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对策
DOI:10.16659/j.cnki.1672-5654.2016.10.190
目的 了解血透室常见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针对其给予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从而降低护理风险。方法 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选取该院的血透室作为研究基地,30名护理人员和90例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护理风险管理未干预前的统计结果作为对照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的临床统计结果作为观察组。每3个月对护理质量和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分析血透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结果 接受调查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97.31%)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66.52%);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力度后,观察组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透析患者;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大护理风险管理力度显著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护理风险管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 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血液透析是临床上肾脏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前提下采用的。血液透析后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恢复差、免疫力低,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预防护理风险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是很关键的,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1]。因此,选取该院的血透室作为研究基地,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选取该院的血透室作为研究基地,30名护理人员和90例透析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30名护理人员的年龄范围在21~47岁,平均年龄为(34±4.5)岁。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范围在52~76岁,平均年龄为(±5.9)岁,平均病程为(10.7±1.5)年。
1.2 方法
护理风险管理未干预前的统计结果作为对照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的临床统计结果作为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①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本着为患者服务、为患者着想的理念,护士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透析的相关知识,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②提高和培养护士的专业水平:每3个月开展一次有关血液透析知识及操作方面的培训,设置一年一考的透析知识和技术操作的考试,要求护士精通技能和专业知识。③营造舒适的血透室环境: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情况给予处理,并且向患者宣传透析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透析的必要性[2]。④设置护理风险小组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讨论对于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措施的建议。⑤制定机器操作制度,尽可能使护士的操作技术规范化,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和养护,测试机器的灵敏度,提高患者的透析效果[3]。
1.3 观察指标
血液透析患者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统计结果
表1结果显示了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的统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90例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表2结果可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力度后,观察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液透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90例血液透析患者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
接受调查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97.31%)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66.52%),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风险因素统计结果比较
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3.1 护士和患者缺乏交流
护士患者之间缺乏沟通是护患关系紧张的主要问题所在。护士态度冷漠,不
热情,不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是一味地机械化操作,很容易引起患者和家属的不满,使护士和患者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提高护理风险的发生率[5]。
3.2 护士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护士的年龄比较小,多是被动工作,责任意识差,不能认清血透室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工作出现错误影响患者透析的效果和质量。这就需要护士以更加谨慎的作风和更强的责任意识,减少系统内部人为因素导致的护理风险的发生。
3.3 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低
透析患者病情危急,需要护士经验丰富,能够面对各种紧急状况,也要求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护士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血液透析机的参数和操作要求,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6]。
3.4 患者医学知识匮乏
由于患者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社会经历、个人修养及家庭环境不同,对透析知识的理解不同,导致患者在护士操作过程中不配合,依从性差,影响透析的效果[7]。
3.5 透析设备落后
透析机设备的各种参数灵敏度低,缺乏规范化管理,将给患者的透析效果带来极大影响,容易引起患者对医疗效果的不满意,导致医患纠纷,增加护理风险。4 讨论
临床上肾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很不理想,需要透析的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血透室与患者的透析效果密切相关的。血液透析的各项工作都是由护士操作完成的,操作技术的更新、患病人数增多、护理工作强度都增加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这些风险都贯穿透析的每一个环节。所以,选取该院的血透室作为研究基地,选取30名护理人员和90例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97.31%)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66.52%);观察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透析患者;观察组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加大护理风险管理力度显著提高了透析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明显减少[8]。血透室是患者密集的场所,传统的管理方法患者发生感染的机会大,由于护士缺乏经验和交流能力、风险和责任意识薄弱,患者对透析效果和医院医疗环境不满意程度高,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9]。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后,可以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护士对各项操作流程熟练掌握,提高了护士和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利于使患者透析效果和质量,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护理技术和护理水平[10]。
综上所述,加大护理风险管理力度显著提高了透析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唐春苑,冯婉娜,钟宇芳,等. 血透室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69-70.
[2] 李鸿燕. 血透室护理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86-88.
[3] 邓凤英,杨雪艳. 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对策[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6(4):172-174.
[4] 李慧芳. 基层医院血透室护理风险因素与防范[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7(3):385.
[5] 杨占敏. 血液净化血透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及干预对策[J]. 大家健康,2014,2(4):5.
[6] 李永荣. 分析血透室常见护理风险因素以及风险管理对策[J]. 医药前沿,2016,6(1):223-224.
[7] 宋晓镭,李莉莉. 浅谈血透室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2013,9(1):391-392.
[8] 张霞,徐燕飞,张晓丽,等.县级医院血透室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0(13):167-169.
[9] 谢琼,潘红,刘峥,等. 护理风险管理在血透室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9):5112-5113.
[10] 薛莲.简论血透室护理风险及有效护理措施[J].大家健康,2014,3(10):110.
(收稿日期: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