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毳 垒量2015年第5 期 ◆教学研究◆ 诵读·理解· 赏析·感悟 以《水调歌头》为例浅谈中学生古诗词阅读教学 石艳萍 (河北省廊坊市第九中学065000)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古诗词是人类 智慧的结晶.它历经时间的考验.在传承传 统文化.认识社会.陶冶情操方面有着独特 的魅力与价值 古诗词阅读历来是语文教学 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高考都加强了对 二、理解词意。再现画面 古诗词文句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之 宇”是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极富浪 漫主义色彩 (--) ̄r妙语 妙语是精美的词语.富有表现力的词 语 词语的赏析主要是理解其含义并分析表 但我们不能仅借助于课下注释、工具书、 参考书了解表面意思.还必须联想作品创作 背景、社会实际以及自身经验,仔细推敲。这 一,古诗词阅读能力的考查。新版《课程标准》 中.对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列举了如下基本 目标:能理解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 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和 联想:能说出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虚 构之笔:能简单地评析艺术手法:能用自己 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我在 多年来的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总结出了“四 步”教学法.即“诵读——理解——赏析—— 感悟”,效果显著。现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为例。谈谈其阅读过程和方法的细 节,以飨读者。 一、反复吟诵。披情入文 “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 发于情 ”诗词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 过程.而诵读应该是第一步.也是贯穿整个 阅读过程的一步 诗词的诵读美.体现在韵 律美、意境美、风格美。因此,在古诗词教学 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 去感受、发现这几方面的美。 第一遍诵读.低吟浅唱,感受诗歌的韵 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指导学生处理每 一句的停顿。不必声如洪钟、气贯长虹,但 应结合创作背景初步理解全诗的感情基 调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官密州之时.而且 与弟弟七年未曾相见.因此.全诗表达的是 政治上的失意.对亲人的思念和一种豁达 的胸怀。 第二遍诵读.情景再现.感受诗歌的意 境美。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在 头脑中再现诗句的美境。如“明月几时有?把 酒问青天”一句,我们不防设想:中秋之夜。 皓月当空。望着苍茫夜色。诗人悲从中来。斟 满酒杯.想起多年未见的弟弟.想起官场的 失意.一饮而尽。那么读这两句时就要读出 “苍凉感”,重音放在“几时”和“问”上.“几 时”还要做拖音处理,读出无奈之感。总之. 这一遍的诵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读出“皓 月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 第三遍诵读.应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 出作品的风格美 苏轼作品以豪放风格著 称.这首词也不例外。诗人经历了由迷茫苦 闷到顿悟豁达的心路历程 对明月的向往. 对人间的眷恋,对仕途不顺的释然.对亲人 的美好祝愿,浑然天成。这遍诵读.就是要声 情并茂、字正腔圆.读出一个旷达洒脱的伟 岸诗人形象来 如此一唱三叹的朗诵.一定能够使学生 神清气爽,将诗中的情意领会于心 样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真正理解其内容。如 《水调歌头》上阒,“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表面意思是说:“我 想随风回到天上去.但是又怕经不住天上的 寒冷”.联系写作背景及当时社会现实 就能 读出另一番含义:这句也是指作者的政治遭 遇而言.他想回到朝廷中去.但又怕党派相 争.难以容身。 在理解了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还可 以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完整地 再现诗词的情景.如能用书面形式表现出 来.定能走进诗人的内心。对学生的阅读、写 作.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 我的一位学生就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词的 上阕改写为下面一段文字: 夜已经很深了.只有一轮圆月还高高地 挂在天空.清冷的月光包围着孤独的我 又 是中秋夜.本应与亲人团聚。而我却在这异 乡独自飘零。端起酒杯.仰望明月.我不禁问 道:“月亮啊。你是何时诞生的呢?也不知道 天上是哪一年了?”我这与世俗格格不入的 人是不是该回到天上去呢’ 夜风飒飒吹来.我忽然感到一丝寒意, 天上是不是会更加凄冷呢7 也许是吧.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在 人间,我还可以尽情起舞;在人间,我还有子 由:在人问.我还能一醉解千愁! 三、凝视所至。深入赏析 在诗词教学中.赏析是一种高层次的阅 读活动.它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 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在赏析活动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赏修辞 古诗词中.因为形象性和抒情性的需要. 常常要借助修辞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 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的使 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水调歌头》开篇一 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 表现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我欲乘 风归去”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 想要超脱世俗束缚的心理 (二)赏表现手法 诗人常用烘托、典故、虚实结合等手法 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 达。赏析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 表现手法的效果。本词就采用了虚实结合的 手法: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 上与人间中徘徊。上片凌空而起.“琼楼玉 达效果,体会其妙处。如“转朱阁,低绮户,照 无眠”一句.“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 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无眠”准确地表 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与亲人团圆而难以入 睡的情景 四、用心感悟。体会诗人的独特情思和 精妙理趣 这一个过程是古诗词阅读中的最高境 界.一个读者如果不能读出诗人的情趣.诗 歌的主旨.即使能倒背如流.也只是皮毛之 读。当然,经过了前述的诵读、理解、赏析,感 悟已不再话下,苏轼的一曲《水调歌头》,诉 尽了词人彼时的多少愁肠.他与王安石政见 不合.当有壮志难酬之恨.与兄弟相望而不 能相唔,当有不得团聚之若 但洞悉事理的 东坡.又能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该 是多么得乐观、豁达! 古诗词名作能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一 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简短的诗句中蕴含着丰 富的哲理,而这些哲理在今天还影响着我们 领会了诗中的哲理.才是领会了诗词的精髓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 废”.之所以获得这样美赞.是因为这首词仿 佛是诗人与明月的对话.却在对话中探讨着 人生的意义 这首词的上下阕都带有人生哲 学的意昧。上阕结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与陶潜桃花源诗:“凡圣无异居.清浊共 此世”诸句同意.也就是儒家的“无人不自得” 的思想:有了对待事物的正确思想.那么无论 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 在人间也可以得到 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 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 去呢?下阕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三句.更不知抚慰了历朝历代多 少失意人的情怀:世上不可能有永远的 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合。万事万物 之.欠缺.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 中 联系今时今事.何尝不是如此呢? 总之,语文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标 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 途径之一。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 的,而是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满 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l】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语文世界,2Ol1(5). 【3】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责编 田彩霞)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