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世价值观的相关看法
普世价值是具有全球一致性的基本理念和共同原则,并在实践中普遍采用的价值观念体系,比如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东方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或者东西方文化中都提倡的“诚实”、“善良”、“不可杀人”等等,都可以说具有普世性。普世价值是一种“底线价值”,即在“最低的最大化”基础上达成的基本价值共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普世价值观内容会有些许变化,我认为它始终存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两者各自区别又相互关联:首先,价值主体不同,从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普世价值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上提出来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主体,相对于“类主体”而言,它是一个具体主体,即一个具体的民族国家,进一步说,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体人民为主体。其次,与价值主体紧密相关,这两种价值体系调节和维护的利益不同。普世价值维护的就是全人类共同利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的是中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种价值观形成的途径不同。再次,普世价值是通过不同价值主体或不同文化传统之间交流、文明对话(“商谈”)而达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而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其形成途径是“文明对话”;而作为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建构途径是在中国党的领导下,运用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地进行的。普世价值具有超越时代和民族的特性;然而,与普世价值相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为具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因而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特殊性和意识形态性。故而,两者之间可能会存在冲突。
但是他们的共同特性—包容性、长期性及开放的体系都会逐渐拉小两者之间的距离。他们是不也不应该是对立的,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必须顺应时势,贯彻和体现整个时代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趋向(整个时代的价值趋向就是普世价值);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方法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普世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