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与“有教无类”的实现
西雅图太平洋大学围绕教育创新这个主题组织了两次论坛,第一次的春季论坛主要讨论“教师素质”,第二次的秋季论坛探讨了“‘有教无类’原则”。通过对这两次论坛的学习,我认为教师素质和“有教无类”原则互相影响,密不可分;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有教无类”能否实现,而“有教无类”的实现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教师。
我们不妨把两次论坛的顺序换过来,先从第二次论坛的“有教无类”出发分析问题。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是指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而如何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在第一次的春季论坛上,有一位专家的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师就像制陶工,学生就像粘土;好的制陶工可以用自己的双手通过精湛的技术将粘土制作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不同于教材和论文中对教师职业素养这一概念的晦涩难懂的术语解释,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通俗易懂地、精辟而形象地告诉了我们教师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制陶工在制作过程中要根据粘土的不同粘性,采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焙烧温度、不同的形状和艺术设计等,才能制作出上等的陶品。在“有教无类”的前提下,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从而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特点等,教师首先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差异,而且不能无视这些差异的存在,然后应该像制陶工一样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灵活的方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是“有教无类”思想对教师素质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性的要求。
1
教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对学生的关心,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真实情况讨论“我需要……”这个话题,老师在旁边进行简要的记录,并在实践中结合所了解到的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好的教学工作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在教学实施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的。
其次,教师应该敢于尝试新的东西,而不是拘泥于相同的内容和形式。这个要求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从微观来看,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练习题总是以相对固定和单一的形式出现,为了符合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的需要和避免课堂的枯燥气氛,教师可以灵活地设计一些轻松的方式,没有必要死板地照本宣科。第二,从宏观来看,社会在快速地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社会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也时刻发生变化,要培养出适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教师自己的综合知识首先应该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教师应该有进取心,教育的所有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最后,教师和学校应该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学校要想办法让所有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受欢迎的,也要让学生的家人们知道他们的参与是教育活动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第二次论坛上,一位专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一个学校里有很多拉丁裔的学生,因此该学校在教学楼里都设有写着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双语指示牌,还专门开办一些西班牙语的晚会等,让不同语言和背景的学生也感受到了教育的平等和快乐;学校还开办了一个社区咖啡馆,将学校的相关新和新信息及时向家长和社区公开,并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互相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教育改革的畅通。这所学校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上是我通过网络对该课程的学习所得,期待和各位老师共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