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劳动技术课中进行创新教育的体会

劳动技术课中进行创新教育的体会

来源:暴趣科技网


劳动技术课中进行创新教育的体会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同样要依靠教师。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呢?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念;试念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反复无穷。”这句话不仅指出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基本过程,也同样给教师们指明了探索如何进行成功教学的基本途径。我作为一名劳动技术教师,深知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胆的进行着创新教育的教学实验与改革尝试,我的体会如下:

一、首先教师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次学习果树嫁接的实践触动了我。那次,我带领着学生们去果园向王老伯学习嫁接苗繁殖技术。我们到那儿后,王老伯拿出了一些事先用木枝做好的嫁接苗繁殖的模具,先让学生们自己来观察讨论,然后分别发给学生一些木枝和工具,让学们自己摸索着做。王老伯只是在一旁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你做的皮不贴着皮,肉不挨着肉的,能活得了吗?你做了这么长时间才绑上,切面的皮和肉都快干了,能活吗?想想看,是在一株上嫁接一枝成活率高、还是在一株上嫁接两枝成活率高呢?”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他的引导下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干的可起劲儿了。等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王老伯也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出来了,并给学生们做了一次快、准、稳的操作表演,同时要求学生们在此基础上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最后他让同学们每人嫁接了一株挑树,说:“过不了多久,你们就知道自己嫁接得好不好了,嫁接的桃树苗可以证明一切。”我始终在一旁听着、看着、揣摩着,没想到王老伯的这节课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如此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感到他的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平常。于是我向老人家请教起来。他说:“我不懂如何教学,只知道我在学习嫁接时是无师自通的,我想现在的孩子们还没笨到非要一点点让人教的地步。”听了老人的话,我陷入了沉思,难道我平时的讲课方式有问题吗?学生们非得等老师讲才能会吗?他们真的笨吗?

自那以后,我潜心研究每节课的教学方法。为了能让学生们“学会”而先让他们“会学”;为了将来不用老师“教”就能“学会”,我做到:凡是他们自己能看懂的,我不教;凡是他们自己能学会的,我不教;凡是他们能自己探索出结论的,我不教;凡是他们自己能做的活儿,我不做。我只在“导”字和“启发”上下功夫,尽可能让学生们体验实践,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真正得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成为成功教学的主体。

二、每节课都应做好准备工作,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劳动技术课来说,如果忽视了准备工作,那么劳动技术课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践活动,就如同在课堂上对着书本讲如何修剪果树一样,意义甚微。作为劳动技术教师,应针对每一节课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创新活动的质量。

教师在备课时,还应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作为教师应做好“导趣、导疑、导思、导创”四个过程的准备工作。“导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作为教师应把“导趣”放在首位,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应把“导创”位于收尾处。这是因为一节课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这是一节课的最终目标,也是教师进行成功教学所应抓住的重点。

三、抓住点滴机会,引导学生创造,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课堂内外的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勇于创造。有一次,一位同学用纸叠了一只纸蝴蝶。我看到了,说:“如果把这只蝴蝶放到暖气片上,不就成了装饰物了吗?那么应该怎么放呢?”同学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最后一位同学说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在蝴蝶下面安装一块磁铁,那么粘贴就方便多了。”我听了他的话会心地笑了。多么好的学生啊!他们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为了让学生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获得成就感,教师应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学生们的点滴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

让学生体验成功,并不是说不让学生经历失败的考验,要让学生了解到成功是以不断尝试失败中获得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的每一次发明,都是在尝试失败的基础上得到的。居里夫人那坚强的毅力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在失败中寻求经验,磨练意志,体验挫折,变失败为前进的动力。让学生们真正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就象小孩学走路一样,那么简单的动作,也要在不断的摔倒后才能走起来。但是对于特殊需要帮助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尽量帮助每个学生都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努力创设鼓励和表扬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并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四、教师应注意全面性教学原则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劳动技术课程也应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样才能实施创新教育。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参与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例如,就德育而言,有的教师十分精细的传授着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的知识,而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却很少涉及,以致于有的学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严重滋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劳技教师应该运用好课堂教学“渗透”这一教学载体,使德、智、体、美与劳动技术教育相互渗透,达到劳技教育和思想教育、体育、智育及美育有机结合、水融,使学生“耳儒目染,修养自身。”

在劳技课中,教师可随时提醒学生互帮互助,爱护公共财物,并在劳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人民的艰辛,克服困难、经受挫折和考验,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智育蕴于创造中;体育蕴于劳动中;美育蕴于作品中;德育蕴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与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和教师教学创新的水平呈正相关。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这些对于劳技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劳动技术知识丰富多样,如田间管理、刺绣、机械维修、缝制衣服等,教师如果不是“全能”,那么是很难胜任劳技教学需要的。这也要求教师广学博采和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能指导学生在游戏中、在讨论中、在置疑问题中、在逆向思维的操作中、在整理知识的学习中去自主进行创新活动。

总之,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我刚迈出第一步。今后我将加倍努力,为创新教育的发展而不断研究和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