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选择战略论文供应商制造战略论文: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
略一致性研究
摘 要:选择合适、有能力的供应商成为制造企业提高绩效水平、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以23个国家的709个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揭示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一致性的表现形式,以及一致性对运营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之间呈现多纬一致性关系;6组一致性中,供应商发展能力与制造企业增值目标一致性与运营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为制造企业选择供应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也是战略一致性实证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关键词:制造战略;供应商选择战略;一致性;竞争优先权;运营绩效 The Fit between Supplier Selection Strategy and Manufacturing Strategy TIAN Ye-zhuang, JIA Yong, YANG Yang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Appropriate and capable suppliers will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manufacturers. This research selects 709 manufacturing firms of 23 countries as samples to reveal the fit mode between supplier selection strategy and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its impact on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hierarchy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ultidimensional fits between supplier selection strategy and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among the six fits, the fit between supplier’s improvement capacity and profitability aim of manufacturer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research of strategic fit and offers some advices to manufacturers in supplier selection.
Key words:manufacturing strategy; supplier selection strategy; fit; competitive priorities;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1 引言
面对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作为生产要素提供者的供应商对于制造企业的战略意义凸显。而随着制造企业关注核心竞争力建设,不断将部分非核心职能外包,其对供应商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因此,制造企业需要对供应基础重新思考和再造,使其成为制造职能的一个延伸[1],这就势必要求制造企业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以制造战略目标为前提。
世界级的制造企业需要世界级的供应商,选择合适、有能力的供应商成为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赢得竞争的重要保障,供应商选择战略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对供应商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标准和选择方法两方面。对供应商选择战略和制造战略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研究仅从理论上强调二者应该保持一致,但相关实证研究较少,未形成较为统一和成熟的研究模式[2]。由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供应商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于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一致性的实证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致性(fit)是战略管理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采用何种方法对一致性进行分析,始终是一个难点。Venkatraman[3]指出,在战略管理研究中存在六种一致性观点,每种一
致性要求采用相应的实证方法来进行分析。本文采用“作为调节变量的一致性(Fit as Moderation)”的分析方法,借助层次回归分析,将“一致性”作为调节变量,揭示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一致性的表现形式及一致性对运营绩效的影响。 2 文献综述及理论模型 2.1 制造战略
1969年Skinner[4]的《制造——公司战略缺失的一环》标志着制造战略理论的建立。制造战略理论为制造企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进方向。众多学者也逐步开始关注制造战略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大量论述制造战略的文献。Santos[5]指出,作为职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战略是基于一定的竞争优先权而形成的。作为制造战略的内容之一,竞争优先权反映制造企业的战略意图和市场定位,是各项决策制定的指导和依据[6]。因此,本文通过竞争优先权来反映制造战略。 2.2 供应商选择战略
供应商选择标准是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依据,体现了企业对供应商能力的要求。供应商选择战略是企业在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时采用的战略,决定供应商选择标准要素及各要素重要性程度。
Dickson[7]较早界定了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20项指标。Weber等[8]指出,质量、成本和交付是最重要的三项选择标准。Vaidyanathan等[9]指出,供应商选择应该以满足企业多种特定要求的能力为基础,而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要求。供应商选择标准正在发生着变化,企业逐渐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给企业增加长期价值的供应商,因此很多学者强调应该增加一些体现长期导向观点的标准[10]。 2.3 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的一致性
供应商选择标准内容的确定是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的一致性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供应商选择标准应该与主要运营绩效指标和竞争优先权相对应,这种观点受到众多学者认可[11,12]。但随着对于供应商长期和潜在能力的重视,这种简单的内容上的一致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Avittathur和Swamidass[2]选用“Fit as Moderator”模式,借助层次回归方法分析制造企业和小供应商间柔性的一致性对绩效的影响,虽然研究只涉及柔性一个方面,但却为一致性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Ndubisi[13]等也从柔性入手,对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一致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此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通过实证研究方式,指出供应链管理与竞争战略一致性越高,企业绩效提升效果越明显[14,15]。Andy等[16]指出,参与供应链竞争、与供应商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都要求供应商的能力和绩效水平与企业的需求相一致,即供应商选择标准与制造企业竞争优先权相一致。潘文安[17]指出供应链整合能力反映供应商和制造企业间的一致性和资源匹配性,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与竞争优势呈正向关系。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供应链上各环节之间一致性成为获取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制造企业的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的一致性影响企业的运营绩效,据此,提出理论模型,见图1。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国际制造战略调查(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Strategy Survey,IMSS)2005年第四次调查(IMSS-IV)。IMSS是伦敦商学院Voss和瑞典卡莫斯大学
Lindberg1992年发起的一项世界范围的制造战略调查行动。IMSS-IV共调查了709家企业,分布于美国、德国、中国、巴西等23个国家。填表人是单位的生产或制造负责人,或具有同等身份的人。问卷主要采用Likert-5点量表形式。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及可比性,IMSS所有被调查对象都归属于金属产品加工、机械和设备行业(ISIC 38)。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3.2 研究变量
本文的变量包括“竞争优先权”、“供应商选择标准”和“运营绩效”,详见表2。其中,竞争优先权反映制造战略,包括成本、质量、交付、创新、柔性、服务和环保[18];供应商选择标准反映供应商选择战略,涉及传统的成本和质量要素,以及反映供应商长期能力的合作能力、发展潜力等项目;运营绩效通过成本、效率、创新和采购等方面来衡量[19,20]。 IMSS-IV中,被调查者根据“目前各竞争优先权要素的受重视程度”和“供应商选择标准的重要性”分别打分,1为不重要,5为非常重要。并根据本企业“同主要竞争者相比的绩效”的情况打分反映绩效水平,1为更差,3为不相上下,5为更好。
IMSS组织的专业性,IMSS问卷经过前三次调查之后的不断完善和成熟都为数据信度和效度提供了有效保证。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介于0.685~0.908之间,表明数据的信度可以接受;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在主成分上的因子负载大部分都大于0.5,且累计方差解释比率都大于40%,表明数据的效度符合研究的要求。 3.3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实证分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因子分析展现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的一致性关系。本文的三个研究对象都包括较多的指标,因此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使研究对象更加简洁,也确保一致性研究更加清晰、简洁,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借助形成的公因子建立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多纬一致性与运营绩效的关系。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使因子具有最大的解释性。按照旋转后因子负载大小(绝对值大于0.4)及项目包含的信息形成公因子,并计算因子平均值,用于后续的分析。第二阶段,借助层次回归模型,将运营绩效作为因变量,竞争优先权和供应商选择标准作为自变量,“一致性”作为调节变量,分析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一致性对运营绩效的影响。上述分析借助SPSS 13完成,并采用Listwise方法处理缺失值。
4 数据处理和实证结果 4.1 多纬一致性关系
4.1.1 竞争优先权因子分析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形成3个公因子。因子分析中,KMO值为0.744,表明这些要素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4.7%。
第一个公因子反映制造企业在“服务”、“产品范围”、“新产品数”和“创新性产品”四方面的战略目标。其中,服务被认为是制造企业提高盈利水平和顾客满意度的重要职能之一,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这几个竞争优先权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能为顾客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因此,命名为“增值目标”,用cp1代表。
第二个公因子反映“交货可靠性”、“交货速度”、“订单规模柔性”和“环保产品”几方面的战略目标。这些要素体现了制造企业更快、更好地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的目标,并保证产品的环保性。命名为“交付目标”,用cp2代表。
第三个公因子代表“价格”、“产品性能”和“一致性质量”三个要素的信息。价格和质量是
制造企业传统的两项竞争要素,也是顾客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价格不再成为制造企业重要的竞争工具;同时,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质量都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不同制造企业间的产品质量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因此,命名为“保障目标”,用cp3代表。
“保障目标”为制造企业赢得订单奠定了基础;“增值目标”是制造企业赢得新的订单、提高获利能力的重要武器;“交付目标”是制造企业完成订单,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顾客的重要保障。
4.1.2 供应商选择标准因子分析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共形成2个公因子。KMO值为0.725,表明这些要素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49.3%。
第一个公因子反映“后勤费用”、“提供创新和合作设计的能力”、“距离近/在本地区内”、“愿意提供成本或其他信息”和“供应商潜力评价”几个要素。该因子反映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竞争背景下,对供应商能力的要求。因此命名为“发展能力”,用ssc1代表。
第二个公因子反映“最低的报价”、“交货表现”和“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三项要素。这三个要素是所有制造企业都会关注的,也是基本的供应商能力,因此命名为“基础能力”,用ssc2代表。
“供应商基础能力”是供应商作为一个单纯的生产要素提供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最基本要求;“供应商发展能力”是制造企业将供应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协同发展的重要能力保障,体现了供应链竞争背景下的新特点。 4.1.3 运营绩效因子分析
对运营绩效要素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914,说明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5.5%,按照特征值大于1共提取4个公因子。
第一个因子反映“单位制造成本”、“制造提前期”、“采购提前期”、“采购成本”、“劳动生产率”、“存货周转率”、“能力利用率”和“间接成本”几个要素的信息,主要体现制造企业在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绩效水平,命名为“成本/效率”;第二个因子反映“产品客户化定制能力”、“产品产量柔性”、“产品组合柔性”和“产品上市时间”几个要素的信息,体现了制造企业在柔性和多样性方面的绩效,命名为“柔性”;第三个因子反映“客户服务和支持”、“交货速度”、“交货可靠性”和“环保水平”几个要素的信息,将其命名为“客户满意”;第四个因子反映“制造一致性”、“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产品的创新性”和“员工满意度”几个要素的信息,命名为“可靠性”。
2个供应商选择标准因子与3个竞争优先权因子间形成6个一致性变量,用fit1~fit6代表,代表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一致性的6个维度,二者之间形成多纬一致性关系,详见表3。这6组一致性分别对运营绩效的四个方面产生影响。 4.2 一致性对运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4.2.1 层次回归分析
由于运营绩效包括4个指标,因此需要分别以4个运营绩效指标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为了减弱一致性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进行回归时,每次只代入1个一致性变量。
首先以竞争优先权、供应商选择标准以及一致性指标为自变量,“成本/效率”绩效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回归结果显示,fit1对于“成本/效率”有显著影响(△R2=0.014,sig.=0.012),说明当供应商发展能力和制造企业增值目标一致时,制造企业“成本/效率”绩效水平会提高。
采用同样的步骤,分别以“柔性”绩效、“客户满意”绩效和“可靠性”绩效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层
次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fit1对“柔性”(△R2=0.008,sig.=0.043)、“客户满意”(△R2=0.024,sig.=0.001)和“可靠性”(△R2=0.008,sig.=0.053)绩效水平有显著影响,表明当供应商发展能力和制造企业增值目标相一致时,制造企业这几方面的绩效会提高。
因此,供应商选择战略和制造战略6组一致性中的“供应商发展能力和制造企业增值目标的一致性”(fit1)对运营绩效有显著性的正向影响。 4.2.2 供应商选择战略—制造战略一致性绩效链
基于以上结果绘制出一条“供应商选择战略—制造战略一致性绩效链”,见图2,图中的数字为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看出,供应商发展能力和制造企业增值目标之间的一致性(fit1)越好,制造企业的运营绩效水平越高。供应商发展能力和制造企业增值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对运营绩效中的客户满意影响最大。这是由于供应商发展能力和制造企业增值目标均与服务和创新有关,当二者之间的一致性较高时,顾客的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也能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因此顾客满意度也会高。这与当前顾客更重视参与、体验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相吻合。 对增值目标的重视,表明制造企业旨在通过服务和创新来赢取更多顾客订单,提高盈利水平和顾客满意度,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意图,这也是当前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供应商发展能力是制造企业对供应商参与企业活动、合作、分享信息和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后勤费用”和“距离近/在本地区内”影响供应商参与制造企业运营活动的能力和效果;“提供创新和合作设计的能力”将使供应商有能力参与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过程,提高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愿意提供成本或其他信息”和“供应商潜力评价”两项,则是供应商与制造企业结为合作伙伴,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的重要保障。 5 结论
众多战略管理学者指出,战略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权变理论在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对供应商选择战略和制造战略的一致性进行研究,清晰地揭示了供应商选择战略和制造战略一致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对运营绩效的影响效果,是对制造战略一致性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为企业选择供应商提供了理论指导。本研究结论如下:
首先,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之间呈现多纬一致性关系。借助因子分析,揭示了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之间存在的6组一致性,以及一致性与运营绩效四个方面的关系。随着制造企业对供应商的不断重视,以及供应商在制造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供应商选择标准中出现了反映供应商长期发展能力的指标,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供应商选择标准与竞争优先权之间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其次,供应商选择战略与制造战略之间的一组一致性对运营绩效有正向影响。二者在“供应商发展能力和企业增值目标”纬度上的一致性,对运营绩效的四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当供应商选择战略和制造战略在该纬度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制造企业的运营绩效水平越好。
根据实证结果,描绘出一条“一致性绩效链”,表明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制造企业应对供应商的合作和发展潜力给予更多的重视,特别是在服务和创新方面。当供应商有能力更多地参与制造企业的运营活动,如代替制造企业向其他企业或人员提供服务;有能力和意愿参与制造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过程;有能力并且愿意与制造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时,制造企业运营绩效会显著提高。
当前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服务和创新的重视,本研究结果也与这一特点相吻合。供应商作为制造企业的重要战略伙伴,其创新和服务能力对企业提高运营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制造企业必须抛弃过去以价格为核心的供应商选择策略。
供应商选择战略和制造战略一致性既是供应链职能发挥的重要保障,也是制造企业实施制造战略,满足顾客需求的重要基础,同时更是制造企业和供应商绩效提高的重要前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制造企业不仅要重视供应链管理,更要重视供应商选择战略和制造战略之间的一致性,将对供应商能力的要求和竞争优先权相联系,有针对性、有目的地选择和培育供应商,才能赢得市场竞争。 参 考 文 献: [1]Giunipero L C, Brand R R. Purchasing’s role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6, 7 (1): 29-38.
[2]Avittathur B, Swamidass P. Matching plant flexibility and supplier flexibility: lessons from small suppliers of U.S. manufacturing plants in India[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25(3): 717-735.
[3]Venkatraman N. The concept of fit in strategy research: toward verbal and 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 14(3): 423-442.
[4]Skinner W. Manufacturing—missing link in corporate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69, (5-6): 136-145.
[5]Santos F C A. Integr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priorities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0, 20(5): 610-628.
[6]Mills J, Platts K, Gregory M. A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y processes: a contingency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5, 15(4): 17-49.
[7]Dickson G W. An analysis of vendor selection systems and decisions[J]. Journal of Purchasing, 1966, 2(1): 5-17.
[8]Weber C A, Current J R, Benton W C. Vendo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method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1, 50(1): 2-18.
[9]Vaidyanathan J, Rajesh S, Benton W C. Supplier selection and order quantity allocation: a comprehensive model[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999, 35: 50-58.
[10]Virolainen V M. A survey of procurement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8, 56-57: 677-688. [11]Vonderembse M A, Tracey M. The impact of supplier selection criteria and supplier involvement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999, 35(3): 33-39. [12]Verma R, Pullman M E. Analysis of the supplier selection process[J]. Omega, 1998, 26(6): 739-750.
[13]Ndubisi N O, Jantan M, Hing L C et al.. Supplier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manufacturing flexibility[J]. The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5, 18(3): 330-349.
[14]戚依南,张晓娣.供应链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管理科
学,2008,16(S1):492-497.
[15]Arend R J, Wisner J D. Small busines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there a fi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0: 403-436.
[16]Yeung A C L. Strategic supply management, quality initiativ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26: 490-502. [17]潘文安.基于整合能力的供应链伙伴关系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6):47-53.
[18]Leong G K, Snyder D L, Ward P T.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and content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y[J]. Omega, 1990, 18(2): 109-122.
[19]Pyke D, Robb D, Farley J. Manufactur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a survey of state-, collective-, and privately-owned enterpris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18(6): 577-5.
[20]Scannell T, Vickery S, Droge C. Upstrea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in the automotive supply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0, 21(1): 23-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