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5年高二语文同步训练(人教版必修5)9《说木叶》

2015年高二语文同步训练(人教版必修5)9《说木叶》

来源:暴趣科技网


9 说“木叶”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袅袅(niǎo) 招徕(lái) ..橘颂(jǔ) 不落言筌(quán) ..B.征戍(xū) 缠绵(mián) ..疏朗(lǎnɡ) 接踵而至(zhǒnɡ) ..C.寒砧(zhēn) 漂泊(pō) ..皎皎(jiǎo) 心有余悸(jì) ..D.迢远(tiáo) 桅杆(wéi) ..窸窣(sū) 蛊惑(ɡǔ) ..答案 D

解析 A项“橘”读“jú”;B项“戍”读“shù”;C项“泊”读“bó”。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答案 B

解析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指点,方知大谬不然。 ....答案 B

解析 B项“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浮想联翩”。A项“一字千里”,只一字之差,意思相差很大。C项“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D项“大谬不然”,很荒唐,不正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中国北京文博会上,厦门华人漆线雕囊括了第五届“华礼奖”中国礼品休闲用品设计大赛评选活动的所有金银铜奖。

B.为保障节日期间变电站、油库等危险执勤目标的安全,武汉市边防支队不断加大执勤工作,全力确保辖区群众欢快度过元宵佳节。

C.《忐忑》让龚琳娜一夜成名,而近日,在继《忐忑》之后她再发神曲《丢丢铜》,不少人说整首曲子只能听懂“丢丢”二字,可谓神曲中的神曲。

D.《人间正道》是文献出版社出的一本书,作者李前进是一位纪检监察干部,他在书中着力展现了一位优秀纪检干部杨正超的先进事迹令人赞叹。

答案 C

解析 A项成分赘余,“囊括”包含“所有”,可去掉“所有”;B项成分残缺,应在“执勤工作”后加“力度”;D项句式杂糅,删除“令人赞叹”。

二、类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10月4日,与往常一样,他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晚7时左右,家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的卡片,且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

“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张鸣说。

林老先生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即使披一件夹克,不扣扣子,也能让人觉得“高洁”。

“他很干净。”张鸣评价说,“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

“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这样的笑容已经成为历史。2006年10月4日黄昏,林庚由保姆陪伴,又一次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边。很快将是中秋,他有些失望地说:“怎么月亮不圆啊?”

“快了,后天就是中秋了。”保姆答道。

“好,到时候我们出来看月亮。”林庚有些高兴地说。这天晚上,他在燕南园62号的家中,永远地离开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5.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从全文来看,这些“精神财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答案 (1)严谨的治学态度;(2)对教学和学生的热爱;(3)宽厚、真诚的处世态度;(4)淡泊名利的气节;(5)不向权贵低头的骨气。(答出四点即可)

6.“这种干净,是由内而外的。”请说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答案 一方面是说林庚先生的外表“干净”,他讲究衣着,爱戴围巾,素来整洁;另一方面是说他内在品质的“干净”,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的骨气。

7.文章引用了很多人的话,这对表现林庚有何作用?(4分)

答:

答案 作者没有直接评价林庚先生,而是引用别人的话从侧面烘托林庚,别人的评价是对林庚先生最好的肯定和赞美,大量的事实让林庚先生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8.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这句话对你有哪些启示?(4分) 答: 答案 林庚先生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并落实在了行动上,他的高风亮节着实令人敬佩。李白“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表白,也体现了一个“大丈夫”不奴颜、不媚骨的高洁品质。做人就应该这样堂堂正正。(言之有理即可)

三、语言运用(12分)

9.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4分) (1)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2)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3)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4)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 答案 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10.请根据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60字。(4分)

答: 答案 一叶扁舟中,酒醒之后,词人神情落魄。习习晨风寒意逼人,岸边杨柳低垂,天边斜挂着一钩残月。此情此景,让人更觉凄凉孤独。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抓住几个意象,比如“杨柳”“风”“残月”等,然后结合词句的意境扩展成文。

1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4分)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 答案 “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吟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这段文字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说屈原的《九歌》首先唱出“木叶”,影响了历代诗人;第二句是受到屈原影响的诗人及其诗句;第三句说“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这段文字阐述的对象是“木叶”。答题时把上面的分析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述即可。

细节决定成败 纠错成就完美 题号 错 题 卡 错题原因摘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