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畅;邹欣怡
【摘 要】田园综合体是相对城市综合体而提出的概念,是集农业生产、产业融合和文化传承等一系列要素形成相关产业主体的汇聚、集结和融合.田园综合体将乡村农业、休闲旅游和社区生活聚集一起,形成多种产业、文化和经济的产业综合体,代表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融合,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同步,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是一种乡村振兴的可复制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乡互动发展模式.但目前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缺失优秀的顶层设计与项目规划,产业缺失特色和带动能力不足,产业短缺管理人才、技术及劳动力,需要更加有效的和资金支持.未来田园综合体应该优化设计与规划,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突出地方经济带动活力;创新财政倾斜扶持方式,优化金融支持与特色服务;培育新型经营管理主体,建立专业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依托,鼓励新兴城乡产业发展模式. 【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9(021)003 【总页数】7页(P257-263)
【关键词】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建设 【作 者】苏畅;邹欣怡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新时期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进入全面创新、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从物质享受的单一追求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追求,从仅考虑当前利益到考虑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出现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田园综合体的提出是对乡村旅游及现代农业的有益补充,它与农村乡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田园综合体将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观光旅游、规划设计相结合,扩展了传统的农村农业发展的产业形式。国家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新农村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1]。田园综合体是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新模式,以新型城镇化的长远发展为基础,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互动,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及其发展前景对于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田园综合体概念与内容 (一)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概念
“田园综合体”概念最早由陈剑平院士提出[2-3],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结合北大光华EMBA 课题,发表“田园综合体模式研究”,并于2013年在“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市阳山镇落地实践我国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2016年9月,农办领导对经过三年探索发展的田园东方进行考察,对其发展模式和项目效果充分肯定。2017年,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
施被写进2017年一号文件。2017年5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在福建、湖南和陕西等18 个省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工作。田园综合体是相对于城市综合体而提出的概念,是集农业生产、产业融合和文化传承的关联性行为等一系列要素,形成相关产业主体的聚合、集结和融合,再将乡村农业、休闲旅游和社区生活聚集一起,形成多种产业、文化和经济的产业综合体[4]。田园综合体比起城市综合体的内容要宽广很多,它是一种新型城乡产业发展模式,代表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融合,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同步,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是一种乡村振兴的可复制、可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乡互动发展模式。
田园综合体是以一定的地理范围和环境空间为基础,结合农村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发展,利用田园景观特殊性全面有效开发环境资源的新型综合体模式,其运作原理是使企业与地方农村开展合作,在农村范围内进行整体化的整改与创新规划。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并发展、培育和形成乡村观光旅游、农事体验和康复疗养等田园项目,最终形成一个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其建设目的是为了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可持续发展。 (二)田园综合体的主要特征
1.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 田园综合体建设使得传统农业从单一的第一产业扩展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建设过程不仅能大力发展传统农业,还能够延伸出一系列农副产品的开发、加工和营销,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和观光农业等一系列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田园综合体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在其间建立起互相依存、互利互惠的产业关系,从而使田园综合体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益和有机的经济综合体,比乡村传统单一的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观光旅游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文化传承推广为灵魂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
们的生活压力却不断加大。许多城市居民在这种忙碌的心态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人人需要放松的新型休闲文化向往。而田园综合体里拥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并且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游客在田园综合体中游玩时,不仅能够近距离地体验乡村生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能够使他们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也得到满足,因此,独特的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使田园综合体成为发展休闲文化的最佳选择。田园综合体发展必须具备优美的自然环境,但是在其打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自然景观的塑造,还要注重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使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增强其乡土美学价值。在建设中,田园综合体要充分发掘、整理和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形成田园综合体的灵魂,并与农林景观相结合,形成令人休闲放松、舒适宜人的乡村旅游氛围。
3.以休闲体验消费为活力 田园综合体虽然建设在乡村,但其主要面向城市人群,在田园综合体内设置一定的农事体验设施,可以让游客们从这些活动中感悟生命的价值、感知新生命带来的喜悦,从而创造一个能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休闲放松的世外桃源。田园综合体在规划场地内要大力发展农业体验设施与活动,使游客不仅能体会得到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还可以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亲身体验农耕、摘果、收割和养殖等乡村乐趣,以此来突出休闲农业文化。在田园综合体中开发这些体验活动产品,可以充分发挥农村的休闲旅游功能,还能够加速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一连串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
4.以新型城乡互动为趋势 我国现如今城乡差距依旧十分巨大,想要缩小差距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发展乡村经济,而发展乡村经济就要通过产业带动,而田园综合体就是以旅游业为驱动产业、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通过乡村景观、乡村生产和乡村生活等一系列要素的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发展,鼓励城乡居民进行文化互动以及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可以打破城乡之间的坚硬壁垒,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让城乡的生活以及经济紧密结合。随着城市居民感受乡村美景、体验乡村农耕文化和品味农
村特色美食等农村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多,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前景,为增强城乡互动提供了最好的发展契机。
5.以地域资源整合为核心 建设田园综合体,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到如何吸引外来游客源源不断的涌入,选择具有良好空间资源的地块极为重要。首先田园综合体选址周边应具有良好优美的地域自然环境,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可以打造滨水观光带、湿地风光区、观光农田和山岳风景区等,以此来吸引并留住游人。田园综合体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其能够为游人提供城市中体验不到的田园自然景观以及农事休闲体验乐趣,因此,田园综合体必须拥有形成产业的特色农林资源,将它们与周围景观结合,形成独特的景观吸引核。只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远远不够,田园综合体的选址还必须具有较为完善的内外部交通条件,与城市核心或乡镇核心的距离不能过远,方便城镇游人出行。 (三)田园综合体的功能结构(图1)
1.田园景观区 以乡村自然风光、特色农副产品、现代科技化农业以及乡村休闲体验活动为基础,结合当地特色农业文化,打造田园观光区。这个区域是提高田园综合体效益、吸引乡村旅游客流的关键[6]。其建设主要依托于当地农村的风景观赏区、观赏花卉区、现代化观赏区和湿地观赏区等,使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乡村美景、体会田园魅力。
2.文化体验区 这个区域使来游玩的城市居民能够充分深入了解当地乡村的发展以及文化特色,能够亲身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业劳动带来的满足与乐趣。主要包括农村特色文化体验场所,如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演绎表演等;乡村地方特色建筑,如当地的传统民居、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等;乡村休闲体验区,包括农耕体验、垂钓和登山区等休闲体验。
3.产业融合区 这个区域融合生态、农业、旅游和休闲等要素,创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支撑的综合产业平台[7]。综合分析各个区域乡村的不同条件
以及当地的市场需求,对应地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得农、林、牧、渔、旅游、商业和加工生产等第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大力开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逐步增加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8]。 4.生活拓展区 在乡村原有生活区基础上,构建包括服务于农业产业的技术、金融和物流等设施,以及服务于城乡居民生活的教育、医疗、商业等内容的综合服务聚集区域。在此区域中这些功能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充分融合发展,将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生产生活区。
5.服务管理区 主要包括田园综合体园务管理处、公共治理机构等,这个区域是为田园综合体各项功能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的服务管理区域。为了增强田园综合体的管理效率,提高园区服务水平和质量,打造井然有序、优美整洁和高质量服务的园区形象,管理区应当根据科学管理与服从发展并重的原则,制定管理办法并且落到实处。
图1 田园综合体结构功能模型 二、国内外田园综合体及其发展概况 (一)国外田园综合体发展概况
自20世纪中叶开始,一部分发达国家的乡村经济发生了改变,从之前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向现代农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和荷兰对乡村旅游规划进行研究是最早的,在亚洲国家中,则是韩国和日本较早对乡村景观进行发展和规划。这些国家摆脱了之前农村单一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发展与生态自然景观的保护紧密结合,并且根据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将乡村文化与资源特色融入乡村发展中,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
日本的乡村旅游以“民宿”为主题的旅游线路颇受欢迎。这种旅游模式将乡村的农业生产与景观观赏和村民生活相结合,在景区内根据不同村落的文化营造出不同的田园风格景观,还配有独具当地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得游客在享受田园美景、
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韩国的农村发展同样十分重视各种产业的融合,他们大力发掘乡村特色的文化、习俗以及特产,并将其商品化,韩国乡村旅游的主题非常丰富,如瓜果、山泉、登山和民俗等,较为出名的乡村游模式是“观光农园”和“周末农场”[7]。二战之后,法国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出台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后,法国农村从之前单一的农业发展转变为旅游、商业和生态等多功能融合的发展空间,有效阻止了农村的人口流失,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欧盟在2005年颁布“新乡村发展法”,以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增强乡村活力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三个不同的主题轴线来对应发展目标,旨在推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8]。 (二)国内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典型
1.无锡田园东方 启动于2016年3月的田园东方项目是国内田园综合体最早的实践示范项目,该项目位于无锡市阳山镇,东方园林产业集团对其进行投资,其规划面积高达416.4 公顷。无锡市阳山镇区内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该项目涵盖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体验和乡村居住等,其实施目的是打造一个生态自然的世外桃源,让城市居民能够亲身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乡村农居的趣味体验,将生态与生活相结合,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在一方天地里。项目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与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三产”融合在一起,实现农业、休闲和居住的复合功能。
该项目将田园东方与阳山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贯彻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理念,目标是为了建造“美丽乡村”的示范项目,营造美好的“田园生活”。项目总共有三大板块,分别是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和田园社区,主要规划内容有休闲养生建筑集群、田园体验观光项目集群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等,致力于打造一个以现代化农业、田园观光乐园和生态园艺中心为核心,集休闲、旅游、娱乐、体验和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项目的核心规划理念是对自然的顺应与
重塑,以“一个主义”——新田园主义;“两个核心”——以乡村复育与乡村多功能为核心;“三生和谐”——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有机融合;“四风同尊”——对风土、风物、风俗和风景尊崇的建设理念,打造活化乡村和感知田园[9]。 无锡田园东方项目建立在拾房村旧址,目的是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江南地区的乡村风貌,并且保留了原地区的水井、池塘和古树等原有风貌,将原始存在的老房子进行修缮,创建为新的景点。田园东方以农业景观区为核心区域,在该区内建有观光体验、餐饮娱乐和特色民宿等设施,并且以各种独具特色、具有观赏性农产品作为自然景致供人观赏,园内各项设施可以满足大部分游客的实际需求。
2.嵊州越剧小镇 嵊州越剧小镇位于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嵊州越剧小镇占地约为1.33 公顷,以一栋中式宅院为主体建筑。宅院采取底层架空模式,一楼架空3.9 米,设立为一个现代化农业基地:有基质培、A 字抱架和立柱栽培、垂直多层水培等设施;二楼为合院格局。位于一楼的垂直多层水培系统,种菜面积可达160m2,管理方式为全自动或半自动管理,这个现代化水培系统可以使产量达到传统农业的3.0~5.0 倍。
在小镇主体建筑中设计了农具房、会议室以及一系列生活配套用房,花园都采用最原汁原味的乡村办法——用石头垒砌,道路都用色彩各异的碎石子铺成。农庄大片种植紫甘蓝和其他具有观赏价值的蔬菜,并且在田地的边缘种植一些鲜花,以供游人观赏。除此之外,还设立有实用的葱蒜种植区以及对游人来说十分新奇的蜜蜂养殖区。蓝城农庄小镇的员工都是返聘的农民,小镇为这些农民每月支付固定的薪水和一定的农产品,请他们帮助雇主照看农产品和其他设施。这种方式真正地做到以农为本,让广大农民都能从中获取收益。
3.成都多利农庄 成都多利农庄的打造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一座国际化乡村旅游胜地,这个项目将成都郫都区的三道堰镇、红光镇等六个村镇综合规划成为一个特色农庄,其总规划面积多达180 公顷[10]。该田园综合体的经营模式较成熟,并且
具有十分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因此具有较强竞争力。项目将乡村农业发展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在区域内设有特色农事活动体验馆以及有机生态农庄,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到充满风韵的田园风光,还能亲身体验乡村的农事活动,在农庄内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三、我国田园综合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缺失优秀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我国田园综合体发展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处于试点培育时期,有关部门正在不断研究其发展方式路径。然而现如今我国田园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没有优秀顶层设计案例可供参考的困难,并且有关部门在综合体的运行发展规划方面没有经验,很难给予适当引导,因此很可能导致地方各级和企业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走弯路,导致综合体建设运营方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大多数田园综合体都是完全按当地的意图建立,运行方式和管理机制等一切事务都由当地主观操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田园综合体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二)产业缺失特色和带动能力不足
在21世纪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下,人们对农村建设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但是,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发展模式大体相同,缺乏创新性方法,导致其内容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同质化严重,建设过程对乡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田园综合体的重复建设造成当地特有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导致相似建设内容之间恶性竞争,这对田园综合体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很多地方只把田园综合体当作建设项目,没有把它打造成经济体。这些田园综合体吸引当地的农民合作社及农民参与建设途径不多、积极性不高。当地农民只能通过打工方式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并不能享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益处。田园综合体对周边农村主导产业带动能力有限,只能作为产业间歇期的补充[11]。
(三)产业管理人才、技术及劳动力短缺
田园综合体不仅涉及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治理,还涉及多个产业一体化发展。因此,发展田园综合体需要强大的管理人才、产业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支持,尤其需要大量的相关管理、技术人员参与其中。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大量农村的劳动力及技术人才都转移到城市落户,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许多地方出现空心村现象,大部分留守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低。这必然使得田园综合体建设缺少管理人才、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情况严重,增大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难度。如今农村劳动力短缺,相关技术人才缺乏,这些现象导致农村治理水平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发展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迫切需要相关管理、产业技术和劳动力。 (四)需要更加有效的和资金支持
田园综合体需要地方各方面的支持,在开发初期更需要较大量的资金投入,当田园综合体形成一定规模的示范园区后,才能够吸引民间资本进行投入。然而目前我国虽然对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给予了较多的支持,但在发展中仍旧还有如金融支持不完善、土地确权落实不到位和财政补贴不够等现象存在[12]。有些地方对于田园综合体的资金投入不够,很多项目都碍于资金的缺乏不得不暂缓进行。而由于较多地区农民的资金及话语权缺失或非对称,使其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愈加边缘化,其利益逐渐被剥离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之外。这些田园综合体不能使农民利益和乡村经济利益实现同步增长,就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因此,地方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与涉农资金和的统筹衔接,坚决落实农村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实施,推进田园综合体的快速发展[7]。各级要根据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建设情况,增强与建设、国土、资源和金融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出台各种倾斜支持文件,全面推进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
四、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田园综合体的设计与规划,必须与当地特色资源、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每个地区的文化底蕴、历史脉络和特色资源优势的不同,在建设田园综合体时应大力发展其特色优势,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如辽宁省田园综合体建设应重点突出东北特色的朝鲜族、锡伯族和满族文化、传统冰雪项目、二人转及秧歌等民俗文化,让游客充分体会到东北淳朴的民风,将满族特色建筑、宗教特色和传统风俗等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中,避免各个地区田园综合体陷入发展模式大同小异、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和缺乏特色产品的怪圈,杜绝各个地区田园综合体恶性竞争现象,搞特异化发展,形成丰富的文旅项目和产品服务,打造具有差异化吸引力的优势,并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强化多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地方经济带动活力
田园综合体按照第一产业稳定基础、第二产业增加资产、第三产业加强业态的观念发展,就需要将农业生产、特产销售、休闲旅游、农事体验以及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服务等充分融合起来,使得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逐年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3]。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形成农村传统农业与第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格局,促进新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渠道与经济收入。在发展中,要注重发挥大型企业与高端市场的带动作用,遵循产业融合规律,发挥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带领作用[14]。 (三)创新财政扶持方式,优化金融支持与特色服务
统筹整合农村基础建设和各级农村生产发展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大对田园综合体的支持力度[15],优化资金与其重点项目配套,改善资金重复补助与分散建设的情况,最大程度地发挥资金效益。同时还应加大贷款保障资金的投入,大力支持与田园综合体相关的三类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解决田园综合体经营主体贷款
难、贷款成本高问题,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快速发展。制定金融机构参与田园综合体的金融支持服务。田园综合体建设需要大额资金长期投入,仅仅依靠、银行和农户的资金完全不够,必须加大提高田园综合体的融资吸引力,出台相关,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投资,推进田园综合体PPP 项目落地。一是突出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尝试采取投资补贴、注入资本金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提高社会资本对田园综合体的投资回报。二是优化田园综合体的融资,简化贷款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为社会资本的融资降低成本。三是发挥税收的工具性功能,出台对田园综合体的投资额一定比例的金额减免所得税等,降低社会资本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投资成本[16]。
(四)培育新型经营管理主体,建立专业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
建设田园综合体必须以农业发展为基础,逐步吸引农民和农民合作社成为参与田园综合体投资、管理和经营的主体,让广大农民都能从田园综合体发展中获取收益。因此,扶持和培育新经营主体成为田园综合体发展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措施。第一,、地方应加大对田园综合体的优惠和宣传力度,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回到家乡就业创业。第二,重视田园综合体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人才、产业技术培训。在建设农村田园综合体过程中,依据当地特有情况及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专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和生产经营型三种,在进行培训时要根据不同类型农民的特点来制定培训方案。第三,建立田园综合体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体系,并对该体系不断优化改进,同时、各级地方应制定与田园综合体配套的扶持细则。 (五)强化科技支撑和依托,鼓励新兴城乡产业发展模式
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围绕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新技术的研发,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改良,以及在田园综合体中试验、推广和发展。总之,田园综合体建设应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注重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紧密合作,突
出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并行向前。田园综合体是现代农业、新型科技、农业技术和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典范,现代科技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高科技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的培养,农业新技术主要来自于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田园综合体时,各级应积极创造条件,联合促成产业与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基地之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道路。
田园综合体为城乡一二三产业的整合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活跃的发展舞台。如今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推进机制,各级应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的特色品牌,各级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集全民之力,发扬创新精神,凸显中国特色,把田园综合体做出中国特色、做成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经典。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R].北京:、,2017.
[2]陈剑平.农业综合体:推动区域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N].农业日报,2012-11-03(3). [3]陈剑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改农业综合体[N].经济信息时报,2013-05-29(2).
[4]徐 胜,羊杏平.培育田园综合体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新路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7(21):250-251.
[5]迮寒露.浙江省田园综合体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8. [6]邱新志.宁波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若干思考[J].宁波经济,2018,(2):35-37.
[7]卢贵敏.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综合施策建设田园综合体试点[J].中国财政,2017,(15):20-23. [8]刘松鹃.田园综合体模式下苏南休闲旅游型乡村转型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8. [9]潘瑞洁.四川省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示范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J].南方农机,2018,49(10):10-11.
[10]任安东,张晓瑞,李森林.田园综合体研究进展与展望[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146(4):
12-16.
[11]徐 胜,羊杏平,培育田园综合体宜居宜业特色村镇新路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7,(21):250-251.
[12]陈 果.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花卉,2018,(4):80-80. [13]陈文俊,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实践及思考[J].甘肃农业,2018,(7):29-30.
[14]刘志华,刘 瑛,张丽娟.田园综合体建设:以重庆的实践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4):28-34.
[15]石颜露,精准扶贫新动能[J].河南农业,2018,(20):8-9.
[16]党立斌,谭志强.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须稳步推进[J].农村工作通讯,2018,(11):38-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