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宗教的神圣性及其信仰仪式1
张晓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于宗教的解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本文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试分析“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
关键词:宗教,信仰,仪式,神圣性
人类从他的童年时期就发明了宗教,一直到如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有四个宗教:佛教、教、天主教、教,在中国影响比较大的有佛教、道教。那么从人类学的学科角度看,宗教是什么?
一、 宗教是“找理想、找组织”的活动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说到: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所组成的统一体系。”①涂尔干把宗教解构成了两个因素:一个是信仰一个是仪式,它们具有神圣性。
宗教应该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因为“信仰”和“仪式”是人类社会才具有的文化现象,宗教也就可以被概括为人类“找理想、找组织”所产生的现象。人类生活并不是只有吃喝拉撒睡,而是总想着做有意义的事情,让一切变的更有意义。于是人们制造出来高于世俗生活的“神”,去信仰这个“神”。对这个超越一切世俗的神的信仰赋予了生活神圣性与超越性的意义,被赋予神圣性的当下时空成了有意义的实在,那么对未知的时空便赋予
1.作者简介:张晓(女,汉族)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它对当下时空的超越性意义,人们生活在“天经地义”的世界里,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明天”,美好的“天堂”、美好的“伊甸园”、美好的“主义世界”,信仰使人们用有限的生命体验无限的存在成为了可能,于是“理想”找到了,生活变的非常有意义。人做为群居动物,做为个体的人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还不够,他还要去找那些跟他一样有“理想”的人,这就是“找组织”。通过组织他知道自己有“兄弟”、“同道”、“同志”,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communitas使个人拥有了通达天地的力量。“宗教的主要成分并不是它的教义部分,而是它的集体仪式活动。宗教仪式与宗教信仰、宗教教义一样是集体意识神圣性的体现,它以一种共同的目标把人们团结在统一的社会活动中,并持续地加强着信仰、情感和道德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 ②
二、宗教的对神圣性的信仰
对宗教的信仰是通过对其神圣性的信仰来表达的。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为世俗中人描绘了一幅理想生活的画面,这种终极生活是带有宗教的神圣性的,那么宗教是怎么定义神圣的存在的呢?在绝大多数宗教教义来看,世俗的存在是虚无的、有限的、困顿的,而神圣的存在则恰恰相反,是有意义的、永恒的、超越性的存在。人存活世间需要的一切东西,有形的无形的,在世俗人看来似乎是必不可少、永恒不变的东西,却在宗教的眼中是虚无缥缈和困顿有限的存在。比如说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生命的存在对于世俗人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而在佛教的看来,万物皆空,无生无死、不生不灭才是永恒的存在。对于神圣性的信仰在人类思维的童年时代,只产生了原始宗教的时期就已经有了,于是就产生了“神话”。比如原始人的图腾崇拜意识和“万物有灵”观念,就在不自觉地指导着口头的神话创作。真正自觉地对神话加以系统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十八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乔维科虽提出历史主义神话观,但更多的学者认为神话是愚昧和欺骗的产物,是纯迷信的东西。真正神话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继格林兄弟之后才出现了许多神话学派。在现代形成的神话学理论中对神话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的,伊利亚德
的《宇宙创生神话和“神圣的历史”》一文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伊利亚德在众多神话中着重分析了宇宙创生神话,这些神话描述了宇宙“从混沌到有序”的历史。就像星空在没有确定北极星为中心点的时候是一片混乱的,在北极星被确定了在星空中坐标后,整个星空就变成了有序的。这样就完成了从未分化的整体到有分类的整体的过程,混沌的未分化的是宇宙的原点,有序的有分类的状态是宇宙的终极状态,这样存在和秩序就获得了终极意义。那么这种神圣的历史就是不断回到原点的历史,是永恒回归的。那么建立在原始人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神话在脱离了那个产生神话的环境之后会是怎么样的呢?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与宗教》中说:“神话的功能就是巩固和增强传统,通过追溯更高、更好、更超自然的最初事件,赋予传统更高的价值和威望。” ③“神话是社会的宪章。”④也就是说神话是历史的结果,而历史必须在神话中展开才有意义。
三、宗教的实践是仪式
信仰是一种观念,仪式却是一种实践。对于宗教的信仰,要通过一系列的仪式表现出来。仪式一共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周期性举行的仪式,比如每年都要庆祝春节或者一年一度的庆典;第二种是过关性质的仪式,比如婚礼、葬礼、成人礼等人生礼仪;第三种是禳解性仪式,比如羌族治疗疾病的化水仪式。在对于仪式的研究方面英国的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扮演者主要的角色。最能体现特纳人类学思想的无疑是他对阈限的研究。特纳仪式研究的总体结构就是来自范·杰内普“通过仪式”三段论的原始意义。这三个阶段分别为:分离、边缘(或阈限)和聚合。分离阶段是指人们与原来的身份、地位、思想分道扬镳;接下来是过渡仪式的一个中间的,转换或阈限的阶段,这个阶段仪式主角什么都不是,具有模棱两可性;最后仪式主角再次处于稳定状态,并且获得了一个新的社会身份。在这个过程中,仪式主角的生命时间被社会化了。特纳继续发展了杰内普的理论,并将其研究重点放在仪式过程的核心:阈限。阈限具有模棱两可性,是反结构的阶段,对应着阈限前和阈限后的结构阶段。⑤阈限前和阈限后阶段的特征是异质、不平等、有产、世俗、复杂、
等级分明、高傲;阈限期的特征是:同质、平等、无产、宗教、简单、一视同仁、谦卑。阈限期的仪式主角此时就成了阈限人,他们不仅在结构上是“不可见的”,而且仪式上是不洁的,所以他们通常被部分地或完全地与文化规定的有序状态和地位领域隔开,在这个无结构或反结构的领域中,他们一方面不再被分类,另一方面还没有被分类,他们既不是活人也不是死人,既是活人也是死人,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总之,社会关系在这里得到简化,他们没有地位,财产,生死和性别,与以前的自己彻底分道扬镳。在阈限阶段,阈限人抛弃了原来的一切,并且学习和思考一些神秘知识或社会的根本价值。作为各种仪式中的一种,格尔兹在《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一节中提到宗教仪式的作用和意义:“宗教仪式的核心是将作为情绪与动机的精神特质与作为终极意义与普遍秩序的世界观相结合,使得人们的生活愿望与生活规范和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感受统一在一起,最终世界观中的终极意义与普遍秩序被人们实在地体验感受着,由生活愿望与生活规范构成的情绪和动机也构成为人们生活中真实地的心态与动力。”⑥
四、宗教与世俗生活
如果在阈限期仪式主角成了阈限人抛弃了原来的一切,而进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空间,这时仪式主角便可以体验到仪式的神圣性,那么仪式时间之外的神圣应该怎么延续呢?非仪式时空的意义何在?如是就有了礼仪的日常化或者日常的神圣化,产生了一种“礼俗”生活,在这里仪式变成了生活的典范,礼仪之于生活的典范意义就如格尔兹在《深层游戏》一文中的描述:“斗鸡赋予这些主题一个能够让人历史地意识到意义结构,从而让这些主题成为有意义……的‘现实’。……斗鸡不是巴厘人社会生活时段的模拟,……而是精心准备的那种社会生活的一个例证。”⑦
参考文献:
[1]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4]同上.
[5]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7]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