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来源:暴趣科技网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五、设计练习

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第2节 滑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杠杆的基础上,学习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探究这些滑轮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已经知道杠杆的分类及其作用,已基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并且明确了观察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对观察探究的兴趣比较高。本节探究的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研究过。本节的探究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

学生器材:滑轮(单2个双2个),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学生两人一组。

教师器材: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另一套同学生使用的器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课本漫画的全过程。提出问题:这有什么科学道理? 这样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习习相关。 二、进行新课

(1)学生实验探究理解定滑轮、动滑轮。

①教师出示滑轮,介绍:这就是滑轮,你们能否用手边的一个滑轮将桌上的钩码用不同的方法吊起来?

②学生活动。学生探索着完成任务,并且出现两种方案。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出其中不同的两种方案,让该组同学演示。使全体学生明确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将钩码吊起。

③教师提问:这里两种提起钩码的滑轮,一个叫定滑轮,一个叫动滑轮,大家分析一下,哪一个是定滑轮,哪一个是动滑轮?你是怎样分析得出的? ④学生实验、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大家是如何判断定和动的?进一步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

这样由学生自己探索完成教师的要求,并自己确定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成就感。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动手实验能力。

⑤教师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两种滑轮?学生举例、讨论。 让学生联系实际举例,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2)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①教师提出问题:上面的两种方案中,分别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了相同重力的钩码,拉力相同吗?省力吗?省距离吗?使用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好处?

②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有杠杆的基础,能很快地进行猜想。

③教师:我们已经会安装定滑轮、动滑轮,要弄清上面的问题,就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那在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要记录哪些数据?请大家讨论,并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学生完成后,请不同学生叙述所需器材,展示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让全体同学讨论,明确实验的器材,并且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一个简单明了的记录表格,如下。

这样进行降低了难度,逐步引导学生,避免了盲目实验。 定(动)滑轮 实验次数 1 2 3

⑤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⑥学生交流结论,教师引导,得出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好处。 ⑦学生讨论:大家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这样进一步明确生活、生产中为什么要使用定滑轮、动滑轮。 (3)滑轮组:

①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在提升物体的时候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

②学生讨论得出方案:把定滑轮、动滑轮组合起来。

③教师:请同学们按你们的设想,用刚才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看看,看哪一组做的又好又快,并且做实验来验证是不是又省力又改变了力的方向?

④学生组装,完成实验,学生交流实验结论。

物体重力(N) 物体升高的弹簧秤示数高度(cm) (N) 弹簧秤升高的高度(cm) 用力的方向 ⑤教师:象这样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是滑轮组。用几个定滑轮和几个动滑轮也可以组成滑轮组,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拉力与物重之间有何关系?请大家动手实验,找出其关系。

⑥学生实验,交流结论,共同评估。

前面的整个探究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提供足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究性实验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刺激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奥秘,进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归纳总结

(1)大家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感受?有哪些收获? 由几个同学分别回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深化讨论:使用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提起重物,有的省力,有的不省力;使用它们时,有的力可以移动较短的距离,有的力却要移动较长的距离。通过这几种简单机械的学习,你认为省力或费力、省距离或费距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3节 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效率”这个词,例如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等。利用机械帮我们完成任务,也会涉及效率问题。展示人提啥子做功的图片。

图片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铁架台、滑轮、细线、钩码。 注意事项:竖直向上,缓慢拉动测力计。 实验1

保持动滑轮重一定,改变钩码重力。 1 2 3 G/N h/m F/N s/m W有/J W总/J 结论:动滑轮重一定,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实验2

保持钩码重力一定,改变动滑轮重。

结论:物重一定,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低。 四、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 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八、板书: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 ,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器材、注意事项 4.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