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及班主任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流动人口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人员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单身外出”向“举家迁徙”的趋势发展,这种结构变化的直接结果便是大量的适龄儿童随着家庭的迁徙而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流动适龄儿童进入城市以后,其主要入学途径有三种:一是进入公立学校插班借读,与城市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二是进入私立学校就读;三是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本文依托教育部课题[课题编号:11yja840016]“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的研究工作,根据课题组要求,对湖南沙市几所公立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访谈,现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并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的背景
本次调查和访谈抽取的对象是湖南沙市天心区三所公立小学(一所省直属、一所核心城区、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中流动儿童及其家长,这里的“流动儿童”特指随父母进城务工或经商一同从农村或其他城镇流入城市,并在流入地城市公立小学就读的儿童。本文着重调查了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如转学后,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主要从四个维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身心健康)上进行研究。
二、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现状
通过对流动儿童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对家长、老师访谈的资料分析,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学习适应性的等级分布、适应性各相关因素的不良率排序等三个指标上与常住儿童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各项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远远低于常住儿童,具体表现如下:
1.在四个主要维度上,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差别不大;“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差别较大,流动儿童处于弱势。结合对教师、家长的访谈,流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学业成绩表现上、课外活动中有以下适应不良的表现 (1)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适应不良的流动儿童普遍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方法掌握不好,课堂的表现不自信、不积极,缺乏成就感。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本地学生比流动儿童大胆,能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而流动儿童表现得胆量较小,不愿意也很少举手回答问题。 (2)在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上,流动儿童表现较差,学习习惯和行为养成性差。大多数流动儿童最基本的坐姿和写字的姿势也不规范;在生活习惯上,流动儿童也不能按照学校的卫生要求饭前洗手,随地吐痰现象也屡有发生;在处理问题上容易走极端,情绪化严重,用比较粗暴的手段解决矛盾,甚至发生打架、斗殴。 (3)在学业成绩表现上,流动儿童中学习适应不良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成绩差,考试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占绝大多数。特别是才转入的学生表现得更加突出。
(4)在课外活动中,流动儿童的交际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参与班集体活动或亲子活动,只和固定的几个小朋友一起活动,与之相应,流动儿童在交往能力上就比较欠缺,孤独感较强,且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5)在课外阅读方面,流动儿童阅读量相对明显偏少。本地常住儿童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能保持一定数量的阅读量,而流动儿童的课外阅读量偏少,甚至几乎不看任何课外书,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课外知识面,间接地影响儿童课上回答问题和习作的表达。 2.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偏低,将近有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儿童对于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不适应。从调查问卷和访谈中得知,大部分流动儿童长期变动的环境之中,父母工作缺乏稳定性,生意起起落落,居无定所,使得流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出现许多不利的状况,如使有规律的上学中断、上课内容的连续性中断、与老师和同学们关系中断。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固定的玩伴,没有固定的同学,生活的圈子随着父母的流动而变动。由于对流动儿童的情况不了解,在转入新学校中可能被放在不恰当的班级中,学生难以融入班集体,经常陷入孤独和自卑状态。
(2)流动儿童产生身心健康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流动儿童长期处于变动的环境中,儿童的孤独感体验明显,在新的环境下,难以获得同学或同龄人的接纳,特别是内向型性格的儿童,孤独感更加突出。流动儿童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较差,情绪控制能力弱,在
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易采取粗暴手段来解决问题。在班集体不太受同伴欢迎,地位不高,以及较难获得其他同学真诚关怀与亲密友谊,难以获得归属感,也阻碍了发展社会能力。在生活中缺乏可以信赖的朋友和亲属、伙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易产生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使其社交主动性下降,影响了流动儿童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
三、流动儿童学习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
事实上,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城市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需要。具体包括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自身原因。
(1)社会原因。城市公立学校的规模多年来一直维持原有的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学校数量和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与日俱增的城市流动人口的需求,另外私立民办学校的门槛也已经越来越高,造成教育资源紧缺。整个社会对农民工、流动儿童群体存在歧视,缺乏公正、公平的环境与氛围。
(2)学校原因。学校是流动儿童教育的直接场所,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学校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的流动儿童,都存在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情况。学校在班级管理中缺乏针对性,在分班、班级日常管理上没有考虑流动儿童的特点,仍然按照惯例进行管理;学校课程缺乏过渡环节,课程教材不衔接,学习要求不同,学校没有根据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过渡方
案;教师评价方式偏颇,教师在对流动儿童进行评价时,没有考虑流动儿童学习的特点,以城市常住儿童的标准要求他们,反而加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不良。
(3)家庭原因。家庭原因也是影响流动儿童学习适应不良的重要因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大部分流动儿童父母工作不稳定、收入较低,居住环境恶劣、拥挤;父母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教育,或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不少流动儿童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要老师管了,就是要学校替家长看管一下,至于学习成绩并不在乎。因此有些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读几年级几班,甚至不道班主任姓什么,从不参加家长会,甚至老师主动联系也不接电话;有些家庭关系不和谐、家长素质较低,精神生活贫乏,家庭缺乏安静的学习氛围。
(4)自身原因。流动儿童自身原因也是影响学习适应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①部分流动儿童自卑心理严重。大部分流动儿童的性格孤僻、内向,格格不入,不能积极融入新的环境。②学习方法不恰当,很多流动儿童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存在语言障碍,很多农村来的流动儿童方言浓重,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或者普通话很差,也加剧了学习适应的问题。
四、促进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班主任对策与建议
(1)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包容、友好的校园、班级氛围。作为接收流动儿童的城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树立“全纳教育”的理念,以开放的心态为流动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建立友好、包容的支
持性的社会氛围和校园氛围,让流动儿童在城市不受歧视,公平享受教育资源,让流动儿童和常住儿童和谐相处,共同成长。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就是要做到坚持“有教无类”的思想,坚持公平公正,坚持平行分班,一视同仁地对待流动儿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坚持公正、公平,一视同仁,在班集体中营造和谐、团结的班级氛围,在班级中发展支持性同龄群体关系,鼓励大家和流动儿童交朋友,这样才能有效缩短流动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期。
(2)加强习惯养成教育,为融入班集体打好基础。习惯养成是学校最重要的常规教育内容,对于新转入的流动儿童,班主任必须把养成教育放在入学的第一要务。因为流动儿童来源不同,习惯养成不同,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等也五花八门,从促进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来看,首先要加强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这是提高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基础。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应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入手,强化和督促、纠正流动儿童的习惯养成。在强化和督促、纠正流动儿童习惯养成过程中,要形成以班主任为主,全体教师参与的立体模式,班主任实施培训,所有科任课教师按照统一的要求督促学生,全校师生形成合力,才能在较短时间内纠正流动儿童的陋习。
(3)因材施教,提高学习适应培养的针对性。不同的年龄、性别、地域,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程度不一样,因此,班主任应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关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如低年级流动儿童应加强“学习态度”的引导,通过活动参与、故事引导等方式,
加强对其“学习态度”的引导,让流动儿童爱学习。对高年级流动儿童应注重“身心健康”的引导,减少“身心健康”对学习适应的影响。在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外,还应注意不同性别的要求,在解决好男女生学习适应共通问题的基础上,更加要关注男生学习适应问题,为男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指导。 (4)建立家校沟通渠道,提高家长素质。家庭原因是影响流动儿童学习适应的重要因素,家庭学习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等都会影响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水平的提升。家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班主任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要做好“影响家长”的工作:①利用家长学校平台,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素质,提供家庭教育方法,解答困惑和问题。②积极组织亲子活动,增加家校联系、促进儿童与父母沟通,促进学生之间融合、家长之间的沟通。③定期家访。对于流动儿童家庭,班主任应定期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多鼓励、促进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为流动儿童学习创造良好家庭环境。
(5)建立多元成长评价体系。根据流动儿童的情况,班主任应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从流动儿童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的角度,注重教育过程,关注儿童发展评价的全面性和多元化。为流动儿童建立成长档案,长期跟踪,记录成长的历程,跟踪孩子的成长变化,尽可能获得流动儿童发展的全面信息。在评价中要充分发挥流动儿童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流动儿童客观地评价自己,既要找出问题,制订改进的方案,也要看到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会
有力地促进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情况。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