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

来源:暴趣科技网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感受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2、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3、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 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过程: 1、速读课本引子和课堂活动“韵里情思”初步体会声韵之妙。 2、 教师补充《青花瓷》歌词,感受音韵在音乐中的体现: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 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3、鉴赏诗歌,分析韵脚。 学生朗读诗歌,找出韵脚。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韵脚是“好、棹、闹、少、笑、照”。 《乌衣巷》刘禹锡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是仄起平收式,韵脚是“花、斜、家”。 4、举例扩展,总结归纳。 押韵 一、诗歌押韵 (1)律诗押韵通则: A.都用平声韵(唐代刘长卿、白居易,宋代苏轼、黄庭坚写过少数押仄声韵的律诗)。 例如: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韵脚为“森,阴,心,砧”此四字都是平声字。 B.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只有首句用韵时可以用邻韵。 例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韵脚分别为:村chun 昏hun 魂hun 论lun 二、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致的情况有:(1)一首一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2)一首多韵:如李白《菩萨蛮》。(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如李煜《相见欢》,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 5、知识归纳,师生讨论总结。 押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韵。这里的韵指韵脚字的韵腹、韵尾和声调的平仄都相同,不管声母和韵头。 绝句和律诗的押韵: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以押韵居多。第二句和第四句则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第三句的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 律诗的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若押韵可押邻韵;若不押韵时,限用仄声字。诗的偶数句一定要押韵,而且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除首句外的奇数句,最后一个字限用仄声字。用韵的字在诗中不能重复出现。 6、学生阅读课文,筛选关于平仄的知识。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比如在普通话中,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入声字在普通话中都并入其他三声了,其中转到上声、去声的,都还是仄声;只有转到阴平、阳平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 7、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掌握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 (1)组句规则──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依此类推。 (2)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以五言为例,如上句为“平平仄仄平”,下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3)组篇规则──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就是第1联的后一句和第2联的前一句的第2,4,6字平仄应该相同。 如一首律诗: 1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5平平仄仄平平仄,6仄仄平平仄仄平。7仄仄平平平仄仄,8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联的后一句就是例中的“2”句,和第二联的前一句就是例中的“3”句,这两句就需要“粘”,也就是第2,4,6字平仄应该相同 。 以此可知,一首律诗的8句中,1、2句,3、4句,5、6句,7、8句分别需要平仄相“对” 2、3句,4、5句,6、7句分别需要平仄相“粘” 例如: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灵活原则──“一三论、二四六分明”。如果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的平仄格式与《春望》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第一、三、五)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第二、四、六)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8、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关于诗歌分类和对仗的知识。 诗歌分类:从类型上看诗歌可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三大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古诗、律诗、绝句又都各自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近体诗以绝句为代表。律诗的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或格律诗。格律诗主要有四个特点①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②押平声韵;③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④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叫“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外一律都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对仗和对称美:对仗也就是对偶,格律诗不但上下句的字数要相等,而且相对字的意义、词类、平仄也都要一一相对。 对仗句的位置: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对仗类型:一是工对,不仅对仗用词的词类要相同,而且还必须是意义上属于同一个大类的词。如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上下句每个字都属于同一个意义类的词语。二是宽对。即同类的词(词组)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即可。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三是借对。即诗中用了一个词语的甲义,同时借用它的乙义与另一联中的词语相对。如杜甫“酒渍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寻常除了本义,还借来对联中的数字七十。 练习: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 江中看月作(清·袁枚) B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D.三千组练挥银刀 四、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1.每逢深秋时节,①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③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 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C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B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A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④ D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精心校对版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