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读为快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 赏析: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经说过:“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而这一点在文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宗白华先生认为,精神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文如其人,一个人有怎么样的心境就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文章的空灵就需要作者心灵的“空”,也就是那种对名利的淡泊,内心的静。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深隽 深邃 尘滓 不沾不滞 推重 沟壑 .......答案:juàn suì zǐ zhān zhì zhòng 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真谛 尘滓 张惶失措 玉不琢,不成器 B.框廓 迷离 真力弥满 是可忍,熟不可忍 C.深邃 撕杀 丰实空灵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D.群籁 悲诧 察言观色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答案:D
解析:A项中应该为“张皇失措”,B项中的应为“孰不可忍”,C项中的应为“厮杀”。 3、请将下列句子填充完整 (1)、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 ,文学艺术是实现 的。 (2)、 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3)、文艺的根基深深地植在 。 (4)、落花无言, 。 答案:(1)、善 美 (2)、空灵和充实 (3)、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 (4)、人淡如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水中体会出来,真是不可思议。 ....
( )
A.哀弦急管,声情并集,这是何等繁富热闹的音乐,不料能在元人一树一石、一山一
B.作为友好邻邦,中国和人民对周边国家遭受的海啸灾难感同身受,已经迅速行....动起来向有关受灾国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并将积极参与灾后防疫和重建工作。 C.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D.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
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啼笑,乡人缘剧喜怒。 答案:B
解析:感同身受:心里感激就像亲身受到地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不适用于自己的谢意。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言”。
B.一切生活部门都有技术方面,想脱离苦海求出世间法的宗教家,当他修行证果的时候,也要有程序、步骤、技术,何况物质生活方面的事件?
C.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
D.网络运作的自如、开放,使得网络小说在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因此,网络小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共鸣。
答案: D
解析:修饰语“越来越多地”与中心词“引起”不搭配。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
B.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这话当作如是观。
C.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优点。
D.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答案:C
解析:将逗号移至后引号外。
( )
A.文艺从它左邻“宗教”获得深厚热情的灌溉,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最
( )
A.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
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
中国画堂的帘幕是造成深静的词境的重要因素,所以词中常爱提到。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
况周颐评之曰:“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静而见深。” 董其昌曾说:“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他们懂得“隔”字在美感上的重要。
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司空图《诗品》里形容艺术的心灵当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艺术的造诣当“遇之匪深,即之愈稀”,“遇之自天,冷然希音”。
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现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 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
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著胜地”,这使人人自远的酒正能引人著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于是谈“充实”! 7、“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文中“觉心”指的是什么? ..
参:“觉心”就是指人的心灵对外界事物的感悟与理解。
解析:通过原文中的“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可以总结出答案。
8、苏东坡的诗句“静故了群动”的含义是什么?
参:只有把心腾出空来,它才可以容纳万种境界;只有让心静下来,它才可以了结世事的纷纷扰扰。
解析:这也就是强调艺术创作时要具备的心境。
9、作者认为艺术空灵化要具备哪个条件?
参: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
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信息的把握能力,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10、本文全篇谈“空”,末句却为“于是谈充实”。作者认为空和充实是什么关系?
参: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空”是指其创作心境的空,是从创作风格而言的。而“充实”是就其内容而言的。
解析:要注意从风格与内容两个方面来回答。
课外冲浪
(一)河北唐山一中高二期中7—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
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
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现感受的“物境”(相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身血球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合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答案:C
解析:A判断过于简单、笼统;B“趣味”的内涵太偏狭;D搞错了主体对象(不应是咏花诗词。
1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 )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答案:B
解析:此项属于鉴赏活动,不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1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答案:A
解析此项属于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 14.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古代咏花诗词历史以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感情世界的诗品为上乘之作。 B.我国古代咏花诗词首先追求“形似”,其次追求“神似”以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 C.我国古代咏花诗只有通过“神似”,才能体现其历史认识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
D.我国古代咏花诗词往往通过“神似”,以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答案:A
解析:B项“首先”“其次”的判断不妥当;C项“只有„„才能”的判断绝对化;D项之意文中没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托尔斯泰是(乃至世界)经典文学家中和中国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人。正当中国人在西学东渐,乃至洋洋炮的威逼下,痛感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足以保身,终于喊出“孔家店”之时,托尔斯泰却在执着的译介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思想,要用自己想像中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拯救世界;在近代世界从物质到精神上全面瞩目西方的时代,托尔斯泰一生的精神探索恰恰是从西方走向东方。这一“人文奇观”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值得探索反思。在人们疾呼人文精神衰弱的当今现代化世界,人类愈来愈意识到,西方唯科学主义不能解决道德价值、人生意义这些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而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是,由思考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借鉴和共识关系,反观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利弊得失及其对当代世界的价值,正是该专论研究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求索的“迂阔”中发现一些深邃的东西: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对人自身生命价值、对现世人生意义、对人文世界的关注,对天人关系、对个人与人群间关系的独特而智慧的理解,对“天地一体之仁”境界的追求,的确可以作为对当今人文精神危机的一种反思,来针砭人生意义的失落、道德价值的沦丧导致的一系列“现代社..会病症”,来纠正人与大自然间愈演愈烈的对立和危机,使人类社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缺乏西方个性意识,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和对客观世界执著的求知、征服、改造的能动精神、批判精神,形成消极保守、因循守旧的民族心理,又是使中国长期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反思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的成败利钝,批判继承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不重蹈西方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失落的覆辙,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人文精神危机的拯救,都有现实意义。
专论力求把对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关系的研究,放到托尔斯泰所处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历史的背景中,放到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求索进程之中,把思想家托尔斯泰和艺术家托尔斯泰统一起来,特别注意联系其艺术实践、生平事迹,力求做到知人论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托尔斯泰是中国古典文化思想视为一个整体加以探索借鉴的。专论作者也把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作为一个矛盾的整体,防止孤立地类比研究。
该论力图借鉴维谢洛夫斯基历史比较文化学方法,并注意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说出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注意避免一些比较文学研究中过于宏观空泛或简单机械对比的偏颇,以“伤十指不如断一指”为指导思想,解剖托尔斯泰这“一只麻雀”:不是从理论思辨出发,而是从大量史实资料出发,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作为作家专论研究,力求从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相契合这一新的视角,发现一个新的托尔斯泰,从而对托尔斯泰的一系列重要作品从新的视角做出新的解读。
(有删改) 15.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 )
A.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这一“人文奇观”是中国人痛感自己传统文化不足
之时出现的反思现象。
B.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预示着人们为了解决人类社会根本问题而将参与中
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
C.反思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对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不重蹈西方人文精神失
落的覆辙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专论作者和托尔斯泰在研究各自的专题时,二者都注重把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作为整
体进行研究。
E.专论作者由于运用了比较文化的方法研究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契合,才
发现了一个新托尔斯泰。
答案:C D
解析:A项中的这一“人文奇观”的出现的是托尔斯泰的反思结果。B项中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不是“人们”,而是“研究者”。E项中发现了一个新托尔斯泰的原因是借鉴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大量史实资料出发。
16.解释下列短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自己想象中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答: ②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的“迂阔”
答: 参:①融有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托尔斯泰思想。②托尔斯泰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执著精神。
解析:要注意本部分在文中上的位置,然后结合前后文以及文章的中心来作答。 17.简答。
①简要概括文中画线的两处“全方位的研究”所指的具体内容。
第一处: 第二处:
②你怎样理解“伤十指不如断一指”和“解剖‘这只麻雀’”这两个比喻。(两个答案均不超过20个字) 比喻一: 比喻二: 参:①第一处:作者从托尔斯泰的民族、历史、时代、经历、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第二处:作才从史实出发,结合中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②比喻一:不作空泛的研究,要抓住一点作深入研究。比喻二:抓住典型性的事例进行深入的剖析。 解析:首先要理解全文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在此句的前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18.试就文中所说的“反思”的某一问题,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事例。
答: 参:①紧紧围绕“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中深邃的内容:对人自身生命价值、对现世人生意义、对人文世界的关注,对天人关系、对个人与人群间的关系,以及对“天地一体之仁”境界的追求。②联系实际,谈古论今。③就其一点,谈深谈透。
解析:要首先理解本文中所举的事例,然后再选择相关的其它事例进行解析。 (三)语言交流与运用
19.2007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18请拟一条以“医院禁烟”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
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20个字以内)
答: 参:也许,你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请勿吸烟。 解析:要注意语言的得体,以及主题的鲜明。 20.根据后面的提示,为下面一段文字分别拟出标题。
法国教育部日前宣布,任命法国汉学界知名人士白乐桑先生为全法汉语教学总督学。 法国教育吉尔·德·罗比安表示,该任命标志着汉语教学在法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说,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强劲发展,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
认识到学习中文的重要性,选修汉语的学生逐年加速增加。法国级代表阿朱·贝葛表示,采取措施加大汉语教学力度,并通过两国经济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解决目前高失业率问题。
法国教育部的资料显示,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已达1.2万人,另有3750名大学生选择了中文专业。汉语作为外语在法国已经从去年的第6位升至第5位,排在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和俄语之后。
(1)概括基本事件: (2)突出汉语地位: 参:(1)概括基本事件:法国任命全国汉语教学的总督学。 (2)突出汉语地位:汉语在法国外语排名中已升至第五。
解析:先把握好本部分文字的基本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分别作答。
21.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的逻辑性,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不考虑标点符号,
只填序号)
① 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也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 ②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止的世界趋势
③ 而在许多最需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 ④ 长期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时,开始应我们的学生要求打算用英语
⑤ 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各民族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呢 ⑥ 但法国大使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② ⑤ ④ ⑥ ① ③
解析:要注意把握本部分文字的主题,可以确定第二句在句首,然后再提出问题。再具体到各个国家的做法。
妙笔生花
文艺作品中的空灵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风格。而人生,也需要一种空灵,这种空灵就是一种淡泊。请以“淡泊”为话题,写一个语段。
范文示例: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淡泊是对生命的珍惜。淡泊是一种志向,是一种人生态度。淡泊不是逃避生活,而是选择生活的一种方式。淡泊不是碌碌无为,要拿得起,放得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顺境不自傲,逆境不气馁,不计较名利,不计较得失,不大悲大喜。人生不一定是淡泊的,但淡泊却总是属于人生的。淡泊是一种对人生的极至。淡泊是对人生名利的淡泊一笑,淡泊是对人生坎坷的迎头举步。万念俱灰那不叫淡泊,自甘堕落不叫淡泊。淡泊不是没有欲望,不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更不是听从命运的摆布。属于我的,当仁不让;不属于我的,也不苛求。淡泊是用一个美好的灵魂对待人生。淡泊是
一种境界,是生命姿态的趋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