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未富先奢”?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商人》 2013年第9期
七八万元的皮包一年拿不到货;春节出境游长线均是万元起步;汽车月度产销纪录第四次被刷新等等,无不折射出“中国这边消费独好”,国人真的是不差钱。虽然,这几年“国人与奢侈品”的新闻屡见媒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说不一,忧大于喜,不过从咱们的国情来看,却有着多重解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奢侈品消费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国民众生活质量和消费理念日渐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增强的一个“晴雨表”。在金融危机使欧美日奢华品牌需求普遍萎缩时,中国人舍得买外国的好东西,从一个侧面可见中国经济保增长的成效显著。但也折射出人们对市场变化的焦虑,觉得投资金银等奢侈品不会贬值。同时也要理性地看到,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中国人腰包渐鼓,不只是一个奢侈品,随便统计全球单项或分类商品的消费总量来,几乎都能在地球村坐上第一把交椅。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之时也成为一个消费大国,更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消费理念得到了全面更新。多元化的价值观促使人们不假思索地对现代生活的大胆追求,中国出现了一批有消费能力的富人阶层,倾向于品位和个性化消费,其引领消费潮流的示范效应不可低估。全球四分之一的奢侈品消费,这在“斗私批修”的计划经济时代再有钱也是不可能的。
富二代、富三代在家庭实力的支撑下,消费观念与出手宽绰令人瞠目结舌,且不论常从媒体中看到令人不安的纨绔子弟飙车,不仅刺激民众神经,而且威胁他人安全,单说一些80后、90后花钱如流水,生活奢华,攀比高档名牌之风日盛;追波逐流,花父母钱一点也不心痛,对此,社会公众感到心存忧虑。
“未富先侈”早已成为国人的一大诟病。不少人为了要面子,图虚荣,打肿了脸充胖子,看到琳琅满目的奢侈品牌,虽囊中羞涩却也动起了心思。虽说奢侈品也好,其他高档商品消费也好,买与不买,买多买少,都是消费者的权利,不是金字塔尖豪富阶层的专利,但任何消费都得量力而行,否则,外面是西装革履,里面却是破汗衫子,岂不死要面子活受罪?等到买房置业办大事时,只好四处举债拿贷款了!
300多万元买“座钟”送人,万元出境游非五星不住等等“太有钱一族”无疑是社会仇富心态的催化剂。当富豪们的财富来源越来越透明;帮助弱势群体和支持公共事业的慈善支出等越来越多之时,财富品质就会大大升值,而用于家庭奢侈品消费的数额越来越多之时,财富品质就会大大贬值。因此,人们对富豪们的奢侈品消费相当的扎眼,愿见他们能在更多的“慈善榜”、“纳税榜”、“功德榜”、“责任榜”上露脸。
最后是一个老话题,奢侈品成为“助腐剂”已是不争的事实。每年国庆中秋节日未到,“黄金螃蟹”、“天价月饼”等披金戴银的“天价礼品”就已招摇过市。仅一只“黄金蟹”相当于一个农民21年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6年的收入,“买的不吃,吃的不买”是其大行其道的明规则。大放异彩的诸多奢侈品、高档消费品还在源源不断成为案中的“美丽陷阱”,落马贪官忏悔中的“礼尚往来”何时能让形形色色的奢侈品远离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