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生态环境产业问题研究 李雨松付诗张艳文刘珥琛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问题的出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必然出现生态化转向。此时探讨生态环境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 从生态环境产业概念分析入手,剖析辽宁省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产业;制约因素;建议 一、生态环境产业 (一)生态环境产业内涵。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环境产业的概念尚 未得出相对一致的说法,而对于此概念的理解,可以从生态环境和产业 两个方面进行。关于产业,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其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 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历史范畴;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产业是社会 (二)技术因素。科技基础薄弱是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瓶颈因 素,辽宁省同样面临生态技术支撑后劲不足的窘境,很多技术还滞留于 实验室,向下端产业化延伸不足。一是缺乏相关的生态技术;二是现有 生态技术还存有一定缺陷;三是生态化技术及其产品大范围推广具有较 大的难度;四是技术组合与衔接差,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分工形成的,介于厂商、家庭等微观经济组织与国民经济这样的宏观经 济组织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 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是关系到社会和经 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于生态环境产业。①生态环境产业是防 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结构中 以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包括所进行的 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 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②生态环境产业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产 业发展融为一体,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在恢复生态和 环境重建中发展产业,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实现区域内资源的生态价值 和经济价值,将提供生态产品寓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与价值实现之中。 (二)生态环境产业特征。生态环境产业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基本 特征不同于一般经济部门。第一,生态环境产业具有环境、经济、社会效 益的统一性。生态环境产业具有一般产业的共性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物质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角度,生态环境产业就是一般的产业部门,而将人 的生产实践纳入到自然环境中,考虑到人与自然关系时,生态环境产业已经 超出了一般物质生产意义上的经济部门,同时把行业生产的环境效益与社会 效益都吸收到了产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三者的统一。 第二,生态环境产业的公益性。由于其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 者统一,必然导致生态环境产业超越经济私有生产的竞争性,具有公共 效益与私人效益兼顾的双重属性。生态环境产业主要从事改善生态环 境、保护生态环境不会进一步恶化的各种经营活动,提供的产品是优质 生态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生态环境产业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由政 府财政投入的,其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不可分割以及非排他的特点,这也 导致生态环境产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经市场化。 第三,生态环境产业的综合性。生态环境产业是一个跨部分的产业 分布,渗透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中,形成整体、关联、系统的一个新兴 综合产业。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生态环境产业与第一次产业在生态保 护、设施农业、农产品绿色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恢复和环境 保护、资源减量使用和综合利用等领域发生交叉,在工业污染预防与治 理、清洁生产、资源减量使用以及循环利用、绿色产品开发等领域与第 二次产业发生融合,而与第三次产业发生关联的是在项目环境影响评 价、环境工程设计、绿色营销、污染治理集约化、环境设施运营市场 化、国际环境贸易等领域。 二、制约辽宁省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资源环境因素。水资源方面,辽宁省水水资源总量偏少,全 省除东部地区外的其它地方都属于严重贫水区,人均水资源量820立方 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3,世界人均的1/12,年际、年内变化较 大,呈周期性丰枯变化,且水资源与人口分布、耕地资源的分布、经济 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土地资源方面,辽宁全省土地总面积14.59万平 方公里,辽宁人均土地面积为1.5亩,远低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其 中:耕地占28.1%,果、菜园地占4%,林地占38%,牧草地占2. 6%。能源方面,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在省份之一,其中有一批城 市已经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能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左右。辽宁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其中,高能源 消耗、高污染物排放的行业占比较大,使得辽宁省的资源缺口呈现逐年 递增趋势。同时,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已远超自 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 (三)产业因素。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第二产业所占比 重较大,传统工业产业过大的结构仍然对现有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构成制 约,特别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而具有高新技术 的生态环境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不是十分明显。2012年, 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为15443.1亿元0, 低于同期其他省份。同时,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在生态环境技术与 工艺结合程度低,生产设备相对陈旧,依然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 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 三、发展辽宁省生态环境产业的建议 (一)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重要的是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而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途径。 辽宁应从本省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做好用高新技术对能 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水 平;二是加大发展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效益的产业;三是做好由工业制 造、资源开发等传统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为一、二、三产业 协调发展的生态环保模式。 (二)依靠生态科技驱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 正确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检验。同样,在生态 环境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依然是强劲的推动,其中生态科技的进步尤 为重要。辽宁省应该充分发挥科技存量优势,依托雄厚科研实力,加大环保 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建立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的合作的生态科技驱动模式,促进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三)完善生态产业市场。市场具有高效配置资源的功能。生态环 境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生态产业市场的参与。辽宁省要加强国际与国 内的合作,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角度,开放生态产业市场,高效调配 生态产业的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使市场生态环境产业中的企业在合作 与竞争中求发展。 (四)加强引导规划。宏观有助于消除生态产业市场 在资源调解过程中的滞后性、盲目性,增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目的 性,能够有效避免产业发展的重复、扎堆、过剩。一是制定生态环 境产业发展路线图,整体上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加 大对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宏观力度,重点检查对规划项目落实情 况;三是根据执行情况的反馈效果做出及时调整,保证经济、社会和环 境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o8. [2] 焦朝霞.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 对外经贸,2013,O1:36—38+103. [3] 张军涛,傅小锋.以生态产业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 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74—77. [4] 党咨文,尹健,安玉兴,等.辽宁发展低碳产业建设生态文明 的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2014(7):22—23. 注解: ①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②焦朝霞.s.r_q省高新技术产品出1:2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对 外经贸,2013,O1:36—38+103. Bus。n s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