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轲 [摘要]肖邦创作的四首体裁的谐谑曲,对谐谑曲体栽进行了开拓与创新。他的谐谑曲在音乐创作上具有独 特色彩,主要体现为宏大的戏剧性结构、优美如歌的旋律以及独特新颖的和声这三大方面。这些音乐特 色赋予了肖邦谐谑曲丰富的音乐表现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大型作品。 [关键词]肖邦;谐谑曲;音乐特色;表现力 谐谑曲是一种生动活泼而富于诙谐和戏谑情 趣的器乐曲,其音乐轻巧活泼,速度较快,并且一般 为三拍子。这种体裁首先出现于17世纪的意大利, 最初被用于世俗声乐作品,后来才被广泛应用到器 乐作品上。18世纪,作曲家常将这种体裁用于奏鸣 曲套曲中的第二、三乐章。海顿对谐谑曲体裁的确 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贝多芬发展了谐谑曲, 并确立了谐谑曲在奏鸣曲套曲中的地位。 肖邦对谐谑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作 了四首体裁的谐谑曲,它们具有宏大的构思, 史诗般的气势。这四部作品分别为:b小调第一谐谑 曲(Op.20号),创作于1831年,它是肖邦早期的作 品,但已颇具规模,此曲两端具有暴风雨般的音乐 性格,慷慨激昂,显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中间 部分安静、甜美,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 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Op.34 号),创作于1837年,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既 带有讽刺、嘲笑的感情色彩,又含有对爱情的向往, 同时又充满了优雅的情调,它具有一定的幻想性和 戏剧性,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音诗。升c小 候,他已经认为举办音乐会或多或少是一件有辱身 份的事情,这一过程从头至尾基本上令人厌恶。不 过他同时意识到,公开演出只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 个阶段。他认为音乐演奏会完全应该被扬弃——它 们不过是真正的艺术体验的一种微不足道的代用 品而已。古尔德曾说道:“我从未享受过演奏者从观 众那儿获得的灵感和热情,当我很小的时候,走上 舞台时曾有过某种兴奋和力量,当我大约13岁左 右我确实十分欣赏这种舞台上获得的兴奋和激动, 但这种欣赏很快就消逝了,因为人们所说的那种艺 术家与听众融为~体时所产生出来的神妙奇幻的 感觉从未在我的身上发生过。”他认为自己并不需 要观众们的灵魂,他绝对没有任何控制观众的愿望, 而且,观众是否在场,他并不十分在乎。他一直觉得 在舞台上,他不是他自己而是另外一个人。 (二)鲁宾斯坦对待现场演奏的看法 许多艺术家觉得开音乐会是一件令人厌倦的 事情,但鲁宾斯坦在世界各地都像是到了自己家一 样,他无论在何地开音乐会总是尽情地享受自我。 他认为自己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在音乐 演奏会上观众中会散发出一种无可名状的力量。不 断地与人群大众的接触,你就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去 说服、强制他们。鲁宾斯坦曾说:“只要有人听我的, 我就会继续演奏下去。”他认为在音乐会当中有一 调第三谐谑曲(OP.39号),创作于1839年,这首作 品具有英雄性气概,同时也是最具戏剧性的一首, 乐曲中时而隐藏着讥讽与嘲笑,时而又流露出焦躁 的心绪和粗犷的态度,但其中也不乏具有田园般风 格的曲调。整曲乐句精美,结构清晰。最后一首E大 调第四谐谑曲(Op.54号),创作于1842年,是这四 首谐谑曲中规模最大的一首,共967小节。该曲在 音乐上具有一种灵动性,曲调轻盈流畅,中部的音 乐又带有一种忧郁之情。整体上音乐的处理非常细 腻。 这四部作品可称得上是肖邦的杰作。它们已经 远远超出了以往谐谑曲的那种幽默诙谐,具有浓厚 的戏剧性色彩。在结构上,它们规模庞大,多数为非 规范的混合曲式,运用多种原则相结合的手法。此 外,这四部作品的曲调热情奔放,进发出疾风般阵 阵勃发的激情,极富有浪漫气息;思想内容复杂深 刻;情绪上则是骚动不安,显现出作者痛苦狂乱的 呐喊。肖邦对谐谑曲体裁进行了开拓与创新,使得 谐谑曲在音乐创作上具有独自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种需要,想和观众保持不间断的接触。想以某种方 式去说服他们,吸引他们,甚至去征服他们…… 1976年4月,89岁的阿图尔・鲁宾斯坦在伦敦举行 了告别音乐会,从此退出舞台,结束了他长达84年 的演奏生涯。 鲁宾斯坦热切地期盼古尔德回到舞台,为现场 听众演出,体验经由听众热烈回应的气氛中,所激 发出更有生命活力的音乐。然而,古尔德还是不再 回到现场演奏的舞台上,而走进孤零零的录音室, 制作他所想要表达的完美音乐。 总之,就古尔德而言,录音能随时修正演奏者 的演奏至完美的地步,在录音室的隐秘环境中,要 比在音乐厅众目睽睽之下更容易找到音乐艺术的 真谛,更能呈现出让全世界满意的演奏,相比之下, 从录音中更能寻求音乐的“完美”音响。 参考文献: [1]冯川编著《世界钢琴大师自述》,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 社.1997版. [2]杨燕迪著《钢琴怪杰——古尔德传孤独与超越》,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1998年版. [3]友余《键盘上的奇迹———t!}界著名钢琴演奏艺术家》.北京:文 化艺术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上,他情感丰富,多愁善感,加之华沙失败带给 他心灵上的创伤,这一系列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得 传统谐谑曲的结构形式不再能够满足肖邦内心情 感的表达。于是肖邦将谐谑曲从奏鸣曲套曲中分离 出来,运用混合曲式结构,采用多种主题形象对比 的手法,以及富有戏剧性的发展脉络来展现他矛盾 复杂的心理。 节)中,高声部歌唱般的旋律线条非常清晰,内声部 的音符轻快活泼的跳跃着,带有一种灵动性,两声 部交织在一起,音乐优美流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这也是声乐性与器乐性完美融合的体现。又如第三 谐谑曲中的副部主题,每一句的前四小节为绵延舒 展的声乐化旋律,句尾配有富于华彩性质的下行分 解和弦音型,高雅、华丽,显然为器乐化旋律,两种 一在这四首谐谑曲中,第一首相对其它几首来说 结构略微简单,但也已经显示出了戏剧性特点。全 曲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运用三部五部曲式,通 过两个主题的交替反复,表现了萦绕在作者心头难 以抗拒的悲愤之情。而中间部分宁静、明朗的旋律 音调则与第一部分暴风雨般的音乐形象形成对比,一一一一 这也是戏剧性的充分体现,并且这部分的结构同样 为三部五部曲式,音乐中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及家乡 亲人的怀念之情。最后庞大的尾声将全曲的悲愤情 绪推向高潮,再一次加强了戏剧性色彩。其它三首 的曲式结构比较复杂。如第二首运用了自由的奏鸣 曲式结构,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两个对比形象构成问 答形式,而副部主题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曲调又与 主部的坚定果断性格形成了对比。展开部规模巨 大,出现了三个新的音乐主题,有种套曲中乐 章的感觉。这种多主题的出现,反映了作者丰富而 矛盾的内心情感,增加了乐曲的戏剧性。又如最后 两首谐谑曲,第三首采用了奏呜原则,回旋原则和 变奏原则相结合的手法。从展开部开始出现了副部 主题的变奏,共有四次。此外,从回旋曲的角度看, 副部主题又有三次陈述。而第四首同样运用了混合 曲式结构,乐曲两端类似于奏鸣曲式,中问插部为 三部曲式,篇幅长大。整部作品音乐主题丰富多彩, 发展手法变化多样。由此可以看出,肖邦的谐谑曲已 经发展成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戏剧性音乐形式。 二、优美如歌的旋律 肖邦谐谑曲的旋律优美如歌,深情宽广,曲调 富有波兰民族特色。旋律中肖邦运用了大量的装饰 音,它们精巧、华丽,使旋律线条显得更加柔滑,如 同花腔似的歌唱,音乐充满了浪漫、动人的情思,这 种声乐化的特点也是肖邦谐谑瞌旋律的一大特色。 例如b小调谐谑曲的中间部分,主题旋律是从波兰 的一首圣诞祝歌《睡吧,圣婴》变化而来的,宁静、安 详,在高声部持续属音的衬托下,内声部如同圣咏 般轻轻吟口昌,曲调质朴。尤其第二主题,在低声部分 解七和弦的伴奏下,高声部深情地唱着,如同缭绕 在天空中动人的歌声。不断向上模进的旋律在小巧 装饰音的修饰下显得更加连贯、悠长。音乐婉转、抒 情。第四谐谑曲的中部同样是一段如歌的曲调,旋 律优美宽广,音乐富有感染力。又如第二谐谑曲的 副部主题,右手花腔似的旋律动人心弦,时常加进 去的一些小巧玲珑的装饰音,将旋律点缀得有声有 色。而级进音程与附点节奏的运用也是声乐化的表 现。整个副部的音乐舒展柔和,优美如歌。 另外,肖邦谐谑曲的旋律还具有声乐性与器乐 性相融合的特点。带有声乐性色彩的旋律线与器乐 化的音型结合在一起,使得旋律多彩、生动,富有表 现力。如E大调第四谐谑曲一开始主部主题中那两 性质的旋律结合在一起,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三、独特新颖的和声 肖邦谐谑曲的和声丰富、新颖而别具特色。作 品中有许多复杂的和声进行,出现一些大胆的和声 语汇以及意外的转调进行,丰富了和声色彩的表现 力。在这四首谐谑曲中,简单的和声不仅可以制造 一种宁静、舒缓的音乐效果,还可以使音响变得复 杂,让音乐具有推动力。如第一谐谑曲开始部分中 的第一个主题(9—24小节),作者实际只用了I级和 Ⅳ级两个三和弦,整体来看和声节奏悠长,但却夹 杂着大量和弦外音,构成许多不谐和音程,造成了 音响上的丰满,使得音乐听起来气势恢宏,富有震 撼力。在谐谑曲中,较复杂的和声进行也经常会出 现。b小调谐谑曲第一部分中的第二主题(69—124 小节)和声上复杂多变,运用了许多变和弦以及一 系列的离调,获得了紧张、激动的音乐效果。在降b 小调谐谑曲的副部主题中(65—117小节),有许多副 属和弦出现,音乐变得更富有动力感。 此外,肖邦喜欢用突然的转调来变换和声色 彩。这样的例子在他的谐谑曲中有很多。如E大调 第四谐谑曲中从753小节起,由原来的E大调突然 转入了降A大调,而在798小节又通过等音转调转 回E大调。同一旋律片断在不同调性上得到展现, 使得音乐色彩富有变化。 宏大的戏剧性结构,优美如歌的旋律音调以及 新颖独特的和声这三大音乐特色赋予了肖邦谐谑 曲丰富的音乐表现及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 有独特艺术个性的大型作品。肖邦运用了巧妙的创 作手法以及别具魅力的音乐语言向人们充分展示 了他丰富的创作思想。他的这四部作品无论从曲式 结构,还是从音乐表现内容上来看,都已经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肖邦对体裁谐谑曲的发展在 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同辈们及前辈们对谐谑曲的贡 献,对今后谐谑曲体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智全著.《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年8月 [2]陈立诚.《简介谐谑曲的形成与发展》[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 报.2001年9月. [3]冯智全.《论肖邦谐谑曲与混合曲式结构》[J]苏州丝绸I学院 学报。2001年4月 [4]叶佳亮.《肖邦钢琴谐谑曲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 年12月 [5]张蕾蕾.《浅谈肖邦谐谑曲的创作特点》[J]音乐生活,2007年 12月. [6]吴晓勇.《悲愤的呐喊深情的呼唤——肖邦<第一谐谑曲>分 析》[J].音乐创作,2007年, (fSz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