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轮作休耕制度的应用进展
作者:钱晨晨,黄国勤,赵其国 来源:《农学学报》 2017年第3期
摘要:当前中国土地污染严重,再加上长期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使得粮食的高产稳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形式的转变,保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归纳了轮作休耕的提出、内涵及可行性,认为推行轮作休耕具有保护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现实意义,并例举出国内外轮作休耕的典型案例加以描述,提出了有效推进轮作休耕的6 点建议:制定科学的计划;明确轮作休耕的范围;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宣传力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关键词:轮作休耕;耕地;土壤;可行性建议;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6090012
0 引言
“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土地作为自然物的一部分,已不仅仅是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而是成为了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资源宝库,是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和依托。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左右,但粮食总产量却位列各国之首。连作虽然在短期内会增加粮食产量,但从长远来看,也会产生很多弊端。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1-2],土地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会导致肥力下降、耕作层变浅,土壤质量不断下降,土壤酸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卞民德[3]认为,连作的土地就像是一个人一天24 h“连轴转”地工作,如果得不到适当的休息,身体就会生病,工作效率也会不断下降。对于那些生态环境脆弱、遭受严重污染的耕地来说,进行休耕就是最好的保护,让遭受到污染的土地能够得到自我修复,实现“藏粮于地”。因此,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已刻不容缓,这也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
1 提出
轮作休耕制度自古以来就有。最早是出现在《汉书·食货志》,由于当时无肥可施,土壤养分入不敷出,只能种植两三年就休耕[4]。如北魏《齐民要术》中就有“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谷田必须岁易”、“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可见中国古代就重视土地的轮作休耕。《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5-6]。轮作休耕制度是保护耕地和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2 内涵
所谓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而休耕是可耕地在某一时期不种植农作物,修养生息,以恢复地力,长期休耕可以形成规模较小的自然公园和动物的栖息地[7]。
3 可行性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中国粮食单产逐年提高,粮食生产供大于求,这正是推行耕地轮作休耕最合适的时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既能使耕地得到“休息”,又能平衡粮食供求矛盾,减轻财政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1 社会各界达成共识
在以前,中国粮食生产能力低下,粮食单产低,再加上中国人口众多,为了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农民特别注重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几乎不存在弃耕抛荒的行为。而当前,随着生产技术及耕作方式不断科学化,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再加上粮食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在不断扩大,这充分保障了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因此,以往的粮食安全理念不断受到现实的冲击,而实行轮作休耕制度,减少粮食的生产,藏粮于地,在党和社会各界均已达成了共识[8]。
3.2 国内粮食供应充足
由于国家的支持,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目前中国已实现夏粮“十二连增”,全年粮食“十一连丰”,特别是三大主粮库存充盈,粮食的供求关系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也
就是说并不需要这么多土地来进行耕种。充足的粮食供应为实行轮作休耕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
3.3 国际粮价持续走低
尽管目前全球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但供应仍然充足,粮食库存继续增加,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加剧、粮食市场供需关系宽松等因素,粮食出口国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使得出口价格不断被拉低,因此粮食价格持续处于下跌趋势,这有利于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此时进行休耕,如果中国的粮食供小于求,也可以通过进口粮食来弥补这个缺口。
3.4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
推行土地轮作休耕制度,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中国的耕地面积(1.22 亿hm2)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印度,如果每年按照总耕地面积的10%实行轮作休耕,那么需要给农民的补贴就达到上千亿元,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进行。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有能力给实行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农户适当的补贴,让农民安心、放心,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使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处于更高的层次。
4 意义
4.1 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人们的耕种活动使得许多物种已濒临灭绝,物种越来越倾向于单一化,生态环境也遭到人类行为的破坏。人们在进行粮食生产的同时,应该考虑到人为干扰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要破坏其他物种的自然繁殖,应该注意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而休耕的土地由于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犹如小自然保护区一样,各种生物可以随意生长繁殖,有助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4.2 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而当前中国耕地土壤质量严重退化、耕地肥力不断下降,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数据表明,中国耕地进一步贫瘠化,11%的耕地有机质小于0.6%,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0%,因此急需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9]。而休耕的土地长满杂草,相当于种植了绿肥,加上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由于欧美国家的耕种方式是轮作休耕制,因此土壤比较肥沃。
4.3 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轮作休耕使得耕地面积减小,粮食产量降低,有可能减少农民的收入。但休耕的土地,有机质增加,从而使土壤肥力得到提高,产量也就能够增加,这样就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
5 实践与成效
5.1 国外案例
在有些西方国家,由于粮食供求关系并不十分紧张,绝大部分农场采用不同作物轮作加休耕的方式进行粮食生产[10]。苏联从20 世纪初就开始了草田轮作制度[11]。在美国的玉米产区,通常是2~3 年玉米轮作一茬大豆,大豆的固氮作用可以帮助提高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同时增加玉米产量。由于近年来,耕地资源紧张加剧,很多国家把休耕改成了轮作,比如北美间插葡萄等植物代替休耕,澳大利亚则采用了谷物和豆科作物轮作的方式[12]。
美国:美国的休耕主要是通过立法来实现的,它是一种行为,其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粮食生产过剩的问题。CRP(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是美国联邦最大的私有土地休耕项目[13],其主要是通过对农民进行补贴的方式,针对土壤极易侵蚀或环境敏感的农业用地采取休耕还林、还草等措施;1986 到19年间,美国实施休耕计划的耕地占1360 万hm2;到1990年,退耕还林(草)或休耕面积达到了4777万hm2;2002年参与CRP的所有土地中,95%实施了休耕、还林[14],在美国农业法案中休耕面积的最高额度是1530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15]。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美国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休耕制度最完善的国家。
欧洲:欧洲的休耕行为,起始于1992 年的“麦克萨里(Ray Macsharry)”改革,其采取的是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培肥地力,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1992 年,欧盟规定:农场主每年必须休耕一定比例的土地,1993 年休耕15%的耕地,2000 年休耕比例被固定为10%,由此休耕制度就被确定了下来。据统计,欧盟每年强制性休耕的农田有38 万hm2。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休耕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耕地保有量会根据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不断调整[16]:2006 年,国际粮食问题突出,于是欧盟通过了“在2007 年秋季到2008 年春季将原本10%的土地休耕率降为零”的决议[17-18],等粮食问题缓解后,休耕制度再次恢复。
日本:日本农田实行轮作休耕的目的是减少粮食生产,是一项供给控制措施。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期,日本就将休耕行为作为生产控制的方式,并研究农田退出大米生产的环境效应。1971 年,日本开始了休耕项目的实施,每年的休耕面积都不同且差异较大,但是大部分年份实施休耕的面积都超过了50 万hm2。
5.2 国内案例
吉林省:吉林省近年来大力推广高光效休耕轮作高产栽培技术,它是一种玉米、水稻新型栽培种植模式。通过增加株数、株数加密、调整垄向[19]等栽培方式提高粮食产量[20],并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特别是休耕轮作能够增加总孔隙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21],有利于对黑土地的保护[22]。多年来的测产结果表明,水稻单产平均增幅达到10%以上,玉米达到15%以上,而且由于宽窄行种植[23,24]边际效应增强,有利于促进作物成熟,提高粒重,进而提高粮食质量[25-28]。
陕西省:“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将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实行用地养地结合,每年拿出总耕地面积的2%——约6.67 万hm2耕地[29,30],以财政补贴形式,在陕北和渭
北开展耕地休耕轮作试点,以恢复地力。休耕轮作初步打算在渭北一年休耕一料庄稼,在陕北休耕一年。给耕地以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可以增强地力,提高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实现耕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水利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农业生产消耗着中国大部分的水源,每年用水量超过3400 亿m3,占到供水总量的55%,河北省地下水资源严重短缺。河北省表示,一直鼓励小麦种植户休耕或者改种对水资源消耗较少的农作物,诸如苜蓿,以此缓解水源严重透支的问题及土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安徽省:2009 年,安徽省泗县农机推广站在调研时了解到,水稻、小麦轮作模式的效益很难提高,经过农艺技术人员和农户的共同研究和探讨,决定于2010年在泗县耕耘5.3 hm2耕地来实行轮作休耕[31]。经比较,休耕轮作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是传统种植模式的1.88倍,得到了周边群众认可[32]。
6 建议
6.1 制定科学的计划
轮作休耕制度在中国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科学地推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哪些区域先行推进、运用什么样的耕作方式都应该考虑农村种植结构,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制订科学的计划。首先要对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进行全面而完善的统计,然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推进。中国耕地面积广阔,耕地质量差异极大,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情况制定耕地轮作休耕计划。需要实行轮作的,尽量实行水旱轮作;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的耕地进行综合治理[33-34];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侧重于生态保护型休耕;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侧重于环境修复型休耕。
6.2 明确轮作休耕的范围
实行轮作休耕制度要明确耕地的面积和规模,与农民协商并签订休耕协议[35],对休耕农民给予一定的实物补助或现金补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休耕农民安心。同时,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休耕的耕地实行动态性管理,防止将不具备休耕条件的耕地列入休耕范围的行为发生,导致耕地大面积的撂荒;防止一些农民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不让自己承包的耕地进行休耕[36];同时防止耕地非农化[37],确保休耕的耕地在需要时能够产得出、用得上。
6.3 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休耕的目的是让耕地得到休养生息,培肥地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实行轮作休耕的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休耕并不意味着抛荒,应该鼓励农民在休耕的耕地上种植绿肥作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坚决杜绝大面积的抛荒现象[38]。农技部门也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制定出适合不同类型土壤的耕作方式,保证轮作休耕制度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要求。总而言之,各部门要对轮作休耕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将休耕的土地挪为他用、不实行科学的轮作方式的情况发生,从而使轮作休耕试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6.4 加强宣传力度
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要让农民适应耕作方式的改变。对广大农民来说,让好好的土地撂荒是件难以理解的事。因此需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认识到实行轮作休耕的真实目的是培肥地力,提高土地质量,进而提高粮食单产,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农民以往的陈旧观念。
6.5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针对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应注重作物栽培技术和有机肥料的示范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实现高产优质的目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及水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畜牧业、水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而城市郊区的农田,也可以借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一方面让城市中的人们体验采摘果蔬的乐趣、消除工作中的烦恼;另一方面让农民从中获益,进而提高建设和保护耕地的意识[39]。
6.6 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轮作休耕制度的实行,势必会降低粮食的产量,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农民收益不减少才能使轮作休耕的任务落到实处。因此,在实行轮作休耕的过程中,应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而补偿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不能减少农民收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的承受范围。由于轮作与休耕是两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制定补偿标准时,也应分开讨论。总体原则是补偿标准与原有的种植收益相当,不影响农民收入,同时还要让种地的农民保持积极性。补偿的方式可以采取直接发放现金或折粮实物补助。
7 展望
实行轮作休耕制度是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新技术。但由于“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2015 年刚刚提出,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经验指导;(2)偏向理论研究,实践成果较少;(3)各地执行力度差异较大。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加大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力度,只要有党的支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以及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中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将会得到改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