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设计
理念理论
法国思想家‘卢梭’(j.rousseau,1712-1778)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
教育戏剧的定义
关于“教育戏剧”的理念,张生泉在《论“教育戏剧”的理念》一文中指出:“在教师或导演(组织者)有计划地指导下,它以人的活动天性为依据,大量采用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法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接触中发挥想象、表达思想,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和心智能力,增进美感。”
此论在我国戏剧和教育两大领域中都颇有新意。书中收录的孙惠柱、范益松、张生泉、李婴宁等教授专家的论文,对教育戏剧的理论研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教育戏剧的内涵、模式、意义、功能,以及戏剧院校可以为此发挥的作用,都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历史起源:
起源:将戏剧融入教学起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J.Rousseau,1712-1778)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后来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ey,1859-1952)实践学习理论的“渐进式教学”和赫兹-麦恩斯(hughes mearns)的创造力(creative power)教学理论等,在欧美国家有了深远影响。
发展:1930年,美国戏剧教育家温尼弗瑞德-瓦尔德(Winifred Ward)根据自己实
践编写出版《创作性戏剧技术》一书提出了“创作性戏剧教学方法”。在英国,教师芬蕾-琼森的戏剧化教学,以及教育家卡德威尔-库克(Cadwell Cook)首先具体的运用戏剧方法于艺术课程教学。 因此戏剧性质的教学方法开始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推动教育发展,由此许多戏剧专长的教育家也开始在校园推广戏剧教学的方法,DIE\\TIE,创作性戏剧教学方法在欧美迅速发展。1950年后,在英国发展了斯累德(Slde)儿童戏剧教育传统。至60、70-90年代,多萝茜-赫斯克特、盖文伯顿、乔纳森-倪兰德斯等已将教育戏剧发展为成熟的DIE/TIE方法。这是一种虚构的角色扮演和即兴创作为中心的戏剧活动,称为“过程戏剧”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教育戏剧概况:1995年,李婴宁和、等少数几个人参加国际教育戏剧联盟会议,之后李婴宁老师出国学习并开始着力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引入和推广,引进国外专家讲学、交流和实践。90年代末期:开始有人将戏剧方法运用到企业培训中;学校开始使用戏剧方法用于心理辅导等活动。21世纪初:开始在社区活动和幼儿园师资培训中运用戏剧方法。各地出现非组织、环保组织志愿者活动中的教育戏剧活动。2005年-2007年在上海、和连续三年两岸三地教育戏剧互动活动宣传推广,并在此期间在上海戏剧学院开设教育戏剧课程。2007年7月,数十名教育戏剧、民众戏剧活动参与者和研究者出席《国际教育戏剧联盟第六次会议》开始在教育戏剧领域发出中国的声音。
教育戏剧团体:北京:抓马宝贝;上海:静安教育戏剧工作坊、陶冶教育剧场等;广州:木棉剧团。
特点:
形式新颖、有身体活动、有心理反思;戏剧有学生设计,调动积极性,自主性,集体
交流讨论、氛围良好、在做中学,具身投入。全员参与、自由表达,不评论!
要求:
1、明确课程的意图,设计围绕意图;
2、鼓励全员参与,自由表达;
3、没有既定剧本,剧情由学生构建;
基本框架:
➢ 热身活动——强调肢体运用,具身投入
功能:
1、陌生群体—> 破冰;
2、熟悉群体—> 调动投入状态、直接分组;
3、作为建立情境的铺垫;
常见的热身活动有:Say hello 、抢板凳、大风吹、照镜子、方阵动作、松鼠与大树、老狼老狼几点钟、默剧销售等。其特点是活动简单、参与性高!
➢ 建立情境——创设戏剧的起点,激发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
设计的戏剧情境应当既不高度抽象,也不完全逼真,既接近生活本身又充满想象。
能够戏剧化展开的情境一般都包含着冲突和捉摸不定,营造出思考和探讨的空间。即其特点是探讨性强,启发性强!
情境建立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1、直接有游戏引入情境:注意游戏与情境的衔接。如老狼老狼几点钟(也称国王与钥匙)。
2、通过设定时间、地点、人物来建立情境:注意空间、光线、声音来制造气氛。如难民巴士、集体绘画等。
3、为作品寻找和创造象征、主题:展示一幅画作、意象、信件、物品等,小组讨论、仪式。如医生就职。
其形式常以静像雕塑、静像涟漪出现。即情境以一静止的画面出现,并由此进行下一步的叙事活动。
➢ 叙事活动
特点:贴近主题,针对问题;学生集体创作、发展情节;结尾开放、引发反思。
常见的有论坛剧场、专家的外衣、教师入戏、焦点人物(坐针毡)、时间线等,以下为具体实例。
1、论坛剧场:Forum Theatre
根据一个议题拟就一个处境,由一组人(可以是专业演员,也可以是参与者)演绎出来,一旦有观众感觉有异议,可踏进演区取代表演者或加入新角色演绎自己的见解。如“针对暴力男青年的工作坊”、“The Stolen Exam”
2、专家的外衣:Mantle of the Expert
参与者扮演为戏剧情境所设的、拥有某专业知识的专家,专家角色在戏剧情境中运用其专业技能,尝试完成戏剧任务。如“无聊的John”—— 儿童扮演父母、“自然课:动物专家”
3、教师入戏:Teacher-in-Role
导师扮演一个戏剧情境提供的适当角色,以控制戏剧动作的方向发展故事、为参与者制造入戏机会,达到教学目的。
4、焦点人物(坐针毡):Hot-Seating
将剧中人物安排到“热椅”上成焦点访谈人物;参与者以自己或角色身份质询或访问这个焦点人物;焦点人物以角色身份回答提问。
5、时间线:Time Line
为一个主要场面之前、后发生的事件,创作小组片断;参与者站在时间线上,分别表现出不同时间点上主角的状态,或是主要事件的前因和后果。
➢ 诗化活动——心声协奏曲
要点:吐露内心感受、增加情感上的投入;潮语故事情节、跨越现实主义;开放另类沟通渠道、在象征层面演绎意义。其特点是侧重情绪表达!
常见的有外来角色、心底话、内心斗争、默剧、声音(舞蹈)合奏等。以下为具体实例。
1、外来角色:Prepared Roles
请一位陌生人扮演预定的角色进入戏剧情境,促进参与者与陌生人扮演的角色交流。
2、心底话:Alter-Ego
两人一组,一人表现外在行为和说话,另一人针对这些思想感情说出角色的心底话,两者貌合神离。
3、内心斗争:Voices in the Head
演绎角色面对抉择时的内心斗争,混乱思绪;参与者在参与过程中表达、交流、反思、釐清人物思想。
4、默剧:Mimed Activity
运用动作、位置和身体反应,而不用发展对话或表达心底话演绎。用行为表达意思,少用语言描述行为。
5、声音(舞蹈)合奏:Soundscape
用预先录好的音乐、歌曲制造气氛,配合戏剧人物在某时刻的生活体验,用歌声或舞蹈准确表现人物心情、感觉。
➢ 反思活动
要点;从戏剧中抽身而出,对故事所呈现的话题进行评论、反思。其特点是集体交流,形成共识,成果展现!
1、集体朗诵:Choral Speak
将一篇有启发性的文字演绎成一段集体朗诵。利用各种合适的声音,如歌声、重复的音、重音等,来突显文字中的精华意义。
2、集体雕塑:Group Sculpture
参与者摆放成反应主体的塑像,加上自发参与者及加添道具“雕塑”成画面;如战争纪念碑、美术馆展品等形式,把意思具象化。
3、观点与角度:Spectrum of Difference
在事物两极之间选择立场,显示群体中观点、角度、立场的不同在对立观点人物连线上选择自己站立的位置,以表达自己的倾向。如目击证人。
结语
进行教育戏剧的实践,培养教育戏剧的人才,倡导教育戏剧的普及,在我国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张生泉教授主编的《教育戏剧探索与实践》一书(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将有关教育戏剧的论文、专家评述、实践报告、经验总结,分门别类收集起来,为我们探索、研究这个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佐证和材料,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工作。2011年11月18日,文汇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赶快把“教育戏剧”引进课堂》的文章,呼吁大学课设教育戏剧系,师范类院校生尤其要接受教育戏剧训练。我们相信教育戏剧将成为一项有效的、有趣味的教育手段,很快将在各所中小学得到实践!
张蕊 10090330213
于 2011、11、21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