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0卷第1期 河 北 体育 学 院 学报 vo1.20 No.1 Mar.2O06 2006年3月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对高校学生社团的认识和管理 李海舰 (河北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 摘要:在论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生社目的特征、功能厦其意义,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社 团的管理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生社团;重要作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96(20O6)01.0092-02 Reflection on College Communities and the Management LI Hai-jian (Heh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rlauang 05004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ommunity’s atttributes,function and signiifcance at colleges were anMyzed on the basis of describing the quo state of the community,and some advice was ̄iven oft how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Key words:community;important role;management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 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 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 据共青团和中国 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 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平均每人参 加社团数为1.5个以上。学生社团种类繁多,社团成员几 十人至上千人不等。根据社团活动内容主要可分为四类: 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志愿服务类、学术科技类。学 生社团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 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其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已经成 为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 生社团,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 领域,增加交际范围,充实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它既是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育人的有效途 径;它对于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 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高校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 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 2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征及功能 2.1灵活性和广泛性 1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基本情况 高校学生社团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第一个严格意 义的高校学生社团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当 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大学生依据自身需要自愿组成的 一种非正式团体,自发性和活动的灵活性特征十分明显。 时的青年学生通过集会、演讲、办报、发传单等方式 日、俄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动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 出现了一大批现代意义的社团,他们广泛展开活动,出版 社团可以因地制宜、相对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对成 员也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大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 下加入社团,广泛地参与社团活动,也使得学生社团具有 刊物,进行宣传,极大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深入开 展。 广泛的群众基础,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2创造性和实践性 上世纪9o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许多高校学生社团的数量超过5O个,有的甚至达到了上 百个。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 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及其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针 对性,诸如对特定社会形势、热点问题的共同关注,或对 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共同企望等等。这就使得学生 社团的活动极富创造性,学生们从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出 收稿日期:2005.12-16 作者简介:李海舰(1974一),男,河北献县人,政工师,研究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李海舰:对高校学生社目的认识和管理 筑学生的成熟心理,发展学生的全面人格。 93 发,从活动内容到活动形式都敢于和善于大胆创新、突破 传统。同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求,各社团纷 纷走出校园,组织开展了大量实践性极强的社会活动,正 在成为校园文化创新的新型组织力量。 2.3专业性和社会性 3.3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证 校园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 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 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繁荣和传承,要落 实到不同的层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 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 量的发展。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人 高校学生社团所处的环境特殊,专业化的特征十分明 显,依托学科、专业而发展的学生社团热衷于专业领域的 探索与研究,注重对社团成员在专业方面的技能培训与提 高,如理论研究会、英语协会、金融协会、旅游协 会等。一些社团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纷纷开展专业理论 和学术研究,提升了社团的专业水平。 而且,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性倾向十分鲜明,立足校 园、面向社会,向社会要资源,以社会为实践平台,以广 泛的社会因素为重要的参与力量,创造的愿望受到了社会 的尊重,创造的活动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创造的成果获得 了社会的肯定,创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受到社会的深 切关注并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3 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3.1学生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 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单一的说教 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对 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育模式 中存在的弊端。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可以接触社会、 了解国情,培养了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在与他人共同活 动、共同工作的同时,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宽容与理解; 学生社团干部的换届和竞选、社团干部和成员对社团活动 的组织和日常管理等,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才能,培养 民主意识。实践证明,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学生社团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生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发挥了突出 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组织能力。学生社团活动要求全 体成员参与,各自担任自己的角色,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计 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和领导的能力,以及团结协 作、共同攻关的能力。②自学能力。社团成员一般都有着 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社团正是一个良好的自学环 境,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从而形成自 学的积极性。③思维、创新能力。社团活动因为是学生们 的兴趣所在,自然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自身的 积极参与和社团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中激发他们创新的灵 感。④表达能力。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各抒己见,充分 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建议,无形中语言表达 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⑤实践能力和适应社 会的能力。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深入社 会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在各种社会实 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加强自 身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活跃思维,激发创新 灵感,适应现代社会各学科交叉渗透、综合化发展的趋 势。在社团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构 文精神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加以传承和体现,这是因为学生 社团活动有利于把大学生吸引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培 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有利于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 育、自我展示,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 围。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建设是否规范,作用发挥是否正 常,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否夯实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中大学 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但 是,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有的社团组织结构松散, 会员流动量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强;有的社团 成员仅凭兴趣凑集,缺乏骨干的有效领导和组织;有的社 团内部管理混乱,社团的活动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难以 积淀优秀的社团文化,再加上一些学校对社团工作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对工作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等原因,导致某 些社团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硬件缺乏、创新性差、发展不 平衡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团管理,使社团良 性发展,让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促进 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已经成为高校党政部门、共青团组织 需要解决的一个新的课题。 4 加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 4.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 和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体,长期以来未 得到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因 此,提高对学生社团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转变观念是加 强社团建设的当务之急。各级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 应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高校应把加 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之中; 学校团委应在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和日常管理工作;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等部 门要结合工作职能,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 学校后勤等部门要对社团开展活动加大支持和帮助力度, 形成领导,行政支持,团组织具体管理,各部门共同 关心的管理格局。 4.2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评价和激励机制 为保证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职能部门应制定社 团管理办法,成立学生社团管理中心,负责学生社团资格 的审查、章程的审定、活动的考核、年终的评比等,通过 这些具度的执行,使学生社团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同时根据学校和社团发展的需要,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和 激励机制。以年度考核为主要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社团的 活动和建设,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 (下转第96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6 河北体育 学 院 学报 第2o卷 虚张声势的渴盼、排山倒海的欲望;他们在苍白破碎的文 字里,打破了叙述的连续性,背离了基本的艺术手法,罗 列华而不实的词句,书写冗长粗劣的故事,虚构荒诞不经 的情节,讴歌暖昧另类的人物。乔装打扮的“反叛”、“先 鲁迅把文艺视为“国民精神的灯火”;巴金一生“把心交给 读者”,伟大作家和艺术家正是依靠忧国忧民的情怀、严于 律己的操守和无愧历史的责任心,才创造出鼓舞世人前进 的杰作。文章千古事,诗书万代传。文学艺术世界是我们 赖以寄寓的精神家园,匡复软化异化的文学艺术,促进文 学的繁荣昌盛,使文学更硬朗、更纯正、更健康,已成为 锋”姿态,矫揉造作的“小资情调”,故弄玄虚的私人经 验,掩盖不了艺术功力的不足,艺术格调的低俗,艺术水 准的粗浅,艺术品位的低下。 优秀的文化产品,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给人以思想的 启迪和审美的享受;低劣的文化产品,迎合粗俗情趣,污 每位有志之士的历史使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木春。我们有理由相信,摒弃粗俗化,走出私人化,告别 时尚化,当代文学的道路将是宽广的,前景是光明的,我 们满怀热望,期待着当代文学繁花似锦的春天。 参考文献: 染人的精神和心灵。在以获取金钱、追逐利益、赢得名声、 满足欲望的时尚化文本里,充斥着粗制滥造的叙事,庸俗 的情爱故事,不堪人目的情节,既无多少艺术品位也没有 什么文学价值可言。难怪有人评价说:“这股庸俗风除了对 文化和道德是一种污染外,实在看不出它的积极意义。” [1] 杨曾宪.拒绝媚俗、呼唤经典——浅谈中国当代小说 创作的价值取向(N].文学报,2003.o4.1O. 张保宁.文学:人类精神的希望[N].人民日报,2.004- O6-O8. 6 结语 中国文学面临着强大的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着复杂 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学艺术如果一味适应市场需要,片 面追求商品价值,必然导致媚俗的心态,浅薄的作品,表 面的繁荣,这绝不是有良知的文学家的初衷,更不是大众 文化的需求。作家及其创作的文学,应当为社会发展进步 而奋斗,为民族复兴大业而求索,为促进文明进化而努力。 方伟.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文学——文学的边缘化与 “寻租行为”[N].文艺报,2003.10-28. 王铁仙.文学的社会性与写作的个性化[N].日 报。2003.11 18. 马宏敏.文学,别在炒作中迷失方向[N].中国文化报。 2o02.O9.28. (上接第93页) 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之中,要定期对表现优秀的社团、 成效显著的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 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适 的服务活动,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此外学校要充分考虑各 社团的性质、特点、活动形式等因素,对活动场所、办公场所 及办公用品等合理分配、高效利用。 大学生社团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新一代大学生 的成长成才影响巨大,同时也给学校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挑 战和机遇。高校社团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只有在 当的表彰和奖励。 4,3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工作指导,把握正确方 向。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 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要充 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 高校党、团组织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社 团工作,实现社团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高校学生社团才 能充分发挥出其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预分,李婷,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导学生社团建设,并创造条件,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 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水平。 4.4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在社团建设中,资金成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因紊。在 此情况下,学校应该在保证一定学生社团活动专项经费的基 础上,积极争取、多渠道筹集经费,为学生社团提供必要 的经费保障。同时学生社团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利用自 地位和作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 陈曦,石新明.引导学生社团发展丰富自我教育渠道 [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3] 杜项菲.积极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J].辽 宁行政学院学报,2O05,(4). 身的知识优势、专业优势组织开展面向广大学生、面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