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年来日本五山文学研究综述

近年来日本五山文学研究综述

来源:暴趣科技网


近年来日本五山文学研究综述

中日五山文学研究,在辨伪、考据、校勘和 传、疏、注、集解、索引等传统领域已取得辉煌成果,而在文学传播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唐前汉诗与五山文学的关系,尚有开掘的空间。

标签:五山文学;中日;研究;传播

日本汉诗文,在中世禅僧努力下,逐步走向兴盛,这一时期由镰仓五寺、京都五寺的禅僧为主倡导的文学,统称为“五山文学”。五山文学研究,由于文本解读困难,文献散佚较多的原因,原本属于学界研究的冷门,但近年来随着对五山文献整理的加强,对五山文学地位认识的提升,五山文学研究方兴未艾,不断涌现新成果。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五山文学起源研究,一般认为南宋兰溪道隆禅师赴日传法,对五山文学肇兴影响巨大。夏应元(1982)指出,宋元僧人东渡日本在传播佛教及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孙东临(1987)强调宋元僧人对日本佛教繁荣的贡献并不亚于鉴真,而对日本汉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则更远在鉴真之上。二是五山文学作家作品分析,多视角切入,观点新颖。吴春燕(2012)指出中岩圆月汉诗中流露出浓厚的道家趣味,任萍(2014)发现绝海中津汉诗在明留学时期以律诗为主,回国后住持官寺时期以绝句为主,这反映了明代中日文坛的不同倾向。三是中日诗学源流演变探析,这是国内研究的主流,主要以唐代以后诗人诗作、宋元禅僧对五山文学影响为主,唐以前的相对较少。如马歌东(1995、1998)分别分析了李白、杜甫与五山文学的关系。江静(2011)认为无学祖元开创的佛光派,是长期左右五山文学发展的主力军。林瑶(2013)分析了苏轼在五山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受欢迎的原因。张晓希(2014)选择了虎关师炼、梦窗疏石等具代表性的五山诗僧,梳理了其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联。尚永亮(2006)指出,前期五山文学以

虎关师练为先导,明确发生了压低白居易而提升杜甫的转换。

日本研究,重心有四:一是传记研究,以绝海中津为例,针对《佛智年谱》、《胜年年谱》两种权威年谱,玉村竹二(1978)结合文献资料调查,指出绝海在1353年师事龙山德见、13年随侍义堂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二是作品研究,如荫木英雄的《五山诗史研究》(1977)、《中世禅林诗史》(1994),指出绝海诗风可分为在明时代、山居游历时代、辇在寺时代三期,分别呈现“诗去道不远”、“自然如一心境”、“王朝贵族之气”的特色。三是注释类研究,此类著作较多,代表者如玉村竹二(1979)《日本禅语录》第八卷(五山诗僧)、入矢义高(1990)《五山文学集》等。四是五山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这是日本学者关注的重点,不过还是以宋元之間的交流为研究热点,唐之前的研究较为冷落。诚然,从诗歌发展史而言,唐代是巅峰,而作为古诗题材、体式、诗风探索与开拓的前巅峰时段,唐前汉诗的奠基之功亦不可没。从诗歌传承来看,诸体皆备的唐前汉诗,并不逊色于诗人辈出的盛唐气象。唐诗固然重要,但探讨《诗经》、陶渊明、庾信、鲍照等唐前诗人诗篇传入日本之后的境遇,对于理解中日文学交流的全貌亦是不可或缺。俞慰慈(2004)亦强调《楚辞》对五山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唐前汉诗与五山文学关系研究尚值得进一步开拓。

此外,国内近年来还出现了利用传播学等相邻学科理论对五山文学进行的研究探索,这也为我们重新解读五山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文学传播学研究,是21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是传播学中一个新领域,也是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学界对“文学传播”讨论甚是热烈,研究涵盖历代文学经典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呈现出较为活跃的态势。传播研究主要依据拉斯韦尔《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一是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Who(传播者)、Say What

(信息)、In Which Channel(媒介)、To Whom(受众)、

With What Effect(效果);二是著名的传播“三功能说”,

即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和传承社会遗产。纵观与五山文学传播相关的研究之中,以传播方式与媒介切入多,以其他传播要素观照少。不可否认,传播媒介在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桥梁作用,但是,传播要素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在文学传播研究中,对于传播者、受众、效果的研究总体上关注不够。以传播与接受结合研究多,纯粹传播视野观照少。部分研究对传播的界定非常模糊,对传播理论把握不到位,从而混淆“传播与接受”、“传播与发展”、“传播与影

响”、“传播与分布”的区别,在研究中各唱各调,将“接受”、“发展”、“影响”、“分布”视为“传播”的另一代名词。

五山文学研究,在辨伪、考据、校勘和 传、疏、注、集解、索引等传统领域已取得辉煌成果,而在文学传播学研究方面,唐前文学,尤其是唐前诗歌与五山文学之间关系、五山禅僧与唐前汉诗传播方面的研究尚有诸多开掘的空间。学界对于五山禅僧与唐前汉诗之间的传播关系比较模糊;对于相关著作的译介、翻译工作都相对薄弱,与日本汉学直接沟通的话语权和能力尚有待加强,这使得系统研究唐前诗歌在五山时代的传播就显得比较迫切。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专项资助,批准号:201708330102;湖州师范学院预研究课题——《日本中世禅林与唐前汉诗传播研究》成果,项目号:2015SKYY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