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莫善于寡欲》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养心莫善于寡欲》原文及翻译译文
《养心莫善于寡欲》原文及翻译孟子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
孟子说:“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欲望。他为人很少有欲望,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他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以保留,也很少。”
2、《宋史·莫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莫濛传》原文及翻译宋史 原文:
莫濛字子蒙,湖州归安人。以祖荫补将仕郎,两魁法科,累官至大理评事、提单广南市舶。张子华以赃败,朝廷命濛往鞫之,濛正其罪。又言秦熺、郑时中受子华赂,计直数千缗。还朝,除大理寺正。吏部火,连坐者数百人,久不决,命濛治之。濛察其最可疑者留于狱,出余人为耳目以踪迹之,约三日复来,遂得其实,系者乃得释。黄州通判奏亲擒盗五十余人,上命濛穷竟,既至,咸以冤告。濛命囚去桎梏,引通判至庭,询窃发之由,斗敌之所,远近时日悉皆抵牾,折之,语塞。濛具正犯数人奏上,余释之。上谕辅臣曰:“莫濛非独晓刑狱,可俾理金谷。”朝廷遣濛措置浙西、江淮沙田芦场,濛多方括责,得二百五十三万七千余亩。言者论其丈量失实,责监饶州景德镇。起知光化军。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濛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时饷馈急,除淮南转运判官,濛迁延不之任,右司谏梁仲敏劾其慢命,竟罢官。宣谕使汪澈为言于上,复旧职,召见,上谕曰:“朕常记向措置沙田甚不易。”濛谢曰:“职尔,不敢避怨。”上曰:
“使任责者人人如卿,天下何事不成。”出知扬州。陛辞,上以城圮,命濛增筑。濛至州,规度城闉,县重赏激劝,阅数月告成。除直宝文阁学士、大理少卿兼详定司敕令官,兼权知临安府。未几,假工部尚书使金贺正旦。金庭锡宴,濛以本朝忌日不敢簪花听乐,金遣人趣赴,濛坚执不从,竟不能夺。使还,除刑部侍郎,改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以言者罢。起知鄂州。卒于官,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莫濛传》,有删改) 译文:
莫字子蒙,湖州归安人。因祖上恩荫补任将仕郎,两次法科考试第一,累积迁官至大理评事、提举广南市舶司。张子华因为贪赃败露,朝廷命令莫前去审理此案,莫依法治了他的罪。又上言秦、郑时中接受张子华的贿赂,统计价值好几千缗。回朝,授任大理寺正。吏部失火,牵连获罪的有几百人,很久不能判决,命令莫处理此案。莫细察其中最可疑的人留在牢里,放出其他的人作为刺探消息的人来追踪访查,约定三天后再来,就得知案子的实情,被关押的人才得到释放。黄州通判上奏亲自捕捉盗贼五十多人,皇上命令莫彻底追究,盗贼押解到以后,都哀告冤枉。莫命令给囚犯去掉刑具,带通判上堂,询问盗窃发生的原因,和敌人战斗的场所,地点时间全都互相矛盾,和他辩论,回答不出。莫开列出正犯几个人上奏,其余全部释放。皇上告知辅佐大臣说:“莫不仅通晓刑狱,还可以让他管理财政。”
朝廷派遣莫筹措管理浙西、江淮的沙田芦场,莫想方设法搜括督责,得到二百五十三万七千多亩。言官指责他丈量不真实,罚监饶州景德镇。起用为光化军知军。间谍得知金人背弃盟约,州里缺少船只,人们为此忧虑,莫尽力办理收集,等到敌人侵犯边境时,百姓依靠这些船只渡河。当时军饷紧张,(莫被)授任淮南转运判官,莫拖延不上任,右司谏梁仲敏他不敬君命,(莫)最终被罢官。宣谕使汪澈替他向皇上求情,官复原职,召见他,皇上告知说:“我总是记得你从前筹措办理沙田的事很不容易。”莫感谢说:“尽职罢了,不敢逃避怨恨。”皇上说:“假使承担任务的人都和你一样,天下又有什么事做不成。”(莫)出朝做扬州知州。上朝辞行,皇上因州城坍塌,命令莫增
修。莫到州里,规划裁度城墙城门,悬重赏激励鼓动,过了几个月就修成了。授任直宝文阁学士、大理少卿兼详定司敕令官,兼代理临安府知府。不久,为暂任工部尚书出使金国贺正旦。金朝廷赐酒宴,莫因为是本朝的忌日不敢簪花听乐,金朝派人催促赴宴,莫坚持不听从,最终不能强迫他改变。出使回来,授任刑部侍郎,改为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因言官而被罢免。起用为鄂州知州。死在任上,享年六十一岁。
《宋史·莫濛传》
3、《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
《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齐欲伐魏。淳于髡(kūn)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qūn)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选自《战国策.齐策》)
译文
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着山追了三圈,翻山越岭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它们)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自获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背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们都回家休息了。
解释 【通假字】:
1、“罢”通“疲”,意思是乏、累。
2、顿:困顿、疲弊,这里指“使……困倦”。弊:困乏、疲惫这里指“使……疲劳”
“顿其兵”“弊其众”两句中的“顿”“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兵顿”,“使其众弊”。
【逐字翻译】:
1.天下之疾犬也(疾)快疾犬:跑的极快的狗 2.各死其处(各)各自 3.田父:农夫[1] 4.顿:使......困倦 5.谢:遣散 7.擅:得到
8.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 9.逐:追逐。 10.恐:担心 11.疾:跑快
12.顿:困倦,这里指“使……困倦”的意思。
13.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14.伐:讨伐、出兵
齐欲伐魏与哪个寓言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犬兔相争农夫得利
4、《楚庄王欲伐越》原文及翻译译文
《楚庄王欲伐越》原文及翻译韩非子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1】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3】,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4】。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5】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6】。” 注释
1.之:助词,无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2.愚:自谦之词。 3.患:担忧
4.智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5.睫:眼毛
6.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
7.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5、《吴王欲伐荆》原文及翻译译文
《吴王欲伐荆》原文及翻译说苑 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选自《说苑》)
翻译: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每天他都在怀里揣
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许多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注释:
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指楚国。 谏:规劝。以下劝上为谏。 如是:像这样。是,这样。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国王的侍从。
少孺子:年轻人。
怀丸操弹:怀揣子弹,手拿弹弓。 操:拿着。
再三:三在这里是多的意思,就这样过了几天。 其:树上。 居:停留。
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附,同“跗(fū)”,脚背。
傍:侧,旁边。
延颈:伸长脖子。延,伸长。 顾:考虑。 患:灾祸。 伐:攻打。
6、《万事莫贵于义》原文及翻译译文
《万事莫贵于义》原文及翻译墨子.贵义 原文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出自《墨子.贵义》)
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注释
1.今:若,如果。
2.予子冠履:给你帽子和鞋。 3.子为之乎,你愿意吗?为:愿意 4.不若:不如,比不上。
5.以:而。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争:争论 6.是贵义于:贵,以…为贵
7.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之,不译,在句子中间,取消句子性无意义
8.子墨子曰:夫子先生子墨 9.争:争辩 10.谓:谁 11.故:原因
12.一言:一句话,既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3.于:比
7、墨子《万事莫贵于义》原文及翻译译文
墨子《万事莫贵于义》原文及翻译墨子
原文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出自《墨子.贵义》)
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注释
1.今:若,如果。
2.予子冠履:给你帽子和鞋。 3.子为之乎,你愿意吗?为:愿意 4.不若:不如,比不上。
5.以:而。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争:争论 6.是贵义于:贵,以…为贵
7.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之,不译,在句子中间,取消句子性无意义
8.子墨子曰:夫子先生子墨 9.争:争辩 10.谓:谁 11.故:原因
12.一言:一句话,既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3.于:比
8、《欲食半饼喻》原文及翻译译文
《欲食半饼喻》原文及翻译《百喻经》寓言故事 原文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译文
比如说有一个人,因为他肚子饿的缘故,买了七块饼吃。当吃到六块半饼时停止了,就觉得已经吃饱。他责怪自己有病,用手打了自己,却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都白白浪费了!假如知道这半个饼能吃饱,就应该先吃的。
原典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①(嗔恚)⑥,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於半番饼生於饱想。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於三时中,都无有乐,犹如衣食,遮故名乐,於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
注释
1.恚悔(嗔恙【chēnyàng】):恚,忿怒而懊悔;责怪自己有病 2.唐:空,徒然 3.故:原因 4.已:停止,完毕 5.嗔恙:责怪自己有病 6.设:假如,如果 7.譬:假如 8.足:吃饱 9.便:就 10.是:这(是)
11.今:现在 12.已:停止 13.捐弃:浪费 14.设:假如 启示
讽刺了那种钻牛角尖,遇事不分析前因后果,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也讽刺了不注重过程的人。其实,这半块饼如同世间的荣华富贵,是不实在的。偏偏世人执假为真,汲汲营求名利财富,到头来却是一场游戏一场空。肚子饱,是累积之前的六块饼,他却以为,是吃了后面这半块饼才饱,这是对世间颠倒的想法,也是不明因果的想法。
9、《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原文及翻译译文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译文:
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去领王斗进来。王斗说:“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传达汇报王斗的话。宣王说:“让先生等一会儿进来,我去迎接。”于是,宣王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宣王说:“我继承先王的大业,得以治理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从前先君齐桓公有五种爱好。他纠合诸侯,匡正天下,天子授位,立为霸主。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宣王说:“我愚蠢寡闻,治理齐国,只担心失国,怎能有四种爱好呢?”王斗说:“不。先君喜好马,大王也喜好马;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先君礼贤下士,大王却不礼贤下士”宣王说:“现在世上没有士,我又怎么去礼贤下士呢?王斗说:“世上没有骐騄,騄耳这样的骏马,可是大王已经车马齐备;世上没有赛过狡兔东郭俊的韩卢之狗,可是大王已经有善跑的猎狗;世上没有象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宫中充满了美女。大王只是不礼贤下士,怎么发愁世上没有士呢?”宣王说::“我忧国爱民,当然愿意得到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王斗说:“您忧国爱民,还不如爱一尺绉纱。”宣王说:“这是什么意思?”王斗说:“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因为他们会做。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所以我说:‘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宣王内疚自责说:“我对国家有罪。”于是。先拔了五名贤士,任命他们的官职,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10、杨简《莫能名斋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杨简《莫能名斋记》原文及翻译杨简
原文:
①四明杨简,得屋于宝莲山之巅。简思所以名之,东望大江,巨涛际天,越山对揖,衮衮如画,风帆飞鸟,夕阳烟芜,朝暮晦明,变态百出,于是间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江山。西望钱水,玉洁如镜,茂林奇峰,楼观辉月,烟霭翠蒙,模写不可,于是间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湖山。
②反而即诸本真,敛其放情,落其外慕,穷理窟之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则事理两融,曲畅旁通,百川会同,归宿于中;又不则悠然无事,惟意所之,无所造为,乐亦熙熙,于是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俱不可谓实识本真。周思天下古今名言,无一可以称此,又岂惟简莫能名,正恐尽万古明智绝识之士,竭意悉虑,穷日夜之力,终莫能名。于是榜曰莫能名斋。
③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曰有能名之者:是斋之南,高松抚疏,微风过之,萧然有声,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东,洪涛驾风,怒号翻空,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西,湖光翠迷,云飞鸟啼,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北与其麓,鳞比万屋,人物往复,啾啾碌碌,是能名吾斋矣。有嘲曰:既曰莫能名,又曰能名,何其立说之无常?简曰:常。
译文:
四明人杨简,在宝莲山的山顶得到一屋。杨简考虑如何为这屋命名,他向东面眺望大江,巨大的波浪滔滔滚滚,(东流而去)与天边相连,高耸的山峰拱手对峙,白云缭绕壮美如画,风帆飞鸟,夕阳伴着傍晚的雾霭。山中白昼和黄昏的景色一明一暗,变化百出。从这方面来为这屋命名吗?这样命名,先不说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于外在美景,重要的不能说是真正懂得了江山。他向西遥望钱塘之水,似玉如镜,树林丰茂,山峰奇异,楼宇辉映明月,雾霭映衬翠色,简直不可名状,从这方面来为这屋命名吗?这样命名,不只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外景,重要的不能说是真正懂得了湖山。
反过来尝试以探究这屋的本真来为其命名,收敛那放纵之情,摒弃向外的慕求,穷尽义理聚集之处的隐微,探究明亮大珠的阴暗,否
则就把事和理两方面融合起来,通达无阻,如百川会合,归宿到一个地方;再不然就悠然无事的样子,只顺着思想所到之处,没有任何作为,平和快乐,像这样命名倒不只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外景了,但都不能说是真正地懂得了这屋的本真。广泛思考天下古今名言,没有一句可以来为这屋命名的,又岂止是我杨简一人不能为这屋命名,正恐怕是穷尽万古智慧明达见识独绝之人,日夜不停地穷尽他们全部的思考,最终还是不能命名。于是我只好宣告此屋名为莫能名斋。
既然这样,那么终究不能来为这屋命名了吗?回答是有能为这屋命名的:这屋的南面,有高大的松树,松枝散开,庇护有加,微风吹过,发出萧瑟的声响,这是可用来给我的屋子命名的;这屋的东面,江上巨涛随风怒号翻滚,扑击长空,这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这屋的西面,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白云飘飞,鸟雀啼叫,这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这屋的北面,在靠近它的山脚下,万座房屋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热闹忙碌,这也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有人讥笑道:既说不能命名,又说能命名,立说怎么能这样反复无常?杨简回答道:我立说是固定不变的。
杨简《莫能名斋记》
11、莫与俦《先王父马赞》原文及翻译译文
莫与俦《先王父马赞》原文及翻译莫与俦 原文:
先王父崇级君好马而善相,家中常数十蹄,皆驽骀,不当意。山砦蛮家有一驹,善蹄龁人,砦中莫敢近者。出牧,常听数日不归。先王父闻之曰:“此其良马乎?”令奴子招弟往视。返,白以神俊。王父复亲视之,信。议售,马主以不能驭,取直极廉。而曰:“马素无缰辔,要自施之。服不服,不吾与也。”而招弟故善服马,令砦人驱马群于巷,蓦自墙登其脊,任所之。腾山越涧,往复约百里。马稍倦,谓之曰:“汝可降矣!”马似首肯者。乃结带为辔,牵以归。
乃驯良无匹,然惟先王父及先君能骑之。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日食,尽粟四五斗。王父爱之甚,每亲饲之,否则先君饲之,招弟饲之。他人稍近之,则蹄龁立至矣。又解人语。先君读书于羊安,去家五十里。月令马致米,
盈其驮,谓之曰:“送至羊安!”则自去。有顷,先君闻嘶声,则马立学舍外。卸其驮,曰:“速归!”有顷,已复至家。往返不须人驭也。凡所
曾经历,语以地名,即能自至其处。以故先王父适远,有句留,马率自归。计事竣,当往迎,皆命马。
知本州某闻其异,必欲以重价致。先王父不肯,然以其地方官,强应之。令招弟牵往,系州署堂下桩。谓其圉人曰:“须数健者视此马。不尔,不能有也。”各笑颔之。招弟出城里许,马已拔桩奔腾来,桩尚在缰也。乃还价,归马。州衙人谓未尝食其寸草粒粟云。至先王父卒之夜,马悲嘶,不食而毙。先后在吾家,计三十年。
赞曰:“其附主也,似感知己,其致力似图报恩。他人之厚豢,曾不一盼,独于甚主而殉之盘。此古烈丈夫事,尚不易得之今之人。马乎!尔犹负毛插角之伦乎!”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王父:祖父。②砦(zhi):同“寨”。③先君:已故的父亲。④圉人:
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泛指养马的人。 译文:
先祖父崇级很喜欢马,也善于相马,家中常养数十匹马,都是劣马,并不满意。山寨的蛮人家里有一匹马,很喜欢踢人咬人,寨子中没有人敢接近它。出去放牧时,常听任它数日不归。先祖父听说后说道:“这恐怕是匹良马吧?”便派仆人招弟去看看。招弟回来,说的确是匹好马。先祖父又亲自去看,果真不错。便议价购买,马主人认为这匹马不太好驾驭,所以要价很便宜。不过说:“这马向来没有缰绳,要自己加上去。它服不服,与我无关。”招弟本擅长驯马,叫寨子里的人把一群马赶进巷子里,突然从墙头跳到那马背上,任凭它跑到哪里。翻过山坡,越过小溪,来往大约跑了上百里。马稍稍疲倦些了,便对它说:“你服了吧!”马好像点了点头。就用布条做了缰绳,牵着回了家。
(这马)此后才温顺善良无比,但是只有先祖父和先父能够骑它。如
要去哪里,哪怕是二百里以外,一天跑个来回,也不曾迟于下午五点。驮点盐米什么的,比普通的马多二倍;跑路的速度也快两倍。每天能吃完四五斗小米。先祖父很喜欢它,常常亲自照顾它吃食,先祖父如不能照顾,那么先父或招弟给它吃。其他人如稍稍走近它,它就立刻把那人踢了咬了。它还听得懂人话。先父在羊安读书时,距离家里五十里。每月叫马去送米,背上驮满了东西,对它说:“送到羊安去!”它便独自去了。不久,先父听到了马叫声,那马已站在学舍门外了。先父卸下驮来的东西,对它说:“快点回去吧!”不久,它又回到家里了。马跑来跑去,不需要人去驾驭。凡是它所去过的地方,只要把地名告诉它,它就能自己去到那个地方。所以先祖父要去远一点的地方,且有所逗留,马总会自己先回来。家人估计先祖父的事情办完了,要去接他回来时,都叫马去。
本地知州听说了它的与众不同,决意要出高价买马。先祖父不肯卖,然而因为他是地方官,就勉强答应了。叫招弟牵马送去,系在州衙门口的木桩上。对那些养马的人说:“一定要用几个健壮的人看住此马。不然,是不能据有它的。”几个人都笑着点了点头。招弟出城才一里多路,马已拔起了木桩,飞奔而来,那木桩还在缰绳上。于是归还了买马钱,把马又牵回来了。州衙中人说那马没有吃他们的一寸草一粒米。到先祖父去世的那天晚上,马叫得很悲伤,从此就不再吃东西,也死了。马在我家,前后算起来有三十年啊。
我赞叹道:“它服从主人,感觉像是遇到了知己一样;它尽力干活,像是在报答知遇之恩。别人的丰厚供养条件,它不曾一顾,一心忠于它的主人,直到尽忠殉节。这是古代烈丈夫的事迹啊,想在现在的人中找到一个,也是不容易的啊。马啊!你还是匹披毛戴角的马吗!”
莫与俦《先王父马赞》《先王父马赞》 12、《养心莫善于寡欲》原文及翻译译文
《养心莫善于寡欲》原文及翻译孟子 原文: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译文:
孟子说:“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欲望。他为人很少有欲望,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他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以保留,也很少。”
13、《鱼我所欲也》原文和翻译译文
《鱼我所欲也》原文和翻译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译文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
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养心莫善于寡欲》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33268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