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课课练”的思考与探析
摘要:体育本质为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教学是身体教育之过程,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如何通过体育课堂“课课练”促进课堂教学目的的达成,笔者形成了系统的思考与探析,如:练习内容要与主教材的技能教学相结合;练习安排要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负荷强度与遵循原则等行之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课练 思考与探析
体育教学中“课课练”一词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其中就有“有些简单易行、发展身体素质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的表述。[1]进入90年代中期后,受到当时一些反对意见的影响,身体素质“课课练”逐渐淡出了体育课堂。但随着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日渐深入人心,“课课练”重新成为中小学体育课堂中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结合对体育课上“课课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课课练”的时间以及负荷进行分析,并就“课课练”的设计与实施给出了一些建议,供体育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参考。
一、“课课练”的内涵分析
体能素质“课课练”从字面意思上可理解为在每节体育常态课中都安排一定时间的素质练习。起初,“课课练”的确是这种形式。实践后期,学校体育教师和相关专家对“课课练”的概念、价值和地位都进行了更深刻地思考,它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很多专家都对“课课练”有自己的定义,笔者更认同毛振明教授的观点,他认为:“身体素质‘课课练’简称‘课课练’,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地实施这些练习。” [2]这个概念包含了“课课练”的价值、内容、性质和实施原则等多重含义,是对新课程背景下身体素质“课课练”内涵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诠释。 当今,体能素质“课课练”的重新回归不是偶然,是事物正常发展的规律,
也是我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当前无论学生方面、教师方面还是社会需求等都对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受关注,体育课时稳定保量,教学理念更新,练习方法、手段以及器材都不断的丰富,为体育课的“课课练”增添了新的元素和生命力。当前的“课课练”比早期的更有新意,有了新的锻炼方法和形式。
二、“课课练”的构成要素分析 (一)“课课练”的内容分析
练什么是“课课练”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将决定它能否真正有效的锻炼学 生的身体素质。“课课练”的内容选择要多种多样,并具有趣味性,能够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包括一些身体素质的练习和身体基本能力的练习。[3]“课课练”最终目的是为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它被广泛的应用在体育教学当中。因此,“课课练”在体育课上的练习内容选择应根据学校、学生、环境以及教学内容来合理选择。我们在选择“课课练”的练习内容时应该关注一下几个问题:
1.练习内容要新颖多样
在体育课堂上,应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且新颖的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提高练习的实效性。例如,在课上我们可以利用小栏架和绳梯进行跳跃和 灵敏素质,练习的项目不宜过多,一般安排1至2项,并要尽量多样和新颖,以 提高练习兴趣,增强学生练习的实效性。
2.练习内容可操作性强
在体育课的“课课练”的安排上,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练习时间有限,所以我们要尽量安排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练习方法,并进行“精讲巧练”,要让学生快速看懂并能快速掌握动作要领,可适当增加练习密度,提高练习效果。
(二)“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分析
无论是任何的的训练形式和内容,练习效果很重要。练习想要取得高效,不是靠“花哨”(练习形式),而是靠“实在”(负荷)。在体育课上,“课课练”
的负荷强度往往受到练习的时间、技能的学习、场地器材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 其运动负荷安排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也要求我们掌握其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意识,并善于利用各种简便易行的手段来相对比较科学地控制和“课课练”的负荷强度,以提高锻炼效果。比如有的体育教师将中医“望、闻、问、切”的做法引入体育课堂,提出通过“望”学生的脸色 和出汗程度、“闻”学生的呼吸声音、“问”学生的主观感受、学生相互“切”脉搏等多种手段,来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运动负荷强度的反应和适应程度,以便更好地监控体育教学的负荷强度。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三、体育课中“课课练”的设计与实施建议
体育课程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和“增进学生健康”,所以我们在设计和实施“课课练”时要围绕体育课程的性质特征,要关注“课课练”的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何时练等问题,介于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课课练”时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课课练”的练习内容要与主教材的技能教学相结合
“课课练”就是每堂练,关键是一个“练”字。在练什么的内容选择上,我们要关注和处理好与每堂课主教材技能教学的关系。体育课上,“课课练”的练习内容要与主教材的技能教学保持一致,应该对主教材的一种辅助和拓展。课课练的练习内容以专项练习的方式放在主教材之前,可以有效的辅助主教材的教学;课课练放在主教材教学之后可以对主教材的一种延续和拓展。
(二)“课课练”的练习内容要进行“系统思考”
在体育课上,为了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我们要对体育课以及“课课练”进行系统思考和安排,努力建构多角度、多视角、度适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课课练”内容体系,努力做到点、线、面相互结合。“点”:锻炼内容和方法;“线”:学生素质的发展;“面”:学校和学期的整体的锻炼计划。例如,我们在安排“课课练”时,要考虑整体的教学计划安排,又要考虑每一节课主教材的安排;我们也要考虑学生身体机能的变化和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季节等,来整体安排“课课练”的内容,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课课练”的安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安全第一”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课课练”亦是如此,在安排“课课练”时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首先,安排内容具有针对性:要求针对小学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并有所侧重,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其次,是要循序渐进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教材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练习动作的学习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三,是合理负荷原则:身体素质的练习负荷量和强度,应该和主教材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并考虑到练习的时间,合理的安排负荷量和强度。第四,实效性原则:我们不仅要关注形势上的创新,更要关注内容和练习的实效性,真正促进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实效性。
四、结语
在体育课上怎样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我们体育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但是,我们在这个熟悉的问题上时感“陌生”。在体育常态课中合理有效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可以提高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并可科学简易实施以达成教学目的练习过程,是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研究的课题。如何有效地传授体育知识,如何养成运动习惯,如何形成锻炼身体的能力等等,这些课题在教学课程不断深化的如今,恒久弥新。
参考文献 :
[1] 吴键.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2] 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 [J] . 体育教学,2011(1). [3] 周登嵩.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