情况及与课程间的联 系;企业实习时间与在校上课时间 比例等。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H].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姜永华,自春涛.高职应用电子 何时间,学生均可以提出顶岗实习 申请;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必须是 专业对口岗位,经过任课教师审 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职业技 术教育,2009(8):30—33. Exploration 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Jing-xia,YU Fei,ZHAO Jie (Shenzhen Polytechnw,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on enterprise needs of professional positions,Shenzhen Polytechnic mieroelectronics specialty have integrated circuit layout design,digital circuit design as the core working posts and major jobs of the specila— ty,aiming at the main requirements of the core working posts and major job posts and giving the attention to the demand of basic posts and secondary posts,the curriculum system was composed of cultural quality platform courses,professional foundation platform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platform curriculum were constructed,and adapt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as built.To ensur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the school implemented the flexible“2+1”training mode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ide school learning and outside school practice. Key words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specilaty;tlaents cultivation mode;curriculum system;training objectives; professional posiitons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