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米烈汉主任医师治疗痰湿咳嗽经验

米烈汉主任医师治疗痰湿咳嗽经验

来源:暴趣科技网
62

已具”者,则“其脉细微欲绝,二便血下如注,或下利清谷益甚……凡见阳气下趋诸症,不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用逆挽,务审机于先,即以逆挽益气之法救之,自可免脱症之祸矣。”首先,郑氏将上脱、下脱两种危重症候对比来论述,让人容易辨析,不致混淆,学习者在临床上面对这些情况,即容易把握;其次,郑氏详细描述临床症状,让人可以按图索骥,则易于诊断。而症状描述中首列脉象,说明郑氏认为此两种危候重要的鉴别要点在于脉象;其三,对于治疗时机的把握,郑氏强

[1]

调“务见机于早”、“务审机于先”,即指出了危重症候

[1]

[1]

陕西中医2011年第32卷第1期

矣。”这样的病例,即在郑氏已经阐明其性质后的今

天,仍然会有不少医家一见急性炎症反应就简单定性为火热实证,而妄投寒凉清解之剂。另外,比较典型的,如《医理真传・阳虚症门问答》中第3问、第7问、第24问均为阳虚致心肾不交而表现出来的症候,第3、7问治以潜阳丹,第24问治以白通汤。此二方为郑氏治疗阳虚型心肾不交的代表方,体现了其“温中、收纳、回阳、降逆、封固”的治疗思想。细细研究《医理真传・阳虚症门问答》中31问,可以看出郑氏或温心阳,或温肾阳,而中焦是心肾相交的枢纽,按照郑氏心、肾阳气不足,则“中宫不得二火之往来熏蒸[1]”,则中焦阳气衰微,所以郑氏对三阴病的治疗,以“温中”为首法,是有其道理的。

结 语 心肾相交在生理关系上理论完备,阐述者颇多。现在一般认为包括:心血肾精同源互化、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元气与心血互助五个方面。然而落实在病理和诊断、治疗上,仍是以论阴虚型心肾不交多见,阳虚型心肾不交或仅从阳虚论治,则难免失之粗疏;或医家不敢识、不敢治,则易成为空谈。而郑氏对阳虚型心肾不交论述有据,阐发详细,经验可师可法,能使学习者认证清楚,治疗方法明确,实可弥补阳虚型心肾不交理论与临床脱节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唐步祺.郑钦安医书阐释[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006:13,28,131,16-17,84,85,116,28,131,16-17,84,85,116.

(收稿2010-08-20;修回2010-09-25)

[1]

抢救的时效性;其四,对具体治则,以“回阳镇纳”、“逆

[1]

挽益气”两法分别治之。对于阳虚型心肾不交,郑氏不仅分类详细,而且对于危重症候,鉴别诊断清晰,鉴别要点明确,强调治疗的时效性与治法的准确性。因此,郑氏对阳虚型心肾不交一证,论述透彻而详细,可以说对中医学心肾不交病理理论有所发展。

3 阳虚型心肾不交的治疗经验 郑氏不仅理论修养深厚,不乏创见,而且是讲求实效的临床家,不尚空谈,其著述重视以临床为依归。在《医理真传・阳虚症门问答》中,郑氏即列举临床实例证明自己在《君、相二火解》一文中的观点,如第7问,“病人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舌上青白胎,两尺浮大而空”,郑氏治以白通汤,他对此病用此方的理解是:“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起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

[1]

米烈汉主任医师治疗痰湿咳嗽经验

白小林 杨明丽△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710001)

 摘 要 目的:通过总结米烈汉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观察痰湿咳嗽辨证论治疗效,探寻对该病

行之有效的治法。方法:观察分析痰湿咳嗽不同阶段辨证论治方法,如宣肺、健脾、润肺、补肾等治法:总结该病与肺、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从脾胃立论,强调痰湿咳嗽的治则以痰为中心,应注重肺脾肾,采用宣肺、健脾、润肺、补肾四法,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进一步证实其疗效。结论:本病的中医治疗,以痰为中心,注重肺脾肾的前提下,辨证论治,可取得显著疗效。

 主题词 咳嗽/中医药疗法 痰湿 中医师 米烈汉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69(2011)01-0062-03  米烈汉,中医主任医师,擅长内分泌、呼吸及内科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杂病的诊治,尤以治疗慢性咳嗽颇具特色,现将其治疗痰湿咳嗽经验介绍如下。

1 精研医典 发微病机 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陕西中医2011年第32卷第1期

病多发病,然其致病因素多样,病理机制复杂。因此,准确地辨析咳证,探求病机,遣方用药,提高疗效,并非易事。《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清・徐灵胎亦说“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或稍误,即遗害无穷。”米师认为,咳嗽病人,尤其对于久咳病人,肺之宣降功能失调,水津之通调输布亦随之受到影响,导致水湿停聚,聚而成痰,痰湿蕴肺,必然影响肺之宣降功能,致肺气上逆而出现咳嗽;再则由于脾运无力,不能将水谷转变为精微反化为痰,痰随脾气上输至肺,影响肺之肃降而为咳。因此,每逢咳嗽,痰白粘,量多,胸闷,气喘,舌质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滑。即《素问・咳论》所谓:“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米师进一步阐释:从经络走行而论:肺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所以胃受外邪或接受其他脏腑内传而聚于胃之邪气,均可使胃失和降,并可通过肺脉使邪气上传于肺,使肺气不降而发为咳嗽。胃感外邪不仅是寒饮入胃,辛胃热、饮食辣、酸咸、油腻、炙亦可入胃,而导致胃寒、积滞等病理变化,并由胃入肺而致咳嗽。这和临床上常见的由于饮食过甜、过咸、过量引起的咳嗽的病理过程相吻合。从五行关系而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与脾同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五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说明五脏六腑靠胃气来充养,若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可导致土不生金,使肺之气阴不足,宣降失常而病咳。从痰饮生成而论:在水液代谢方面,肺胃居中上二焦,起着重要作用。若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而生痰成饮,痰饮上犯于肺,亦可生为咳嗽。故后世医家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从气化功能而论:肺为华盖居上,主宣降,其气以降为顺;胃居中焦,其气也以降为和,二者同以降为用,并行不悖,若胃气不降,势必要影响肺的肃降,肺气不降而上逆则发为咳嗽。

米师由此指出:咳嗽原因虽多,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尤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聚于胃,关于肺”是对咳嗽病理机制的总概括,说明胃为咳嗽的病变之源,而肺是咳嗽的表现器官。米师从脾胃立论,总结出痰湿咳嗽的治则以痰为中心,注重肺脾肾,采用宣肺、健脾、润肺、补肾四法,临证时有条不紊,主次分明,疗效显著。

2 专方化痰 止咳之要 米师认为治痰是治咳的关键。痰之标在肺,痰之本在脾。痰壅气滞,责之于肺,为咳为喘。痰逆喉间,急予豁痰,降逆以开之,老师自拟四子汤以行气消导而治痰,专方化痰,为止咳之基础,临证根据脏腑虚实,再辅以宣肺、健脾、润肺、补63

肾四法,有条不紊,主次分明,疗效显著。方中白芥子性味辛温,长于温肺祛痰、利气,并有健胃之功;莱菔子性味辛平,长于降气化痰,并能消食行气;紫苏子性味辛微温,长于降气平喘、止咳;葶苈子泻肺平喘,下气利

饮,长于泻肺平喘。但各有所长,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快膈,胁痛痰多者,以此为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痞闷者,以此为主,葶苈子泻肺平喘,下气利饮,喘满不得卧;饮溢于上,以此为主。四者合用,有健胃和消食行气之功,同时有明显的泻肺平喘、祛痰(化痰)降气、平喘止咳的功效。3 注重肺脾肾,四法治咳 米师从脾胃立论,总结出痰湿咳嗽的治则以痰为中心,注重肺脾肾,采用宣肺、健脾、润肺、补肾四法,临证时有条不紊,主次分明,疗效显著。

宣降肺气止咳 外感咳嗽治疗及调养失宜,久而可转为内伤咳嗽,缠绵不愈,甚至发展为喘证或哮证。米师指出,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而表现为咳嗽、气喘,此时咳喘虽然属于虚实夹杂,但不宜过早补肺以免敛邪,应先以宣肃肺气为主,以小青龙汤为基本方,其中麻黄宣肺平喘,桂枝温阳化饮;干姜辛热走肺,即能温肺散寒以化饮,又可温运脾阳以化湿;细辛辛温发散,合干姜除凝聚之饮;治在里之寒饮;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药性,以防辛散温燥太过,耗伤气阴。因病证以实为主,重在宣散,故舍去五味子、芍药等收敛之品。舌红口干热象明显者加石膏、桑白皮、黄芩;痰热重者加黄连、桑白皮、黄芩、鱼腥草、竹茹、胆星;表虚自汗者加防风、白术、黄芪;湿困中焦者加藿香、砂仁;胸中憋闷者加薤白、郁金、枳壳。另辅以苏子、杏仁降气定喘,白前、橘皮、紫菀、款冬花祛痰止咳。诸药相配,宣肺药与肃降药同用,以调整肺气,散收并用,诸症自平。纵观全方,以温为主,温可散寒;宣降结合,气息调畅。

健脾补肺止咳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与脾同居中焦,脾胃互为表里,为气血化生之源,与肺为母子之脏。若咳嗽日久,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气血化生乏源,水谷精微不能转输到五脏六腑,脏腑滋养乏源,土虚则不能生金,母病及子导致肺气不足,功能失调,肺失宣降而病咳嗽;或肺病久咳不愈耗伤气津,累及脾胃,谓之“子耗母气”。老师认为:二者病因不同,但均可按虚则补其母的原则,以培土生金即健脾益胃、补肺止咳法治之。培土生金可调补脾胃,使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肺气虚损得补,卫外之力渐增,达到标本兼顾,故有“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金生”之说。临床上,老师以香砂六君汤加厚朴、杏仁益气健脾,使脾气旺,特别是用茯苓甘淡实脾,益脾以杜生痰之源,渗湿以泄已聚之痰,半夏燥湿祛痰,降逆止咳;陈皮芳香醒脾,疏利气机;加杏

仁、厚朴,利气平喘。诸药合用,使肺气得充,脾气健旺,痰浊自消,咳嗽自止。

清肺润肺止咳 痰湿日久化热或气郁化火,或久病耗气伤阴,均可形成肺胃阴虚,肺体失养,肺阴亦亏;肺阴亏虚,失于宣发肃降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白粘,口干咽燥,或声音嘶哑,舌红少苔或舌苔乏津有裂纹,脉细数。肺喜润而恶燥,只有胃中津液充足,才能上供肺津,正如《医学心悟》所言:“久咳不已,必须补脾胃以生肺金。”化源不竭,气阴化生,气机畅,治节行,肺之肃降功能正常,咳嗽自平。治宜清降滋润,米师喜用养阴清肺汤加减。故以麦冬、生地黄、玄参、沙参、百合滋阴润燥;知母、黄芩、牡丹皮清热宣肺;紫菀、桑白皮、百部、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发挥养阴清肺汤滋阴虚,清肺热之义。

益肾养肺止咳 咳嗽日久、肺肾两虚,痰凝血瘀,症见久咳不止,咳痰浆粘,胸闷气憋,喉间有痰鸣音,喘息气促,动则加重,汗出肢冷,呼多吸少,气不得续,面青唇紫,舌质黯或嫩、边有瘀斑,苔白滑,脉沉细或弦滑。其病机为肾不纳气,痰瘀宿肺,血瘀气滞。《医贯》指出:“咳嗽者,必责之于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于脾,而反归重于肾。”老师常治以健脾益肾养肺,方选金水六君煎加五味子、菟丝子、肉苁蓉等。方中二陈汤加健脾气即补肺气,五味子既敛肺气,又酸甘化阴补肺肾,熟地、益智仁、补骨脂、杜仲、肉苁蓉等补肾纳气,当归养血活血。本方补而不腻,用于虚多邪少的病例,往往能使久病咳嗽得到缓解。

4 典型病例 赵某,女,65岁,2009年1月20日

陕西中医2011年第32卷第1期

初诊,自诉患慢支肺气肿病已5年,每逢入冬则咳喘常发,迁延难愈。4d前病情又作,自行服用消炎抗菌西药及止咳化痰中成药未效。现咳嗽频作,夜间更甚,咯痰不易,喉痒,痰多,色白质清稀,有时为白色泡沫痰,夜卧时咳痰明显,背心冷,纳差,乏力、气短,大便时干时溏,2~3次/d,舌红,苔白润,脉细弦。此属脾阳不足,寒饮伏肺。治以温化痰饮,健脾散寒。药用: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葶苈子、厚朴、降香、姜半夏各10g,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各15g,木香、砂仁、细辛、干姜各6g,杏仁9g,五味子6g。服药6剂,痰量减少,背心冷减轻。原方减去葶苈子,加益智仁10g,杜仲14g,服用6余剂后诸症减轻,日间咳减,夜间及晨起仍咳,痰白,舌淡红、苔白,脉缓。上方加补骨脂14g,檀香10g,续服1周,咳止,食纳增加,精神转佳。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2-186.

[2] 朱晋龙.也谈咳皆聚于胃关于肺[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3):218-219.

[3] 王 跃,朱瑞华.旋复泻心止咳汤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62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11):51-52.

[4] 姚 春.脾胃咳浅析[J].陕西中医,2001,22(10):638.

[5] 孙 娟.从“聚于胃,关于肺”论小儿咳嗽的治疗及预防[J].中国民间疗法,2008,4:7.

[6] 陈玉龙.从肺胃关系谈“聚于胃关于肺”[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4):7.

(收稿2010-07-30;修回2010-09-01)

童安荣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衰的经验

魏冬梅 余 春 指导 童安荣△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2008级研究生(银川750004) 摘 要 慢性肾衰是各种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但治疗及时得当则

能使肾功能保持长期稳定甚至出现逆转,因此应重视本病的早期预防和既病防变,童安荣

主任医师运用中医升降理论,调理脏腑气机升降,使清升浊降,在延缓慢性肾衰进展、保护肾功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主题词 肾功能不全/中医药疗法 中医师 @童安荣

 【中图分类号】 R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69(2011)01-00-02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持久性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呈现全身多系统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院肾内科(银川750021)症状的一个临床综合征,是肾脏及与肾脏有关疾病的最终归宿,预后不良,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1]。根据其临床表现,慢性肾衰属于中医学的“关格”、“肾劳”、“溺毒”、“癃闭”、“肾风”等病证的范畴。导师童安荣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肾脏病研究三十年。笔者随师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