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络特定穴

经络特定穴

来源:暴趣科技网
自己归拢: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称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五输穴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古人把十二经脉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并将“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即组成了五输穴。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经气初出。“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阴经五腧穴表 经脉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三阴 阴经 足太阴脾经(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三阴 足厥阴肝经(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足少阴肾经(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阳经五腧穴表 经脉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手阳明大肠经(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三阳 阳经 足阳明胃经(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三阳 足少阳胆经(木)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水)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手厥阴心包经(君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2.原穴

十二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原穴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编辑本段

3.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络穴:经穴分类名。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病及里、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的见证;任脉督脉及脾之大络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4.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个,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郄(音隙)穴: 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

郄穴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5.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名称 脏 腑 气 血 八会穴 章门 中脘 膻中 膈俞 经属 肝经 任脉 任脉 膀胱经 名称 筋 脉 骨 髓 八会穴 阳陵泉 太渊 大杼 绝骨 经属 胆经 肺经 膀胱经 胆经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②经外穴名。《千金要方》:“狂走易骂,灸八会随年壮,穴在阳明下五分。”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本穴定于手背侧,鼻烟窝中点(阳溪)下0.5寸处。治癫狂,白内障,近视,高血压,中风,卵巢疾患等。 ②八脉交会八穴。《标幽赋》:“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见八脉交会穴条。

附八会穴歌诀:血会膈俞气膻中,脉会太渊筋阳陵,骨会大杼髓绝骨,脏会章门中脘腑。

6.背俞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俞穴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经穴分类名。

①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如肺俞、心俞、肾俞、膀胱俞等。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俞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等;而刺灸这些穴位,又能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病变。 ②专指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见《灵枢•背腧》)。

③泛指背、腰、骶部穴位(见《针灸资生经》)。

7.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相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8.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个,即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灵枢●本输》指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说明六腑之气都通向下肢,在足三阳经上各有合穴,而手三阳经上又有上下相合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出了“合治六腑”的理论。说明脏腑之病应取下合穴:“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之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之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胆合入于阳陵泉。”胃、胆、膀胱三脏腑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经的合穴,而大肠、小肠、三焦三脏的下合穴则另有合穴。《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三焦是“太阳之别”,“入络膀胱”。《针灸甲乙经》也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二者关系密切。因此,大肠、小肠下合于胃,三焦下合于膀胱经。

9.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即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

。如针刺列缺穴,运用手法后,患者针感可下窜到脚,再让其指出具体部位,在运用八脉交会穴的实践中,的确发现每对配穴均可发生循经感传现象,产生上下相通的作用,尤其在某些经络敏感患者身上更突出则准确地指在内踝尖下照海的位置上。 基本分类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 : 合于心、胃、胸

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从上面可以看:第一组公孙配内关可以治疗胸腔和腹腔部位的病症,第四组列缺配照海可以治疗腹腔和盆腔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均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阴穴”,主治部位为五脏六腑的病症,为内为阴,所以,可以将第一组穴位和第四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内脏疾患,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疾病,均可同时取此四穴,谓之“四阴同施”,可起到协同和相加的作用。 第三组后溪配申脉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四肢腰背部位的病症,第二组临泣配外关可以治疗头面五官及关节部位的病症。这4个穴位为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正经中阴经上的穴位,算得上是阳穴,主治部位为头面五官及四肢、关节的病症。同样,第三组穴位也可以与第二组穴位联合应用治疗口腔、五官、运动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谓之“四阳同治”。

临床运用时,对于“四阴同施,四阳同治”的原则可灵活选穴。如左上配左下,右上配右下,左上配右下,右上配左下,或左右上下共同施针。

我国古代的医典对八脉交会穴的记录是经验的总结,是一种归纳法。而“四阴同施”、“四阳同治”则是利用演绎法对配穴组合加以扩大。本篇仅就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针刺取穴的探索思路,这种取穴法是否优于传统的配对取穴法,还有待于做大样本临床对照观察才能印证。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通过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的病,又能治冲脉的病。在临床上常采取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下肢公孙配上肢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证。上肢列缺配下肢照海穴治咽喉、胸膈、肺等疾病。另外,上述八穴可结合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等应用,称为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是一种按时取穴治疗疾病的方法。

八脉交会穴的取穴方法,其实也是根结本标的临床应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10.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crossing point)。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名称 分布位置 细分分布位置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 五输穴 肘、膝关节以下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十二原穴 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五络穴 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 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 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郄穴 除胃经的梁丘之外, 十六个 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 八会穴 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 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背俞穴 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 募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相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 下合穴 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 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交会穴 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