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艺术论文

传统艺术论文

来源:暴趣科技网


中国传统古建筑斗拱

学号:29091008 姓名:羊婷

内容摘要:它的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关键词:斗拱 作用 组成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它们只是两块小小的木头,一块像挽起的“弓”,一块像盛米的“斗”。但只要对它们深入了解,就可知道它们并不是随意而来的构图游戏。它们之间存在着极为有机的密切关系,是十分成功的设计,完善地达到了形式追随功能,和统一之中取得变化的目的,达到美学和力学的完美结合。

斗拱的组合很简单,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一旦开始组合,却又千变万化,高深莫测,绝不是简单的“游戏组合”……

斗拱又称枓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特的支承构件,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两者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其功能是通过斗栱扩大节点处构件的接触面,改善节点受力情况,缩短所承托构件的净跨,并通过斗拱的层层出挑,支承建筑物的深远出檐。它是建筑物立柱与挑出的屋檐的一个过度,多用于柱顶、额枋、屋檐或构架间,只有在重要的古建筑如宫殿、寺庙、以及其他高级建筑上才能安装斗拱。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它的使用范围就更广了。在徽商家里的建筑也能看到它的存在,他们把它更美化了。在上面雕花篆字。使斗拱又发挥了装饰的作用给古建筑又增添了一笔光采.

斗拱的使用斗拱的构成分为三部分:斗、拱和昂。

升):斗是直接承重横拱、枋或梁的木方。就斗细分又有很多中,比如,位于一组斗

拱最下的称为坐斗(宋称栌斗,汉称栌),位于挑出的翘(宋称华拱)头上的叫十八斗(宋称交互斗),位于横拱两端的斗叫三才斗(宋称散斗),位于翘与横拱等交叉中心上的叫槽斗子(宋称齐心斗)。这些斗尽管名称各异,但是形状几乎相同,只是尺寸有大小,开槽有分别。坐斗的正面槽口叫“斗口”,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称为“斗耳”,其下平直的部分称为“斗腰”,没有斗耳的斗称为“平盘斗”。汉代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和石室,可以看出汉代的栌体形较大,断面为方形或矩形,已有平盘斗和槽口斗之分,但是斗耳和斗平的比例尚未确定。南北朝至唐代都用方斗,至宋代又出现圆形斗、多瓣形斗、讹角斗等多种形式。此后斗形多为方形。在宋代,对斗耳、斗平和斗欹高度做了规定,为4:2:4,后代基本沿用此制。

拱是指斗口伸出承斗或升之重量的木构件。拱按其不同位置又可分为多种,凡是向内

外挑出的拱,清称为翘(宋称华拱或卷头),跳头上第一层横拱称为瓜拱(宋称瓜子拱),第二层万拱(宋称慢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称为厢拱(宋称令拱)。出坐斗左右第一层横拱叫正心瓜拱(宋称泥道拱),第二层叫正心万拱(宋称慢拱)

昂,即斗拱中向外伸挑出的斜向承托构件,一昂为悬杆,以斗栱为支点来承担前檐载

荷,其前端支撑屋檐重量,后尾压在大梁下起平衡作用,使出檐更深远,受力更合理。昂的

主要作用是调整檐的高度,由于斗栱出跳级数的增加,建筑物的高度也随之增加,建筑物的比例会再次失去平衡。人们势必要寻找出跳多但不增加建筑物高度的办法,这样昂就产生了。 昂斗拱中斜置的木构件,“昂尾斜上,压于梁或檩下,利用杠杆原理,以挑起檐部。”昂又分上昂和下昂,以下昂使用较多。汉代建筑中还未发现此项构件,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它的后尾延伸至平暗(天花)以上的草栿之下,但补间铺作中尚未使用。宋柱头铺作也有这种做法,唯昂尾稍短,而下檐则用了昂式华拱,是假昂的一种。此外,也有施插昂的。补间铺作多用真昂,昂尾斜上,托于下平檩下。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拱以下。

因此,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斗(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

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四、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

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

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 。

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必要地要对建筑的组成词汇有所了解,就像要读懂一本书,

首先要认识字词一样。这些词汇曾经生动地组成一座座亭台楼阁,宫室庙宇,以至我们的家园,更进一步地承载着我们的情感与我们的古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