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文学史 第十五章 30年代的散文

中国文学史 第十五章 30年代的散文

来源:暴趣科技网


第十五章30年代的散文

●30年代的散文创作承传了五四散文对人生的探索和心灵的书写,要承传了五四散文风格多样化的传统。同时在表现社会生活的容量和散文的体式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小品散文成就蔚然可观,杂文因鲁迅而大放异彩,报告文学也成为散文领域里面的新景观。

第一节30年代散文概述

一、小品散文

30年代在小品小文的写作上面取得较大成就的,有林语堂,郁达夫,丰子恺,夏丐尊等等作家。

●丰子恺

丰子恺20年代初开始白话散文的写作,30年代出版了《缘缘堂随笔》《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等散文集。他的作品取材普通的日常生活,探究人生,自然的奥秘。他的散文透露了佛理和玄思,常用漫画式的独特的视角和幽默来表达,描写率真自然风格清幽淡远。

●论语派

30年代,林语堂先后创办《论语》(《论语》半月刊创刊于1932年9月)《人间世》《宇宙风》等等这些刊物,他和周作人等提倡闲适小品,文学史上叫做“论语派”,他们认为小品的写作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提倡闲适,性灵,幽默。他们的作品

因独树一帜而拥有广大的读者,但也受到了一些左翼作家的批评。

●游记

游记在30年代也有新的成绩,其中郁达夫的《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钟敬文的《西湖漫拾》《湖上散记》都是比较有特色的。另外朱自清,郑振铎,王统照,李健吾等等的旅行杂记也比较引人关注。那么在30年代还涌现出一批具有自觉艺术追求的青年散文作者,如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蠡,缪崇群等等。

●李广田

李广田曾经和何其芳,卞之林合出过诗集《汉园集》。因此,他们三个人被称作“汉园三诗人”。李广田还出版了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他关注未受都市文明浸染的乡土的“画廊”,在记事,写景,状物里面捕捉健康的人性之光,风格平实浑厚,情感沉郁而略带悲凉,所以有比较鲜明的柔美的风格。

●丽尼

丽尼的散文创作,他经历了从低吟悲风到高歌抗争的一种嬗变。散文集《黄昏之献》,里面的作品是漂流者的低吟,《鹰之歌》里面的作品开始了书写战争的高歌。前者富与诗味,后者偏于写实。他的散文注重抒情,但常把内心感受外化为具体的形象。写景抒情,注意色调的搭配和音韵的和谐。

●陆蠡

陆蠡的散文有结集的《海星》《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善于编织故事,勾勒画

面,抒情含蓄委婉,所以具有隽永的意境。语言凝练优美,节奏舒缓,具有散文诗的风味,它的代表作是《囚绿记》,这篇作品通过巧妙构思,托物言志,歌颂永不屈服黑暗的常青藤,是深情委婉而又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的篇章。

●缪崇群

缪崇群的早期作品收在《晞露集》《寄健康人》以及《废墟集》三个集子里。这些集子里面的作品大多回忆少年时期的生活,他善写儿女之情,表现的大多是孤寂哀怨感伤的一种情怀,艺术上面以精细取胜,往往具有细微处透露深意,语言质朴率真的特点。这是关于抒情散文,记叙抒情散文。

二、杂文

●鲁迅

30年代的现代杂文,它是继五四以来杂文的传统。但是30年代它再度的兴盛,在这个时期鲁迅的作品是最重要的成就。鲁迅专注于杂文创作,并且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对杂文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瞿秋白

瞿秋白有杂文集《乱弹及其他》,他的内容以及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为主。大多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他的杂文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和事物的特征,并借用比喻,象征的手段,创造出某种社会的形象。在艺术上面则富有创新的精神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方面,他取得了比较高的成绩。他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首次对鲁迅

的思想与杂文的创作作出了系统的论述,深刻的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性质特点和价值,并且高度的评价鲁迅在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这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篇重要的论文,也对30年代现代杂文的产生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鲁迅杂文的影响下面,30年代出现了一批青年的杂文作者,其中有《不惊人集》《打杂集》的作者徐茂庸,和《推背集》《海天集》的作者唐弢。另外还有徐诗荃,聂绀弩,周木斋,巴人等等。他们这些年轻的作者以杂文为武器,揭露社会的矛盾,抨击政治的黑暗,虽然风格各异,但是都表现出蓬勃的战斗和朝气。

三、报告文学

●20年代初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开辟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先河。二十年代中朝围绕着五卅事件“三 一八”惨案等等出现的纪实散文就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但是中国报告文学的成熟和繁荣则是在30年代。在30年代群众性的报告文学写作热潮里面,1932年阿英编纂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对刚刚发生的“一二八”事变作了及时的反映是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名义出版的报告文学集。1936年矛盾效仿高尔基主编的《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征文运动的基础上面,主编完成了《中国的一日》的这个报告。稍后比较主要的报告文学集还有梅雨主编的《上海的一日》,还有梁瑞瑜选编的《活的记录》等等。而比较倾向新闻性的报告文学的作品,像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萧乾的《流民图》《平绥散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赛上行》等等在当时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夏衍的《包身工》是这个时期,报告文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作品,这篇报告文学记录上海日本纱厂中国女工的悲惨生活,深刻的解剖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质,抒发了作者的爱憎感情,作品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包身工一天生活里面的几个场景,精心布局,记叙中穿插着分析和议论抒发情感,所以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另外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以“我”的见闻为线索,通过巧妙的剪裁描叙太原城,城内、城外的各种事变和场景,揭示山西军阀不事抗日,专事“防共”

的面目,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艺术的经营。

第二节 鲁迅杂文

●从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的《随感录》到1936年逝世前未完篇的第一篇《因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杂文的创作贯穿了鲁迅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现代杂文也因鲁迅的大力实践和积极提倡而成为的文体,进入文学的殿堂,并且成为新文学园地里面的一枝奇葩。鲁迅的杂文创作,他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前期杂文

●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这四个集子里。另外一些收到《而已集》。他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是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1. 文化批评

鲁迅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封建文化、封建伦理道德、封建的意识形态进行猛烈的攻击,而对怯懦保守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充分体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的五四精神。

2. 社会批评

1925年前后随着实际斗争的展开,他的杂文社会批评的内容逐渐的增多了,围绕着北京女子师大事件“三一 八惨案”以及“五卅”事件等等这些社会事件,鲁迅猛烈抨击暴虐的北洋军阀,批判现代评论派文人。现实参与的意识非常的强烈,针砭直接,解剖犀利

二、后期杂文

●鲁迅后期主要就是从事杂文的创作,他后期的作品主要收入《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以及后来的《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等。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内容更为丰富,思想更为锐利,文笔也更为辛辣,就内容和倾向而言,他后期的杂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文化批评

●继续他一贯的社会和文化批评,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弊病和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综合性的解剖,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给予一如既往的关注,这表现了鲁迅对批判封建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的一种清醒的认识。

2.政治批评

●现实政治的内容大量的增加,有着鲜明的现实性、政治性,这类作品反映现代中国社会的嬗变,进入了中国人民在那个时代的苦痛愤怒和抗争,具有丰富的认知价值和尖锐犀利的批判性。

3.文艺批评

● 他通过文艺批评表达真知灼见,在参与文化思想等等的论争里面,剖析、批判普罗文学、左翼文学,以及新月派、民族主义等等。这里面他的主张观点表达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的一种理论思考。

三、艺术特点

在长期的杂文创作实践里面,鲁迅形成了独特的杂文风格,这种风格在艺术上面有下面三个方面的特点。

1.形象

●是叙述和议论的形象化,杂文从本质上说是议论文,但是鲁迅的杂文却不流于抽象的说理,他的议论常常包孕在世时,包孕在具体现象的叙述或者描写里面,而且这些事实本身就具有新鲜,生动有趣,足以吸引读者注意的这种特点。有时他却用现成的故事,有时他讲述遗世奇闻,有时他描绘生活的现象。看似是随意的描写,其实都是别有所指。鲁迅善用比喻,善用刻画否定性的类型形象,联想丰富、触类旁通,往往在具体可感的形象的描摹里面点铁成金,透露、阐发他的真知灼见。

2. 逻辑

●鲁迅的杂文具有谨严而灵活多变的逻辑结构,我们讲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是诗和政论的结合。那么议论文除了观点正确,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那就是论证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性。鲁迅杂文的逻辑性不仅严密紧凑,无懈可击,而且不拘一格,变化万端,它时而针锋相对短兵相接,时而迂回包抄、十面埋伏,有时声东击西,有时欲擒故纵。总而言之,鲁迅的杂文充分的显示了逻辑结构的周密性和逻辑结构的灵活性。

3. 语言

●鲁迅的杂文具有幽默机智,简练隽永的语言。他的杂文造于崎岖极少,开门见山直抒

胸臆,而是“义生门外,秘响旁通”,作者行文简洁机敏,但从容不迫,他好用反语夸张等等讽刺手法。常常是亦庄亦谐,庄谐并出。所以不仅鲜明新生动而且简练隽永,充满了机智和幽默感。总而言之,鲁迅杂文在艺术上面极富创造性,它的文体形式也丰富多样,这就变革了古已有之的议论,性散文也为现代的政论文注入了新的活力。鲁迅的身体力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杂文的这个文体范式,它影响和造就了一大批的杂文作家,他的杂文所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后来也成为人们评判杂文创作的很重要的一个标杆。

第三节 林语堂 何其芳

一、林语堂

●在20年代,林语堂曾经是《雨丝》杂志主要撰稿人之一。他“雨丝”时期的散文集《剪拂集》斥国粹,张民主,倡欧化。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多有讥刺,所以显示出了一种激昂慷慨,浮躁凌厉的特点。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后来友创办了《人间世》和《宇宙风》,开始提倡幽默小品。林语堂将英文humour翻译成幽默,加以提倡,他认为“幽默之所以易于滑稽荒唐者”不要在于“同情于所谑之对象”,所以幽默的特征即为“谑而不虐”,在他看来,“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达观态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种幽默观既是美学观也是一种人生观。林语堂极力主张把幽默和讽刺分开,他认为幽默和讽刺的根本差别就在于作者和现实的审美距离不同,讽刺和现实的距离过于近,所以它往往表现为一种辛辣鄙薄。所以要去这种辛辣鄙薄,就必须拉开和现实的距离。有“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由此而达到的和缓、同情便是幽默的基础。从这样的幽默观出发,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他称提倡小品,便是提倡一种以闲适和性灵为核心的“散文笔调”,提倡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和娓语式的书写,达到无拘无碍,从容潇洒表现个人性灵的这种境界。30年代是林语堂小品创作的丰收期,他发表了各种文章将近300篇,其中有一部分就收在《大荒集》和《我的话》两本散文集

里面。

1. 题材丰富繁杂

●他的小品题材丰富繁杂,大至宇宙,小至苍蝇,无所不包。其中比较有特色而且比较有较高文化含量的是那些中西文化对比的文章,它常常在中西方文化的互参下面发现中国传统的弊端引发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2.智者的文化散文

●林语堂的小品是一种智者的文化散文,其中蕴含着的文化信息丰富。他凸显了一种真诚的姓名,他的小品或抒发见解、切磋学问,或继续思感、描绘人情。都出于他自我的性灵,绝没有一种矫饰,所以显得朴实率真,这对当时文坛上的浮躁之气有一定的矫正作用。

3.浓郁的幽默情味

●浓郁的幽默情味也是林语堂小品突出的艺术个性所在,他的幽默小品为现代散文带来了中年式的睿智通达的行为,开辟了现代散文新的审美领域。为传达幽默情味,他还将谈话式的娓语笔调引入小品的创作,这些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何其芳

●何其芳最初是以诗歌登上文坛的,他出版有诗集《预言》,并且被认定为是30年代

现代派的诗人。与此同时,何其芳也热情地倾注散文创作,他出 版了《画梦录》《刻意集》等等散文集。他这个时期的散文,单耽于幻梦,刻意画梦。大多以独语体的形式书写了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现实出路的寂寞孤独之情和有所期待而又无

从追求的苦闷心理。《画梦录》包括《待序》一共收了散文17篇,他所传达的主要是画梦的“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里面的散文在孤独中玩味着孤独,在寂寞中吟哦着寂寞。探索并呈现了年轻知识者内心灵魂的颤动和对人生的独特的感悟,为了在心灵探索里面追求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他以很少的文字制造一个引起想象的梦幻故事,或者一种伴随着情感波动的梦幻情调。他的这种独语体的散文侧重对内心世界的开掘,有着很强的主观的抒情性。在艺术表现上,他善于运用绚丽精致的语言,繁复优美的意象和轻盈玄妙的笔调,委婉的传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在独语的一哦吟中,象征的旨趣,意象的组合,音乐的和谐,色彩的绚丽,这些共同构成了何其芳散文瑰丽但是飘逸的独特的境界。二三十年代散文日益向着叙事化和议论化方向发展演变的时候,何其芳持守抒情散文,纯正的艺术品格。他的苦心经营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一种探索。他的《画梦录》也因此和曹禺的《日出》,芦焚的《谷》,一起获得了《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6年以后,何其芳的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里面的散文开始以朴实的笔触和高昂的格调状写现实人生,他的创作的风格发生了从诗意画梦到质朴写实方面转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