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讲义--曹海涛》
学号:2011210754
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 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保罗·弗莱雷、 亨利·A·吉鲁克斯、贝瑞· 康柏、鲍尔斯等人。代表著作是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批判教育学发展历程 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 批判教育学流派可分为具有创新风格的英美流派和具有保守性的德国流派,它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竞争者。批判教育学在教育理论、课程及教育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学者多从以上视角对其思想进行梳理,本文从方角度考察批判教育学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批判教育学流派思想复杂,基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与社会背景,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不同流派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是各流派批判教育学的共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教育学的批判性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理性的追求,更是一种方。 2013-03-20 《教育学课程讲义--曹海涛》
学号:2011210754
批判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教育没有促进社会的公平,而是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2.教育再生产是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以及经济结构;
3.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出看似正常的教育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使师生对自己的周围的教育环境敏感起来,以此“启蒙”;
4.教育从来不是公平的,不能用“唯”科学的方式研究,而应该用客观的批判思维进行研究。
批判教育学视域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转载自: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彭静
彭静首先描述了批判教育学的教育理念图景。
批判教育学,又称“一批判教育学”,它把“”作为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要求个人摆脱权力的控制,把自己从他人的操纵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掌握白己命运,取得自己控制生活的权利。批判教育学者提倡教育理念。
批判教育学的教育思想是后现代的教育观,主张人的差异性、个性的多元性,认为教育没有预设的终极目标,而是从社会和历史出发,努力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的、个性的主体。
2013-03-20
《教育学课程讲义--曹海涛》
学号:2011210754
她接着对批判教育学视域中的教师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以下观点。
1.教师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教师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必须反对学校内外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不义,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成为有知识、有勇气的公民。教师应该质疑技术性、工具性的教学取向,反思课程。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的实践者,更应该是为知性的价值、为增进年轻人批判能力而献身的自由人。
2.教师作为提问者和对话者。传统的教育形式是—种1囤积式教育,学生处于一种失去主体性的奴隶地位,难以发展出创意的思考。提问式教育打破了灌输式教育的模式,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受益,他们通过合作共同成长。
3.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参与者。以往课程与教学被人为的分为两个领域,这种取向使教师的学习变成例行公事。教师和学生应一起进入教材的脉络,诠释其信息意义,探索与自己经验的关系,诠释自己的经验并与他人分享,反省关照自己的经验,进而建构价值意义等。
他最后分析了批判教育学视域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提出以下几种设想。
1.教师要关注培训与发展。当前的教师培训大都流于形式,培训只是满足了某种快速的需要。教师培训应注重自我反省和批判思考,应设法促进发展,通过培训和发展,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化。
2.教师要关注教育改革。教师要承担学校改革的重任,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公民。学校是容纳和教给学生不同生活方式的地方。
2013-03-20
《教育学课程讲义--曹海涛》
学号:2011210754
3.教师要关注学生与课堂。在的课堂中,教师更能体验在自己职业生涯中创造的快乐,为自己的职业注入生命的活力。不管教师、学者、专家,还是研究者,都要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自己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情境中,教师由“权威”向“合作者”转化。
一、批判教育学的流派---英美流派、德国流派
1、代表人物
2、时代背景
3、主要观点
4、历史影响
5、教育启示
二、现实意义
1、批判教育学视域中的教师角色
2、批判教育学视域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途径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 批判教育学流派可分为具有创新风格的英美流派和具有保守性的德国流派,它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竞争者。批判教育学流派思想复杂,
2013-03-20
《教育学课程讲义--曹海涛》
学号:2011210754
基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与社会背景,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不同流派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是各流派批判教育学的共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教育学的批判性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理性的追求,更是一种方。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英美流派 1、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姆,法国的布厄迪尔,巴西的弗莱雷
2、时代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的教育发展迅速从“黄金时代”坠入“冰川时代”,大量的教育投入看不到效益,形形色色的教育改革也未能奏效,教育改革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平等。在这种背景下,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姆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阶级斗争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形成了再生产理论和抵制理论的基本流派。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英美流派 3、基本观点:
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不是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有力手段和途径,而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教育和社会是对立的,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下
2013-03-20
《教育学课程讲义--曹海涛》
学号:2011210754
层的被统治阶级的子弟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中很难取得成功;
③人们对这样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已经习以为常;
④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的;
⑤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他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英美流派 4、历史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人的;二是教育与社会的平等。
5、教育启示:
第一,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我们应该采取评判的态度,分析各种教育流派,找到最先进且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学加以研究和借鉴
第二,批判教育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所尝试的是要改变学校教育的不平等结构;教育平等是每个中国老百姓的理想愿望;
第三,任何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本身;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德国流派 2013-03-20
《教育学课程讲义--曹海涛》
学号:2011210754
1、代表人物:哈马贝斯、布兰凯尔茨、克拉夫基
2、时代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出现了批判的浪潮,各个学科和知识领域都在进行批判或号称进行批判,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也提高了对“批判”的要求。特别是在教育、社会政治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批判性研究”。显然,在这种批判的浪潮中,拘于狭隘经验的经验教育学与注重体验和理解的精神科学教育学显得不合时宜了。于是一种新的、被称之为批判教育学的教育学应运而生了。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德国流派 3、基本观点:①的兴趣是教育科学的主要兴趣,无统治、无压抑的交往是教育科学批判具有可能性的前提、标准和条件 ;②意识形态批判和社会批判是教育学的重要使命,也是精神科学教育学思想卓有成效的继续发展,教育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对总体异化和功能化的社会进行批判,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看作是永远相互、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③政治和教育同样对引导和实现以批判理性主义为指导的生活负有责任 ;在教育和教育学中,一方面要探讨和确立批判理性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运作条件,另一方面激励人们争取这种生活的可能性 ; ④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批判唯物主义教育学在今天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已经不存在了,也不可能存在了,当代教育学中的批判-思想不仅存在着充分的合理性,而且应该使之继续发展为批判-政治教育学 。
批判教育学的流派-----德国流派 4、历史影响:一是意识形态的批判要进行下去;二是各种课程背后的意识形态性要揭示。
2013-03-20
《教育学课程讲义--曹海涛》
学号:2011210754
5、教育启示:虽然教育学并不能够教导国家和学生理解什么是进步,但它却可以尝试引导青年一代探讨正确的判断,使他们讨论和学习商讨什么是政治上必需的和科学技术上允许的,而不再服从绝对化机构的要求和不必相信政治教条和科学教条的情况下参与各种活动。批判教育学的使命也不是在对成长着的一代的教育中和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回答关于理性判断和行动的一切问题,包括回答关于世界和他们自身生活的意义的一切问题,而是引导儿童与青少年去作出辨别。
现实意义---批判教育学视域的教师角色
1.教师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 教师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必须反对学校内外经济、政治与社会的不义,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成为有知识、有勇气的公民。教师应该质疑技术性、工具性的教学取向,反思课程。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的实践者,更应该是为知识的价值、为增进年轻人批判能力而献身的自由人。
现实意义---批判教育学视域的教师角色
2.教师作为提问者和对话者
传统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囤积式教育,学生处于一种失去主体性的奴隶地位,难以发
2013-03-20
《教育学课程讲义--曹海涛》
学号:2011210754
展出创意的思考。提问式教育打破了灌输式教育的模式,在对话种教师和学生互相受益,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现实意义---批判教育学视域的教师角色
3.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参与者 以往课程与教学被人为的分为两个领域,这种取向使教师的学习变成例行公事。教师和学生应一起进入教材的脉络,诠释其信息意义,探索与自己经验的关系,诠释自己的经验并与他人分享,反省关照自己的经验,进而建构价值意义等。
现实意义---批判教育学视域种教师角色转变途径
1.教师要关注培训与发展
当前的教师培训大都流于形式,培训只是满足了某种快速的需要。教师培训应注重自我反省和批判思考,应设法促进发展,通过培训和发展,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化。
现实意义---批判教育学视域种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
2.教师要关注教育改革 2013-03-20
《教育学课程讲义--曹海涛》
学号:2011210754
教师要承担学校改革的重任,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公民。学校是容纳和交给学生不同生活方式的地方。
现实意义---批判教育学视域种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
3.教师要关注学生与课堂 在的课堂中,教师更能体验在自己职业生涯中创造的快乐,为自己的职业注入生命的活力。不管教师、学者、专家,还是研究者,都要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自己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情境中,教师由“权威”向“合作者”转化。
201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