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6卷第1期 v01.36 No.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Soc.Sci.) 2008年1月 Jan.2008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科院学术创新团队学习十七大报告笔谈 朱家存,王守恒,周兴国,等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教育;民生;教育公平;教育的公益性;德育优先;学有所教;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摘要:十七大报告将教育问题移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范畴,并将发展教育列为社会建设 诸要素之首;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 本刊就此约请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学术创新团队成员举行笔谈,多角度的解读十七大报告关于 教育发展问题的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8)01—0001—08 Give Priority to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Make Education Satisfied by People ZHU Jia—cun,etc(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Key words:education people’S livelihood equality in education public good of education;morality first have students to teach after education;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ing staff Abstract;The report to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brings education to social construc— tion which focuses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s ranked as the first in it,It points out that education is the basis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and equality in education is the basis for SO— cial equality,Give priority to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make education satisfied by people.We invite some members of innovative research group i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our university and they give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repor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格局中重要地位的新 发展教育乃改善民生之首 思考、新认识。在十七大报告中,教育被视为民 朱家存/院长、教授、博士 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被视为社会公平的重要 基础,彰显了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深 十七大报告改变了以往将教育问题纳入 刻理念,同时也展示了全党对“优先发展教育, 文化建设范畴和科技发展范畴的做法,而将其移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一认识的大提升。 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范畴,并列为 关于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越来越 “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社会 为人们所接受,那就是: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是 管理”等社会事业和民生要素之首。报告的第一 其获得初次就业职业地位的最主要因素。在现职 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第四部分“实现全面 地位获得的影响因素中,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也是 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以及第八部 极其显著地决定其现职地位的影响变量。这一点 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都 也被20世纪末以来的实践所证实。 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这反映了党对教育在 关于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随着生产或服 *收稿日期:2008—01—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SH00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6卷 务过程中知识化和智力化程度的提高,个人收入 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 的高低也将直接取决于其受教育的程度。正如有 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 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①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未 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 受到最起码教育的人,很难参与现代化的生产过 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 程,很难获得起码的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 .新的历史阶段对教育公益性质的进一步重申和教 力,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必然很低。如果通过教 育发展道路的正确定位。 、 育向劳动者传授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劳动技 教育的公益性是指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社 能、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改变其劳动形态,则 会和人民群众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为全 可能提高其生产能力,增加其一生的收入。 社会、全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少数人服务的。 我国差距的核心问题是低收人群体的大 教育的公益性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的本 量存在,他们绝大多数是没有受过教育或仅受过 质是为一定的社会培养人,教育是通过促进人的 很少教育的人,生产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低下导致 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教育产品 他们没有获得高收入职业的机会,也就没有取得 的人才和知识,并不是为某个私人所有,教育通 更多收入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差距及其扩大 过对每个人的影响而影响全社会。教育维系着国 化。只有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 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同时,又是作为一种人人 高他们的能力,他们才有更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应该享有的利益由国家提供给全体公民的。全体 的信心,才能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创造更多的社 社会成员共同享有而且平均享有社会教育资源, 会财富,使自己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从 平等是教育公益性追求的最终社会目标。我们是 而缩小差距。 社会主义国家,更要强调教育的公益性,任何时 一个人所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条 候都不能忽视教育的公益性。因此,推动教育事 件均由其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所决定。因此,将 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发展教育置于改善民生之首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必须牢固树立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的观 教育是社会公正最好的调节器,是实现社会 念,并以此作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 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也是检验社会 原则。 公平的重要尺度。教育是现代社会主导型社会流 第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必须廓清“教育 动机制的最重要因素,的公共性主要从公权 产业化”问题的性质。教育是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力的运行中体现出来,主要从公权力对公共资源 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教育追求其社会效益, 的配置中体现出来。通过教育公正推进社会公 而非经济利益,十七大明确指出教育具有公益性 正,则是体现其公共性的最佳切人点。教育 质,教育投资以为主,实施九年免费义务教 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它会使收入不公平等民生要 育。由于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加之经 素不断“马太效应”下去,从而恶化社会的利益 济多元化引发的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有人 格局,埋下城乡、地区、阶层等人际矛盾紧张冲 提出“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把教育投 突的隐患。所有这些都是与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全 资当作产业性的投资,期待从教育产业中获取经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济回报,这种思想是与教育的公益性相悖的。教 的。②囿于此,教育公平当然也就成了社会公平 育产业化将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扩大差 的重要基础了。 距,影响社会的稳定,还可能会出现许多有潜能 的贫困子弟无法接受教育的现象,不利于社会主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王守恒/副院长、教授 第二,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必须增加对 教育的投入。教育的经费支持是教育公益性的基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 础,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 ① 郝如玉:给缩小差距支招,http://blog.people.com.cn,2007—03—05 ②祝俊初:不可看轻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出现的公平缺失,中国教育先锋网,2005—02—2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朱家存,等: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资源强国”,要求“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义务 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正正义、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要坚持党的教育方 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 教育的普及和巩固,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 质量的提高都需要教育投资保障,应该逐步 建立健全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按需投入” 的机制,扩大和优化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 群众接受教育的需要。在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短缺 局,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 民服务。 . t 第一,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教育。努力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新时期我国学校 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学校教育发展成果是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社 的情况下,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适当收费是允许 的,关键是在教育收费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政 策,遵守法律法规,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既要 考虑学校的发展,又要兼顾人民群众的承受能 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成果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 力,更要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教育健康发 则的根本内容。因此,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 展的大局。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 果理当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 从严治理乱招生、乱收费问题的重要意义,保证 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根本体 把各项收费落到实处。 现。学校教育应该使得全体人民的潜能得到充分 第三,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必须加大对弱势 的发挥,每一个接受学校教育的个体都能够得到 群体的教育倾斜。十七大将加快推进改善民 充分地发展。在一个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的 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福 社会中,每个人一生的命运都与他所受到的教育 利,并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倾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斜,“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 第二,学校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体现在于 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 以育人为本。应当看到,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 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公益性突出的表 由于长期的累积效应,社会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 现在它的普及性和公平性上,它与人民群众的根 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本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国家必须保证每一位公民 的过程中,作为学校最根本的育人的任务让位于 真正享有国家和教育法律赋予的平等教育 服务社会。学校教育由此而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功 权。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倾向。个人受教育成为 倾斜,为当地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为贫困家庭 实现某种外在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人的成长与 子女提供必要的教育经费帮助,同时为进城务工 发展则退居次要地位。为人民服务的学校教育, 人员子女受教育提供支持。这是落实党的执 必须要在当前极端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背 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是 景下,努力培养与和谐社会内在一致的品性健全 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 的公民。学校教育应当以培养人为第一要义,塑 造有品味、高尚的、志存高远、脱离了低级趣味 学校教育应坚持为人民服务 的人;应当教育人民.,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 ● 周兴国/教授 ‘博士’ 努力形成和谐社会人人有责的观念。 第三,学校教育应当增进全体人民的幸福。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功能的定位,应当既包括 一是对全体人民进行健康的幸福观教育,使人民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也包括为人民服务,从而 能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观教育 将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胡锦 的目的在于防止人成为“快乐的奴隶”而成为 涛总在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 “幸福的主人”。二是塑造人民的精神品性和精神 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 风貌。具有文明的风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 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履行社会责任、个人责任 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和家庭责任,是人民幸福的根本的、必要条件。 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 学校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它立足于人民的内在的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精神品性的养成,必须承担纯化人民的精神风貌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义不 的职责。三是提高人民创造财富的能力。人民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6卷 福需要各种外在的条件和资源。学校教育应当以 其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民大 众,各尽其责,努力增加社会的总体财富,从而 的发展,但伴随着社会的转型、阶层的分化和社 会差距的扩大,教育公平缺失、教育机会不均的 问题,也正日益凸显,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 使得人民的基本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查啸虎/教授 总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历次 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及教育公平问题,意义 重大且深远。总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 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阐 明了教育公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对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制 订,推动教育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地发展,促 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 意义。 教育公平是对一定社会能否给予全体成员以 自由平等地分享和运用教育资源的权利和机会的 评判和度量,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 和体现。教育公平不仅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 分,而且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促进社会公 正与平等的有力杠杆。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 曼说过:“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 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都要大得多。”教育 一方面可以作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手 段,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促进经济与社会 的繁荣,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另一 方面,教育也可以作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 平手段,缩小差距,弥合社会裂痕,影响经 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在现实的社会分层结 构中,在每个社会成员经济与社会地位存在着诸 多不平等与差异的情况下,若有公平的教育条件 和环境,那么,广大中下阶层包括弱势群体的后 代,就可以不受自身所属阶层的,与其他社 会阶层的后代一起,平等地接受同样的教育,然 后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并凭借自身的教育成就 和才华,实现升迁性流动,改善生活处境,提升 生存质量。正因为如此,在当今时代,教育公平 被视为社会公平的“推进器”。 同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的教育公平问 题也一直备受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空前快速 要因素。例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 体子女的教育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家庭子 女因经济拮据而放弃进学深造的机会,农村 部分女童因性别歧视而成为家长无奈作出“失 学”选择时的牺牲品,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 市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存在的悬殊差异等,都是 当今教育公平缺失的表现。在这类教育公平的 “显性缺失”之外,诸多“隐性缺失”,如教师对 不同教育对象的态度和关注程度的差异、教师与 不同学生交往的时间和方式的差异以及每个学生 在课程教学中获得学业成功机会和实际发展机会 的差异等深层次的教育公平缺失问题,也在一定 程度上普遍存在。 教育公平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教育发展的失谐 和教育价值的扭曲,也会直接阻碍社会公平的实 现。美国学者墨菲曾指出:“在当今社会,决定 人们之间差距的第一原因,是由知识积累而 形成的人力资本,而不是对物质资本的占有。” 毫无疑问,教育能够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人社会地 位的获致,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生存状态。对于 社会弱势阶层而言,如果没有公平的教育环境, 如果不能与其他阶层的后代一样,接受良好的学 校教育,那么他们的后代要想改变其不利的现实 处境,则是很难想象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当今 时代,追求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正在 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迫切和强烈的呼声,如果 漠视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渴望与期盼,不仅将 使教育发展背离正确的方向,也将妨碍社会公平 目标的实现。我们相信,在公平理念的指导下, 未来的中国教育一定会更好更快地得到发展,教 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一定能够 建立起来,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的促进功能一定 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学有所教: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新目标 阮成武/教授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国民教育体 系,它是达到了一定标准要求并具有较高发展水 平的国民教育体系,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 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反映出教育发展的高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朱家存,等: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平和高效益。十七大报告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 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是把十六大提 出的“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目标 和内涵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和高度。教育部门 和教育工作者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一个核心任 务,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全体人民学 有所教”的发展目标,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现代 国民教育体系。 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以一定年龄阶段的儿 童、少年为对象,以普通教育为主体,形成以知 识学习为本位、以考试选拔为机制的学校教育体 系。这一教育体系内部的各个层次、类型相互阻 滞、冲突,受教育者或迟或早会被淘汰出局,而 不能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因此,这种教育 是一种人才教育,而不是国民教育。十七大报告 以优化教育结构为抓手,努力使现代国民教育体 系为全体国民所享有。 第一,在教育的纵向结构上,加强不同层次 和阶段教育之间的统筹与协调。即,以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为基点,向两头延伸,一头是重视学前 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以促进教育的起点平等和 公平;一头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 教育质量,以促进教育的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 同时,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 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打 破不同教育阶段的制度障碍,使整个教育体系的 不同阶段之间更加衔接、协调,为不同类型和教 育需要的学习者创造更加适合的、多样化的学习 途径和机会。 第二,在教育的横向结构上,加强不同类型 教育和不同教育需要之间的统筹与协调。即,在 义务教育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和全体社会成员 自身发展需要,在高中阶段及高等教育阶段加强 合理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涵盖各地 区、各个产业、行业、专业领域和各种职业的职 业教育体系。因而,教育不再是面向少数学生, 成为他们升学考试的“独木桥”,而是面向这个 年龄段的大多数公民,成为他们走向与社会需要 连相通的个人发展“立交桥”。普通教育与职业 教育成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振翅双飞的两翼。 第三,在教育体系结构上,实现现代国民教 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统筹与协调。传统的国 民教育体系存在一次性、终结性的局限,故又称 为启蒙教育或成长教育。十七大报告提出,要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 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在 空间与时间两个不同层面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技术支 持和机制.保障。它使全体人民在自己成长和发展 的各个阶段,打破场所和地点局限,通过一定时 间的课程衔接和学制转换,进入高一层或其他类 型教育中学习。诚然,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 教育体系相沟通,为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创造 更加开放、灵活和便利的途径和条件。 素质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孙德玉/教授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办好人民满意的 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首先需要 在宏观上科学规划,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运行的保 障机制,以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 互协调、相互促进。素质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 就是指为素质教育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本条件。建 立健全素质教育的运行保障机制,就是提供保证 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第一,要保 证学校经费和设施达到规定标准。《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级教 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 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 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 长。第二,要尽快有效地改造薄弱学校,特别是 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在愈刮愈烈的“择校 风”中,条件好的学校人满为患,而薄弱学校则 难以为继。这既不利于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也 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更不利于素质教育 的实施。 其次,素质教育的实施还必须在微观上予以 落实,使素质教育的每一项发展目标、改革措施 都得到具体体现。要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 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活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6卷 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学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问、 学生与教材间以及学生与其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 的复杂过程,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充满 着偶发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既无可能也 无必要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就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 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由之 路。1999年,党、审时度势,根据 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做 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1998年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仅为9.8 ,2002年达到15 ,进入国际公认 规定,而应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目 标,并不断修正目标,使之随时适应新的情况。 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 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无论什么 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关键在 于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模式。 的大众化阶段。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 达23 。目前全国的高等职业学校已达到1000 余所,比2000年前净增900多所,无论是从学 校数还是从在校生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已占 高等接育的“半壁江山”;全国地级市几乎都设 立了至少一所高校,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趋于 合理。现在,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800万, 规模居世界第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 70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居 最后,素质教育定位不宜过高。我们可以把 “研究性学习”变成“实践性学习”,让学生懂得 更多时候不是从书本中去找答案,而必须从实践 中去找答案。应试教育造成了只会纸上谈兵和网 上谈兵的一代人,他们缺乏书本和网络以外的基 本常识。“实践性学习”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 面包括增加实验课和课堂演示实验,也包括鼓励 世界第二。但是,高等教育大国不等于高等教育 强国。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我国高等教育属 于后发外生型,一直以来,都处于追赶状态,虽 然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 是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比较,仍有一定的差 学生在课外开展制作、栽培、天文观测等科技和 艺术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学会 搜集数据、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 一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尤其是学 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上。高等教育质量对于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要实现建设 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 个层面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例如做志愿 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病人等,从而培养 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但是,这 件事主要地不是靠学校,而是需要学生家长的支 持与策划来完成。国外的一些名牌大学都把“学 生参加社会服务”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因素来考 虑,因为这是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人的重 要一环。我们应该认真借鉴这一点。 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 重大使命历史地落到高等教育的肩上。 高等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 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合目的性。高等教育必须反映社会与 人的价值需要。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于预设的国家 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所达成的程度,达 大众高等教育:质量第一 金维才/教授 根据《二oo六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 报》,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2 ,全国 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成为世界 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到2020年,我国 要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的目标。高 成度高,则教育质量高,反之,则教育质量低。 合目的性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不同类型、层次与形 式的高校,其培养目标、专业教育目标有共性, 也有差异,其教育质量便有相应的层次与类别差 异,因此评鉴教育质量就要合乎相应的培养 目标。 其次是合规律性。这里的“规律”就是教育 内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 应,教育必须与人的发展相适应。 教规模的迅速扩张的确令人欢欣鼓舞,然而,伴 随着数量的增长,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随之而 来。所以,十七大突出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 再次是合和谐性。在市场经济下,高等 教育面临诸多利益相关者,如、用人单位、 投资人与举办人、学生与家长、教职员工、校友 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 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打造“质量工程”,是 等,高等教育质量的考量涉及到利益相关者的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朱家存,等: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弈,存在利益双赢或多赢的格局。评估高等教育 质量,就须有利益相关者的介入与参与,以体现 利益的和谐性与最大化。 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为农村教育 事业的发展建功立业。要提高农村教师服务农 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责任意识,建立一支 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教师队伍, 最后是合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的落点与结 点是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形成自我发展的能 使农村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靠 力量,成为农村教育大发展的生力军。 力与素质。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王亚南曾说 过:“真正的大学教育,并不是要大家到学校里 来,张着口,让老师象‘填鸭’般地灌进一些在 他认为‘营养’的东西。而是要大家在就学期 二是要加强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促 进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落实提供保证。专业 素质的提高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只有高 间,利用学校的人的、物的环境,利用一切可能 的机会,自己去寻觅‘食物’,自己去消化。自 已找来的东西,自己消化了的东西,往往是最有 益于自己身体的。”高等教育质量最终体现为学 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重中之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段兆兵/博士、副教授 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指出:“要加强教 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教师队 伍建设是发展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要发展, 就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农村教育要 发展,就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建设队伍。 农村教师肩负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 型农民、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在农村中小学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等重大历史责任,对于农村的 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依靠广大农民素质的提 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农民进行文化科 学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 十七大报告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确定为教师 队伍建设的重点,为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和 结构优化指明了方向。在目前,要提高农村教师 素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 面着手。 一是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师德水平。农村中小学要以政 治学习、法规学习等为突破口,以《中小学教师 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有计划地开展教师思想 道德建设,帮助农村教师树立敬业奉献、教书育 人、为人师表的精神面貌。广大农村教师应树立 正确的政治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 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才能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 发展。农村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建设可以从多方 面进行。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培训, 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师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培训、 新课程改革精神培训、教育新方法、新技术的培 训,强化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重点的教师培训。在 具体方法上,可以采用外出脱产培训和参观考察 等多种形式。农村中小学要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 设,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使农 村教师的成长逐步由奉献型、辛苦型向研究型、 创新型转变。应提供适当的培训经费,使农村教 师不断得到观念与知识的更新、能力和技能的提 高。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岗位练兵,立足本 职,强化实践锻炼,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 动,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增强农村教师的自我反 思能力,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是抓好农村教师培养和任用的制度建设, 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证。首先,要抓 好农村教师的人口关,紧紧抓住目前教师教育大 发展,师范生数量相对充足,教师自然淘汰率处 于低峰期的契机,从近年毕业的师范生中选拔合 格的师资,为农村教育发展和落实素质教育提供 人力资源保证。其次,要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待 遇,使农村教师也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吸引有 文化、有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建功立 业,为农村教育大发展贡献力量。第三,要学 习、借鉴并逐步实施有些地方探索而形成的城乡 教师的轮换制度,不断提高农村教师整体水平, 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大面积提高 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第四,要逐步实现农村 教师身份的公办化,及时清退不合格的代课教 师,把合格的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增强农村 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责任意识和长期工作的思想 意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6卷 德育为先,就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时代呼唤: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辛治洋'/博士、副教授 总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 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 育为先。正确理解和领会这一点,需要我们辩明 “道德”与“德育”、“德育”与其他几育之间的 关系。历史上,对人的素质有多种划分形式,如 下,根据历史时期的特殊要求而主张教育突出关 注某种德性的发展与培养。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 国内环境和青少年身心发展实际赋予了德育为先 的必要性。近些年来,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 关系的多样化和网络传播的快捷化对人们冲击很 大,影响很大。不少、党员在市场经济、改 革开放的大潮中,经受不住考验,以权谋私、贪 污,以及社会上不断出现的行贿、假冒伪 “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和社会性素质”,又如 劣、黄赌毒泛滥等,在人民群众、青少年学生中 “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 产生了消极作用、侵蚀作用。有些学生产生了信 德素质”,但比较经典的划分还是“德智体”。 念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对学校思想政治 长期以来,党和的法律和文件都注意到 教育产生冷漠和抵触情绪,有学者这样描述他 了对教育目的的表述的规范性。如,1981年, 们:热衷于NG0(非组织)的组织和活动,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议论New York Times网络版上关于中国经济的 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 评论文章,在“雕刻时光”或“星巴克”里计划 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 下次境外背包游的路线,清楚地比较哪个公司提 结合的方针。”1982年通过的新《中华人民共和 供的海外培训计划更诱人,耳朵挂MP3一P4, 国》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 QQ、上网看片等是他们打发时日和消遣的主要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6年 方式。其时代形象的思想道德解读为:自私、丑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 陋、不负责任。①可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济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 观,形成自主的、平等的、开放的、竞争的、法 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制的青少年德性发展环境,已经成为教育的首要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任务。这正如总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 的那样,“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2004年国 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面对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这些变化和变革、机遇和挑战,当今教育界对道 建设的若干意见》又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 德品质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 责任编辑:陆广品 ①参见尹颖尧:“从‘精英’至‘大众 ,《大学生》2006年第3期,第1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