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new)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new)

来源:暴趣科技网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因为史官要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这些东西不靠学校讲,靠父子相传。所以,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就是由父子两代人完成的,这就是家学的影响。二十四史的第二部是《汉书》,主要作者是班固,但是班固的父亲班彪首先写了几十篇,然后班固接着写,班固没有写完,坐牢死了,他的妹妹班昭接着写。所以,《汉书》实际上经过了班彪、班固、班昭之手才最后完成。

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例子太多了。“唐宋家”里有父子三人的“三苏\",苏辙、苏轼、苏洵,诗书相传,一家三口都是大文豪;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三曹”同时代的著名女作家蔡文姬,其父蔡邕,也是大学者大作家。

很多家族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而且有教育子女的格言,叫家训。所以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一直到今天,《颜氏家训》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

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祖父和父亲是史官,儿孙就继续做史官;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祖父和父亲是中医,儿孙往往也继承医学传统.

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但是,唯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农经济形成极其浓厚的家庭观念;第二,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每一个家庭;第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读书的重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所不及的。

中国古代的家学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钱学森在回想他的童年的时候说过,他四岁开始,每天都要站在家长面前背书。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好得很,就是从小背出来的。古代孩子从小背什么书?《论语》、《诗经》、《尚书》、《易经》、《左传》、《国语》、《周礼》、《礼记》等。

第二种家学是请个老师上门来教自己的孩子.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老爷请了一个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他唯一的女儿杜丽娘.但这种家学往往为官宦人家、富商所用,他们有钱请得起老师。

当然,在中国古代,最能请得起家教的人是皇帝。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大多数王朝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比如刘邦,他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只有《大风歌》和《鸿鹄歌》。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刘邦对儿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他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先生,叫叔孙通,做太子太傅来教他的儿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开始办学。刘禹锡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王导;谢,谢安.他们的家族是两个最有实力的北方大家族,东晋时期,这两大家族扶持了一代王朝。这些大家族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办学的职能,不仅收本姓人,外姓人也可以来上学,这些家学在中国古代非常兴盛。

王立群《中国古代的家学传统》

1.下列对于家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的史官要靠父子相传才能懂得数学、天文、历法,而这些是史官必须具有的知识,所以在中国古代,家学传统最早出现在史官家庭。

B。《史记》和《汉书》的编写,都是家学传统的具体体现,《史记》是司马迁父子两代人完成的,《汉书》是班固及其父亲、妹妹共同完成的。

C。中国古代的家学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表现为一家都是大作家的很多,如“三苏”“三曹”、蔡邕父女等。

D.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如祖父和父亲是搞天文历法的,儿孙就继续钻研天文历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家训是教育子女的格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很多家训的书,最有名的是一直到今天,仍然被誉为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

B.家庭观念、儒家思想、对读书的重视等原因,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在世界上独有的具有悠久的家学传统的民族。

C。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的家学内容之一,像钱学森他们这些大科学家的古文功底很好,就是从小背出来的。

D.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能请得起家教的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每一个王朝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他们很重视子孙的文化教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家族的家风是代代相传的,表现最明显的是家学传统中的父子,甚至是祖孙几代都会从事一种职业或研究。

B.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才出现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也才开始办学;此前,家族观念并不很强,也无家族办学的先例.

C.根据中国古代家学的内容,中国古代孩子的教育最先是家长的启蒙教育,然后是家长请个老师上门来教自己的孩子的私塾教育。

D。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些有实力的大家族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办学的职能,使得家学在中国古代更加兴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故乡的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

,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A. 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B。 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背\",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的无可替代。 C。 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D。 中国的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破坏了原有的田园风光,作者对此深感忧虑。 5.标题叫做“故乡的沉沦\",联系全文来看,“沉沦”有着怎样的含义?(5分) 答:

6.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

7—9

题 分)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

岁,

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也出现了反弹,如“

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

.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B。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 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收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遂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又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

建炎丁未,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

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于郡。

始,张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明年,得旨归葬。 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节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减) 【注】①宣仁保佑之功:北宋宣仁高太后辅佐幼主的功劳。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B. 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C。 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D. 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

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古代对人的称谓,有称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官名和爵名等.晚辈可尊称赵鼎“元镇\"。

B。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高的从高到低,形成一个五声音阶。

C. 根据史书体例划分,《宋史·赵鼎传》属于纪传体。

D。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赵鼎执法严明。刘韩二将起冲突,赵鼎拘捕审讯杀人者王德,并请求下诏痛责韩世忠,逮捕他的违纪将吏,并将其将吏交官府治罪。

B. 赵鼎知人善任。赵鼎按政事先后及应当召用的人才,分条列出并依次上奏,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

C。 赵鼎正直敢言。赵鼎以宰相的身份监修神宗哲宗二朝历史,修正历史的错误;斥责移竹栽入内宫的内侍,并直言劝阻高宗不要奢侈贪财.

D. 赵鼎坚定不屈。遭人诬陷时,赵鼎上书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时,为保全家人绝食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 (6分) 译: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山 居 徐玑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描绘了山居的环境:垂柳依依,劲竹青翠,繁花掩映,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

B. 颔联写出山居生活的意外之乐:开门时可能会惊起檐下的燕子,取水时或许会捞起池塘中的鱼儿。

C. 颈联写因为地处偏僻,春天来时依旧静寂,居住在山中的人无所事事,感觉季节的更替尤为迟缓。

D。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山居图\",全诗疏淡有致,诗句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

15。这首诗的尾联写“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这与上一联中的“静\"字是否矛盾?为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书写曾和同学同游橘子洲并回忆以前不平凡的岁月的诗句是: , 。

(2)《荆轲刺秦王》写易水送别时,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②库姆塔格沙漠在以每年以1到4米的速度整体向东扩展,古城敦煌首当其冲,正面临被库姆塔格沙漠吹来的沙尘吞没的危险。

③经挑选,50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踏进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大门,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

④早年,吴氏兄弟以敏学多思、博闻强记而闻名京师,被选入宫中任教。

⑤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应该反复诵读揣摩,并且还要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这样对诗歌内容才能做到知情达理,了然于胸。

⑥图穷匕见,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纱,赤裸裸地进行军事交涉了。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人,他的文章对于青少年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前来听他演讲的人超过3000人以上.

B。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C。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D。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松针、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19。若要在老师80岁寿辰宴上题联表示祝贺,以下哪则对联最合适 ( )(3分) A。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古稀逢春获寿延年 B。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C。 为学有宗耄耋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D. 执掌教坛垂八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20.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答:

21.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5分)

今年8月1日,广西桂林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不慎走失,她的四个儿子放下手头工作四处寻觅已达两月有余。自9月17起,电视台向全社会征集“桂林失踪母亲”的有关线索。10月19日晚,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中破天荒地播发了一条“寻人启事”。在重阳前夕,这一非常举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有关事迹的层层披露,在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及微博意见领袖们的努力下,电视台和治安管理局等携手5400万微博网友,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帮助孝子寻找走失母亲的爱心接力。 答:

四、写作(60分) 22.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要求:记叙描写生动、抒情动人、议论深刻。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上期12月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D 颠倒因果。原文说的是“中国古代家学、家风的兴盛,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家业的代代相传”,“家业的代代相传”是结果。

2.【答案】D“每一个王朝”太绝对,原文是“大多数王朝\"。

3.【答案】C 曲解文意,把中国古代家学两方面的内容表述为教育的两个步骤。 4。【答案】C

5.【答案】①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田园风光在消逝。②背井离乡,远离了童年的记忆和时光.③毁容整容后的故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任答到其中两点点4分,若答得相对完整5分。

6。【答案】内涵解释2分,结合文本阐述2分,联系实际2分.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或“心灵的归宿”(2分) 老兵把故乡的泥土放在玻璃瓶子里,带着它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了海峡,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泥土就是老兵和故乡维系的血脉,就是他漂泊在外的灵魂的故乡。(2分) 生活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心中有血地,都要念着自己的故乡,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赖以寄托的故乡,故乡的沉沦让人心痛,“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而故乡的沉沦让灵魂无处安身.(2分)

7. 【答案】C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

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A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B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D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8。

【答案】AE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考生应到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B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A项3分,E项2分,D项1分(第一则材料代表了观众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看法).

9。【答案】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 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

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任答其中三点即得6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题干要求学生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的影响进行分层概括。从“中国诗词大会”特点概括。材料一中说“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材料二中说“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材料三中说“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10。【答案】C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外”“鼎”“乃”“桧”“徙\"。 11.【答案】B从宫到羽,是按照音高从低到高,形成一个五声音阶。 12.【答案】D赵鼎想秦桧,但还未及揭发,此选项与原文不符。

13。【答案】(1)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有个靠送钱入宫的户部官,赵鼎把他召到相府,并严厉指责了他.

(2)(那)晋国,哪有什么满足的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

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解析】评分时注意学生赋分点是否落实,如此题中的(1)“因”“谢\"“进钱”“切责”,“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定语后置句。(2)“厌”“封\"“肆”“阙”“焉”。 14。【答案】C “无所事事\"不够恰当,“感觉季节的更替尤为迟缓”有误,“日更迟”是指“感觉日子更加漫长”。

15.【答案】不矛盾(1分),尾联描写了小鸟在山中自在地啼叫,偶尔也会忽然停住;它们有时又会突然飞起,相互追逐嬉戏。诗人以鸟儿的自由自在,衬托出山中少有人迹,环境幽静,以动衬静(2分),表达了诗人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尾联描写了小鸟在山中自在地提交,偶尔也会忽然停住;它们有时又会突然飞起,相互追逐嬉戏。作者以鸟儿的自由自在,衬托出山中少有人迹,环境幽静,表达了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意思对即可。 16。【答案】(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B【解析】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不合第一句的句意演唱内容。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豆蔻年华:少女十三四岁。博闻强记: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知情达理:指通人情,懂事理。

18.【答案】C A成分赘余,“超过”与“以上\"重复;B主宾搭配不当;D句式杂糅,“五松针、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把“比较合适”去掉。

19.【答案】C明确祝贺对象是老师80寿辰,分析各选项内容.A项是祝贺寿辰对联,但是一不能突出教师职业特点,二古稀是指70岁,这里是老师80岁寿辰,不合适。B项是挽联,用于死去的人,不合适。D项不能体现寿辰之意,也不合适。答案为C 项。

20.【答案】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先分小组进行(1分),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相应作业(2分);然后在班内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2分),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1分)。(超出字数扣1分。共6分。)

【解析】本题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根据框架图可以看出,本次“分享阅读”活动采用分组进行,小组确定读书的主题、书目和阅读作业;然后在班内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最后通过投票对各组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根据对框架图的观察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

21。【答案】央视(或“《新闻联播》”)【1分】首播寻母启事【2分】,网友微博爱心接力【2分】(超出字数扣1分。共5分.)

【附参考译文】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四岁就成为孤儿,他的母亲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

高宗即帝位后,任命他为户部员外郎.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的部将,而韩世忠也率领夺取建康府官邸。赵鼎上书说:“王德率兵在外,擅杀没有顾忌,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皇帝令赵鼎拘捕审讯王德,赵鼎又请求下诏痛责韩世忠,逮捕他的违纪的将吏,并将其交官府治罪,诸将肃然。

五年,皇上回到临安,下诏任命赵鼎为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为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赵鼎把政事先后及应当召用的人才,分条列出放在座位边,依次上奏实行,于是,皇帝下令任命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为建国公,在行宫门外建立资善堂。赵鼎又推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廷认为二人是天下最佳的人选。

建炎丁未年,皇帝曾因有奸臣诬蔑宣仁太后临朝辅佐幼主的功劳而下诏,命史院刊修历史,还未实行,当时朱胜非任宰相,皇上告诉他说:“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不能传信于后世,应当让范冲刊定。”正好胜非去职,赵鼎以宰相的身份监修二史,错误都得到了修正。皇上亲自书写“忠正德文\"四字赐给赵鼎。

当初,皇上回到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宫,赵鼎看到了,责怪他们说:“艮岳花石之扰,都出自你们,现在想重 蹈前辙吗?”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有个靠送钱入宫的户部官,赵鼎把他召到相府,并严厉指责了他.第二天,问皇上:“某人献钱了?\"皇上说“我要求的。”赵鼎说:“某人不应献钱,陛下不应求钱。”于是调此人到地方去了。

当初,张浚推荐秦桧认为他可共兴大事,赵鼎第二次任相时也以为是这样,秦桧于是逐渐掌握了权利.但是秦桧心机深险,外表随和而心中却不同.赵鼎与张浚逐渐发现了他的这个特点,于是一起商量着要秦桧。秦桧暗中得知了这个消息,于是先他们.张浚当初请求辞职,有圣旨召赵鼎,秦桧讨厌他逼迫自己,贬他为泉州知州。

中丞詹大方诬蔑他受贿,赵鼎上谢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往那样倔强。”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掉我。我死了,你们没有忧患;不然,祸及一家。”遗言嘱咐他的儿子请求归葬,于是绝食而死,天下人听说后十分悲痛.第二年,得旨归葬。

孝宗即位,追赐谥号为忠简,封为太傅,追封为丰国公.论者认为中兴贤明宰相,以赵鼎为首。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