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摄影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要点

摄影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要点

来源:暴趣科技网
摄影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要点

·摄影是一个具有极强表现能力,能够完成多种功能作用的视觉媒介。——纽霍尔《摄影史》

*光圈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景深和曝光量: ·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 ·光圈越大,曝光量越大,光圈越小,曝光量越小。

*快门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和使动体影像“凝固”: ·快门速度越慢,曝光量越大,快门速度越快,曝光量越小 ·快门越快,越能抓住活动物体的瞬间静止状态。

*快门速度可以用光圈控制:

·光圈大,意味快门速度快;光圈小,意味快门速度慢。 *纵深清晰:小光圈+慢速快门+三脚架

*高感光度的情况:①光线微弱 ②运动较快的物体(感光度越低、颗粒越小)

*曝光补偿:①环境较亮(正补偿)②环境较暗(负补偿)

1、等量曝光——从光圈与快门的的配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光圈开大或缩小若干级,只要将快门速度也相应的提高或降低若干级,那么光圈系数与快门速度的每一组合所取得的曝光量是一样的,即等量曝光。

2、观念摄影(表现)——观念摄影在中国艺术界有很多的提法:如先锋摄影、新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概念摄影等。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

<1>观念摄影的定义: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表现

<2>观念摄影的主旨: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去悟会。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 <3>观念摄影的意义:观念摄影的出现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观念摄影以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离,发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许多艺术家在摄影方式本身的开拓方面不断努力,把不同的视觉经验融合在观念摄影中。正因为观念摄影的新,使得观念摄影不能像传统艺术摄影那样建立起刻板的判断标准,也使得观念摄影更具有实验性。实验性艺术潜在的决定因素是崭新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好的艺术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附庸,而应该是思想与生活的创造者。21世纪的今天,观念摄影正在成为这样的创造者。

<4>历史起源:西方(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途》、亨利·佩奇·鲁滨逊的《秋》、《弥留》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中国(1997年岛子策划的“新影像:观念摄影艺术展”)

<5>在观念摄影中,摄影者在影像中是一个具有强烈倾向性的主观导向性。观念摄影的主要表达特征是讽喻。

<6>代表人物:杰利·尤斯曼(美国)、拉菲尔·纳瓦罗(西班牙)、刘铮(中国)、许恒(中国)。

3、纪实摄影(再现)——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都是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换句话说,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所以,纪实摄影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独一无二的资格。 <1>分类

a.按篇幅、信息量分类:

·“小品”型的纪实摄影——新闻摄影(时效性,以及画面内容的完整性,同时要能够以足够的视觉冲击力传递重要的信息。)

·“电视剧”型纪实摄影——报道摄影、专题摄影(题材的选择,要看摄影者是不是能以独到的视角选择有价值的主题,并能够深入的挖掘到事情的本质,并以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电影型”的纪实摄影——也许会围绕一个主题,但照片与照片之间并不具逻辑性,它们富有摄影家的独特风格,写实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写意性或象征性(关键在于恰如其分地把握写实与写意的尺度。) b.按主题内容分类

·重大事件 ·百姓生活 ·社会风景

<2>美学意义:纪实摄影的出现是摄影本身的一次,更是意味着摄影走出绘画的惟一出路。

<3>评价标准:一是真实性,二是为历史留证,三是有人道主义精神。 <4>代表人物:浙江日报的摄影记者徐永辉。

4、广告摄影——产品卖点的视图化表现。广告摄影是以商品为主要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通过反映商品的形状、结构、性能、色彩和用途等特点,从而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广告摄影是传播商品信息、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它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成为广告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媒介。 <1>创意是广告的灵魂

<2>特征:以传达信息为主要功能;以传播商品信息和告意念为主要动机,迎合消费者情趣,达到促销的目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5、艺术摄影——摄影艺术是在近代摄影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艺术形式,也可以称为艺术摄影。它在作品的存在方式、展示方式和审美感知方式上与绘画比较相似,都是在二维的平面上构成形象,因而都属于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摄影艺术与绘画相比,无论是在物质手段和物质材料的使用上,还是在创作方式,创作过程上,都有很大不同,而与电影、电视具有更密切的亲缘关系。

6、印象派摄影——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

<1>由来: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Monet)和雷诺阿(Renoir)为了反对绘画的陈规陋习,力求再现那些在充满光线的气氛中传达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摄影界引起了尽管是迟到的、但却是重要的反响。最早接受印象派观念的是英国自然主义摄影家埃默森“有差别的调焦、忽略清晰度(不调焦)”,模糊摄影比清晰摄影更优美。

<2>代表人物:英国摄影家约翰·杜利·约翰斯顿(John Dudley Johnston,1868-1955),法国摄影家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6),奥地利摄影家海因里希·库恩(Heinrich Kuehn,1866-1944)等。

<3>代表作品:《芭蕾舞女》、《利物瀑-印象》

7、自然主义摄影——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1>代表人物: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

8、画意摄影——画意摄影以其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1>标志: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

<2>分类:直接成画、国画意、油画水彩画意、版画意、素描画意、钢笔画意、速写意。 <3>关键因素:背景、道具、造型、服装。 <4>东方画意:山水写意,多张底片合成(郎静山) 西方画意:宗教色彩,高艺术摄影派

9、夜景人像曝光模式——长时间曝光(低速快门)+闪光灯(+三脚架)。 *更多见14

10、布光的一般步骤与规律——

<1>步骤:确定主光—>加置辅助光—>设置背景光—>加置轮廓光—>加置装饰光—>审视 <2>规律:控制好光源面积和扩散程度、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选择合适的灯距、尽量少用灯具、多用反光器、恰当的光比控制

11、影响景深的因素有哪些——

<1>镜头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摄距离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12、色彩饱和度——饱和度是指色的纯度,也称色的鲜艳程度,是表示色觉强弱的概念。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所含色的成分与消色成分的比例(白、毁、黑成为消色)。含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就越小;含消色成分越小,饱和度越大。/光滑面的饱和度大于粗糙面。/直射光照明的饱和度大于散射光。/色彩明度适中时饱和度最大,色彩明度增大或减小时,饱和度渐小。

13、色彩明度——指颜色的明暗、深浅,常用反光率表示明度大小,但在视觉感受上,由于人眼对黄绿色最敏感,对红色次之,对蓝色最不敏感,因此,不同的色别在反光率相同时,也会有不同的明度感受。同一色别会因受光强弱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明度,不同的色别之间

也存在明度的异同。在通常的光度条件下,人眼对颜色明度的变化,感觉灵敏,只要反光率中有1%的变化,人眼也能察觉,但当光线亮度太大或太小时,人眼对明度差别的察觉能力就大为降低。

14、选择曝光——

<1>人像模式:适用于人物半身或头部特写的拍摄。大光圈+高速快门+长焦距(小景深) <2>风光模式:适用于宽广风景和较大场面的拍摄。小光圈+慢速快门+短焦距(大景深) <3>微距模式:适用于近距离范围内物体的拍摄。大光圈+高速快门+极短焦距 <4>运动模式:适用于对高速运动物体进行拍摄。大光圈+高速快门+高感光度 <5>夜景模式:适用于夜景人物和背景的拍摄。大光圈+慢速快门+三脚架+闪光灯 <6>全自动模式

<7> P(程序自动AE)模式:类似于自动拍摄模式,也是通用的一般拍摄模式。 <8>快门优先(AE)模式:由拍摄者首先选择拍摄所需要的快门速度,然后由相机根据现场光线情况确定所需的光圈。 高速快门可以用于凝固物体瞬间的状态,而慢速快门可以实现运动物体的虚化。 当快门速度低于1/60秒时建议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以免手振影响图象的清晰度。 夜景拍摄常常运用长时间曝光(快门速度较慢,常常达到1-30秒)。(调整物体清晰度)

<9>光圈优先(AE)模式:由拍摄者首先选择拍摄所需要的光圈,然后由相机根据现场光线情况确定所需的快门速度。 光圈越大,背景虚化的效果越明显,被拍摄的主体越突出。光圈越小,焦点前后的的景深越大,即前景和背景越清晰。 进行微距拍摄,常常运用较大光圈来达到虚化杂乱背景的目的和效果。 风景拍摄时为了取得前后清晰,细节丰富的图象,常常采用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mostly)

<10>手动(M)模式:完全由用户确定拍摄时所需要的光圈和快门速度。

<11>自动包围模式:一些高档相机能够按照正常,欠曝和过曝三种模式使用不同的曝光值,色彩饱和度或对比度等进行连续3次曝光拍摄。还可以在对各个档次之间的级别(1/2,1/3或1级等)进行调节。

15、决定性瞬间——指摄影者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形式、设想、构图、光线、事件等所有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1>本质:一、意义即内涵之表达。它是使事件产生新意义或赋予事件意义的时刻;二、空间即构图之组成;三、时间即时机之捕捉。

<2>代表人物:世界抓拍大师法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勒松。(起跳的男子与招贴画中的女人)

16、顺光、侧光和逆光的特点及其表现方法 <1>顺光:

a.顺光时,景物的受光面积最大,受光均匀。顺光拍摄图片,缺乏明暗对比,立体感较差;空间深度感和表现也较差。

b.优点。被摄景物受光均匀、利用顺光比较有利于质感的表现、顺光拍摄色彩能得到正确还原,饱和度高,色彩鲜艳。

c.缺点。顺光缺乏表现力、被摄对象容易觉得光线刺眼。 d.如需要平均用光的大场面,采用顺光也符合表现的需要。 <2>侧光:

a侧光时,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面。又可细分为斜侧光和侧光。 b.侧光是摄影 最常用的光线。

c.优点。有利于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有利于表现被摄景物的清晰轮廓、有利于影调和反差的层次的表现。

d.缺点。不利于表现景物细部的质感、在反差太大时,还应补光

e.如需追求质感和景物细部影纹的表现,则不宜采用侧光。侧光表现色彩也不如顺光的效果好。 <3>逆光

a.逆光时,分为侧逆光和逆光。逆光能强烈地表现出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但不利于对景物层次感的表现。

b.逆光摄影是按景物阴影部位来感光,应注意感光要正确、充分。另外,还能以景物背景亮度或画面中的明亮部位的亮度来感光,拍出剪影的效果。

17、曝光过度——指由于光圈开得过大、底片的感光度太高或曝光时间过长所造成的影像失常。在曝光过度的情况下,底片会显得颜色过暗,所冲洗出的照片则会发白。在显影不足以及冲洗时光圈开得过大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照片颜色发白。有时也因为闪光灯光线太强所导致的。

18、曝光不足——指摄影过程中,因对被摄物体亮度估计不足,使感光材料上感受到的光的亮度不足。例如,彩色负片拍摄时印出的照片颜色浅淡,偏色严重;彩色反转片拍摄时冲洗出的影像密度小,色彩不饱和。对于数码摄影的影像传感器来说,曝光过度会使画面细节损失,高光部分溢出,后期制作无法修复。

19、高调——(白、灰)即亮调。照片上亮的部分较多,基本上由明亮的画面构成,仅有很少的黑的部分,对于几乎没有暗调部分的照片,常称作亮调照片。欲创作高调的照片,就要考虑打光和使负片行到充足的黑度。(高调一般拍浅色调的无影照片,尤其是浅色甚至白色的东西。)

20、低调——(黑、灰)绝大部分是以深灰、浅黑、黑色影调为主,占整个画面的70%~80%,浅色调占的位置很小。整个画面的色调比较浓重深沉。低调分为软低调和硬低调两种。这是摄影者根据主体的特征,在黑白摄影中有意识地选择大面积黑色影调和小面积白色影调,以强烈的影调对比,来表现作品内容和气氛的摄影造型手法。

21、黄金分割构图——有且只有一个明确的趣味中心。

<1>三分法则:实际上仅仅是“黄金分割”的简化版,其基本目的就是避免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通常把被摄物置于画面,这往往令人生厌。(第一种:我们可以把画面划分成分别占1/3和2/3面积的两个区域;第二种:与“黄金分割”相关的有四个点,用“十”字线标示,将被摄物体置于其中的一个十字点上) <2>天然画框

<3>交叉线:提供了一条指引你视线的引导线,较为理想的是某两个边角之间的连线。传统的方法认为左上角是最好的起始点,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从这里开始浏览一幅图画。但这种对角线如果是单一的直线往往会很平泛而令人厌烦,所以总要在图中有某种点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