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11期 2018年06月Vol.9 No.11June 2018新闻策划框架分析
——以《南方周末》“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特别报道系列策划为例
陈韵仪
(山东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2018年5月12日正值“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各大媒体纷纷就这一重要节点展开新闻报道。从新闻策划的视角来看,《南方周末》无疑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新闻策划;汶川地震;《南方周末》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1-0051-02二、策划特点一、主要内容
纵览《南方周末》该次新闻策划,可以看出报道5月10日,《南方周末》用12版的篇幅刊登了汶川
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地震十周年系列文章,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度挖掘了这涉及了震后十年的各个方面,
一重要选题的潜在价值。除却报纸刊登的数篇文章,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议程设置方面《南方周末》还在网络平台上额外发布了几篇同一主
1.选题求同存异,全方位解构议题。在特定日的题的深度报道。其主要内容如表1。
表1 《南方周末》“穿越汶川”地震十周年系列报道
时间
版面A1A2A3A4A5A6/7A8A9
5月10日
A10A11A12
灾后心理援助:“疗愈学生的同时也是自我疗伤”
民间救援力量的“快”与“慢”汶川十年 让世界看见他们的梦想
圆通寺的外来僧北川三记
网络
灾难中成长的志愿者地震孤儿:“我们长大了”祭奠汶川地震十周年
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真实情况震后民间救援队伍的反思与发展汶川一小和星河湾公益计划圆通寺僧人的震后十年重建聚焦北川的过往和蜕变地震援救志愿者的聚焦与思索
地震孤儿的震后生活祭奠汶川影像集
51
标题
怀吾同胞,新吾国家“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被大地震改变的方向与抉择 重塑山河十年路
不能忘记的汶川“过客”三十条横幅背后,北川母亲的思念
灾区干部没对媒体说过的心里话 党校教授和她的476个采访对象
震后影像 汶川今与昔新北川:种“野地”的城里人
想象被,却有重重商机 从众心理下的商业生态
内容编辑部献词灾区重建与灾后生活军人、志愿救援者聚焦
一个在地震中丧子的母亲的震后生活党校教授讲述灾区干部的震后生活
汶川今昔照片震后北川的种田群体灾区的商业生态
学术探讨
背景下,如何在相同的选题中寻求突破,使文章内容推陈出新,是《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面临的重要议题。纪念日“往往要求新闻策划体现特定的时空,在历史、现实、未来之间寻求结合点,抓住读者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兴趣,此所谓‘翻看历史见证热点’。”为此,《南周》相关策划秉持“求同存异”的观点,刊登了编辑部献词和灾后十年概览报道,表达了展望未来的美好期待,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媒体应当具备的主流观点。
而另一方面,《南周》也力图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发散思维,聚焦到了灾区干部、灾区僧人等人物,和灾区人民“种野地”的行为。这些事物偏离主流视线、《南周》将汶川地震十年进行了系统的定位,归入了
“地震相关人群的震后生活”与“震后汶川”两个专题之下。“震后生活”占据了报纸7个版面,虽然其中有受灾群众,甚至震后来川的僧人,表述的主题也不尽相同,但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却是相通的,汶川地震是所有这些人的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将他们的故事加以整合并进行群像式的描述,新闻策划无疑会更加富有感染力。
整合策划需要发散思维以获得更多新闻素材。《南周》从“5·12”十周年这个角度出发,不局限于纵向的时间线,而是以此为原点,将“地震十年”这一主题尽可能多地与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结合成具有新却又与地震息息相关,具有多方位反映震后十年情状的典型性。《南周》从这些主体出发,通过展现这些非主流人事或灾后十年的发展轨迹,为人们提供了了解震后十年汶川真实面貌的独特路径。
2.宏观把控与微观落脚结合,实现内容“软着陆”。媒体应当对客观事实有高屋建瓴的把控,对主题的界定更应当“取大势”。《南周》的具体选题大都从微观着手,最终也可升华至意识形态领域的“高位概念”。摈弃了大多主流媒体宏大叙事的惯用思路,《南周》以平民化的视角勾勒出了百姓震后十年的生活真实情境。这种宏观把控、微观入手的方法,使《南周》在市场运作、社会反响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口碑和销量的双丰收。
选材在微观层面的着力,同样意味着文章注重实现内容的“软着陆”。在“穿越汶川”的报道中,记者常常通篇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在文章北川母亲的思念》中,笔者写道:成绩好一点的留下来考高中,差一点的分到职中去了。”采用质朴的方言表达,是一种契合受众心理的话语体系,从而将在地震中丧子的母亲心理活动生动地勾勒出来。汶川地震这类严肃重大的题材以浅显易懂、平易近人的方式表述,更能够拉近受众与新闻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读者产生共情心理,从而引发共鸣,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二)内容方面1.以深度求胜,用思想赢得受众。深度报道始终是《南周》的金字招牌。用发人深省的故事营造看点,也是此次新闻策划的重要特点。“穿越汶川”系列策划除却编辑部献词,其余16篇文章均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呈现。以文章《灾区干部没对媒体说过的心里话 党校教授和她的476个采访对象》为例,灾区干部的震后生活始终是被公众视野忽略的部分,通过对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灾区干部进行深度追踪,读者得以了解到大众视域之外的灾区干部,扁平化的刻板印象因而打破,威严的干部形象变得有血有肉,丰满生动而又打动人心。
此外,在有关震后心理援助的文章中,地震刚刚结束时心理援助工作的乱象被揭露;而在《想象被,却有重重商机 从众心理下的商业生态》中,灾区商业规划的不合理也被暴露在公众视野下。震后应激情绪早已弥散,十年后《南周》冷静的批判视角无疑提供了一种从地震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思路。
2.整合策划实现推陈出新。“在策划时,要能够把事物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又能够把握事物各个方面的特色,做到在全局的视野下关注局部的个性。”
52
闻价值的报道对象。比如,《南周》以口述历史的研究人员作为切入点,深入采访了他们与灾区干部的对话历程。而在论述商业生态的相关报道中,《南周》则聚焦于映秀镇等地“灾区变景区”的热议话题,对震后汶川的经济发展和商业道路进行了冷思考。(三)呈现手段方面
1.蒙太奇的叙事手法还原真实情境。有别于专注于同一事件或者场景进行描述的长镜头报道,这次策划中的许多文章都采用了蒙太奇这一特殊的叙事手法,将不同的故事片段进行组接,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
在报纸第2版报道《被大地震改变的方向与抉择》中,笔者接连呈现了北川中学,北川新县城,受滑坡影响的村寨、纪念园等场景,场景的转换丰富了文章的画面感,不同的线索由“地震改变的山河路”这一共同主题串联,客观表现了地震对灾区人民的影响,以及人们早已开始的新生活。蒙太奇的叙事手法下没有太多主观评价,客观的累积事实更能够还原震后的真实情境,给予了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
2.独特版面设计助力全方位呈现“新汶川”。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新闻是《南周》近年来的全新发展趋势。不同于从前常见的全版大部头文章,图片适时的出现能够更加直观地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象,给予读者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四)引导议题正面求解,注重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西方传媒新闻界提倡在灾难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倡导人文主义。这要求报道关注人的个人经验,与此同时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从而引导良好的新闻导向。”纵览此次新闻策划不难发现,文章均是“站在公众视角下看待公众”,通过描写最普通的灾区人民以及灾区人民最平淡的生活,体现出了对个体“人”的尊重,用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彰显了人性美,并在无形中建立起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表达机制。通过表达人文关怀,《南周》承载起了为普通人发声的媒体担当。
灾难报道容易陷入重现悲剧现场的窠臼之中,这种策划只会给予读者“悲”的情绪感受,并不利于社会负面情绪的纾解。社会应对危机的需要要求大众传媒充当社会信息沟通者和社会力量动员者的角色。在地震发生纪念日这个特殊时期,《南周》作为主流媒体,应当引导议题正面求解,促动正向发展。
三、结语
《南周》这次的“穿越汶川”地震十周年系列报道虽然时间跨度较小,但却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受众讲述了“5·12”十年过后的汶川面貌,可以说较为出色地达到了献词中“怀吾同胞,新吾国家”的目的。
《三十条横幅背后,“地震之前娃儿刚分了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