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托物言志类阅读导学案
●《爱莲说》古文巩固 ● 托物言志手法
●“之”常见的五种用法。 ●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主题把握
●识记巩固《爱莲说》内容,把握字词含义和文章主旨、手法。
●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特点,准确把握写作对象的特点,进而把握中心。
精讲精练
【知识点】《爱莲说》 ( 北宋 周敦颐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重点句子:
(1)《爱莲说》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形象,赞美莲花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突出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难点】解释“之”字。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花之隐逸者也之:的
③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性,不用翻译。 ④无丝竹之乱耳 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性。 ⑤何陋之有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⑥睨之,久而不去。之:代词,代陈尧咨射箭这件事。
【例题与练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2.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花之君子者也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忘路之远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菊之爱”做衬托 , 对消极避世持以否定; 以“牡丹 之爱 ”做衬托 , 对追名逐利加以讥讽 , 从而突出了爱莲者的君子气节 , 高尚情操。 B.文中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为写人。 C.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借花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D.文章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是为了突显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等。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B.“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题目“爱莲说”的意思可理解为: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C. 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D. 作者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
【知识点】
1.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很多时候都是作者或诗人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如《墨梅》、《竹石》、《白杨礼赞》等。
2. 阅读时候要注意: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准所托之物。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会提示象征物。 (2)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3)品读课文,提示所言之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如《白杨礼赞》
(4)抓住线索,把握思路。----抓住各段的内容。
(5)阅读此类文章,记得做好标记,有助于更快找到答案。
【例题2】(一)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
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专题】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这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3.文中引用了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3分)
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知识点】1.赏析句子:手法+具体分析+作用+中心(情感、品质) (1)要看清楚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2)有手法先答手法,没有手法,可以从含义入手
(3)个别句子会有多种修辞手法,要结合一起分析。如,比喻、拟人、排比,很多时候会融合到一起使用。 修辞 比喻 分析 把xx比作xx 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样子...) 拟人 对比 把xx人格化, 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 夸张 排比 反问 设问 2.引用诗句的好处: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更有说服力,也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分析作用时,也常常从这三个角度入手: (1)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突出了…(物)…的特点 增强气势,强化效果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 自问自答,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 突出了…(物)…的特点 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xx的……的感情。(如:喜爱、赞美、敬佩之情等。) (2)使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作者的情感】
(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
【例题3】江南陶公柳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秀美;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却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植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是坚韧的树木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牙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
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
有很好的环保价值。
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
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 1. 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3分)
2. “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3分)
3. 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3分)
4. 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3分)
5.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举一反三】墓柳(王宗仁)
那一年,“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从日月山下湟源县买了100棵杨柳树,栽在了当时还没有一棵树的格尔木。两大片,杨柳分栽。
第二年,这些小苗大都落地生根,一场春风吹过,枝头的嫩芽就探头探脑地拱了出来。戈壁滩变得翠翠地绿,好像画家涂抹出的一幅生动的水彩画。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生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添一片新叶。荒芜了千百年的土地一旦逮住苗儿就巴不得让它一夜长成材!
望着这些可心的树苗,将军乐得咧着嘴爽笑,他当下就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有人问:“首长,这名字有啥讲究?”他开怀一笑:“望柳成荫嘛!”
好有雄心壮志,他要把整个戈壁滩都染绿!将军的笑声揉进了杨柳的躯体里,树又蹿高了一节。
毕竟它们是成长中的弱苗,很难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峙。有时残雪压在它们的枝上,有时暴风粗鲁地撕扯它们的枝叶,常年不息的飞沙把它们浸染得与沙地成为一色。有时,它们索性就被那气势汹汹的飞沙盖住,淹没了。好在,它们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顶破沙土,又伸起了腰杆。
就在那年冬天,有几棵柳树只绿了短暂的生命,就像走累了的人,卧在了戈壁滩——它们死了。
有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从死去的柳枝上拧下柳叶作笛,吹出了流行在军营里那首歌《真是乐死人》。慕生忠发现了,狠批那小子一顿:不管你怎么乐,老子我是要哭的。
在戈壁滩,树和人的生命同样宝贵。将军对着三棵死去的柳树,看了好久,说:“它总是为咱们格尔木人绿了一回,让我们这些饥渴的眼睛和心得到了安慰。它是有功之臣,现在它死了,我们怎能不难受?不要把它随便扔在什么地方,应该埋在戈壁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
于是,戈壁滩上就多了一个土丘,埋葬着三棵柳树。人们称之为柳墓。
给柳树举行葬礼那天,十多个人围着土丘默默站立,一个个低着脑袋,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严肃。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默默凝望着土丘的方向……
戈壁滩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是执着的人;第一棵死去的树呢,有心人没有遗忘它。 有人不断地往那土丘上浇水,仿佛这些树也像人一样,躺在戈壁滩上会口干舌燥。浇点水,让它们滋润滋润。也有人把上好的肥料递给它们。水,润泽它受伤的心;肥,烤热它冻僵的脉搏。
谁是浇水施肥人?慕生忠。
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这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低变高。
啊,柳树!这是从埋葬着三棵柳树的坟墓上长出的柳,是一棵死而复生的柳,是将军用爱心换来的柳!大家就把这棵柳树称为墓柳。
⑯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坚强也更潇洒了。铁青的叶子泛着刚气,粗糙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折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风猎猎它依然站立。死里逃生的战士最珍惜生命,也最显本色。它在用双倍的翠绿,减去荒原的痛苦。它继续着它的生命轨迹活着,藐视一切懦弱者地活着。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格尔木的树种得越来越多,成行,成片,成林。它们和墓柳连在了一起,浑然一体。
现在人们早已经分不清哪棵是墓柳了。但是,许多人都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坟丘,坟丘上长着一棵柳树,是一位将军用坚忍的爱心换来的……
1.梳理文中柳树的命运及其与将军的关联,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填空。(2分) (1)那年,将军买了100棵杨柳,栽在无树的格尔木。 (2)第二年春天,
(3)冬天,三棵柳树死了,在将军的提议下被安葬。后来将军坚持给柳墓浇水施肥。 (4)夏天,
(5)多年以后,墓柳已与其它树木连成一片难以辨认,但人们仍记得墓柳和将军。 2.语言品味:赏析下面句子
(1)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生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添一片新叶。
(2)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默默凝望着土丘的方向……
3. 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4.阅读第16段,概括一下:该段是从哪些方面写“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坚强也更潇洒了”的?(3分)
5.读完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4分)
1. 2. 3.
极限突破 一、古文比较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君(周敦頤)奉养至廉,所得俸禄,分给宗族,其余以待宾客。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形容从容自如)也。在南昌时,得疾暴卒,更一日一夜始苏。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 (《濂溪先生墓志铭》)
1.甲文中,周敦颐以莲自况,表达了 的生活态度; 乙文中写人们佩服周敦颐的句子是“ 。”(2 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亭亭净植 植: ..(3)止一敝箧 箧: (4)此予之亲见也 予: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 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不知者以为好名,君处之裕如也。
4.请从乙文中找出两处能体现周敦颐具有君子高尚品德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综合训练:
枯萎的蒲公英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
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 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 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的特点。(2分)
2. 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2分)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 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一、根据拼音,写生字词:《紫藤萝瀑布》《小桃树》 bènɡ jiàn lǒnɡ zhào yíhànkū huáixiān lù qiónɡ jiānɡ
( )( )( )( ) ( )
jīn chíwěi suǒchàn huǐ chìluǒtuìsè hún pò
( ) ( )( ) ( ) ( )( )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C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熟能生巧.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合上语文书,同学们的眼前浮现起花树俯仰生姿,蜂蝶轻飞曼舞的画卷。 ....B.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良的成绩。 ....
C.运动会上夺标热门同学居然在终点线前摔倒了,真是骇人听闻。 ....D.英语老师非常幽默,每次说一个笑话,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 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 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目前扬州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B.谁也不能否认瘦西湖隧道的通车不能给扬州市民出行带来便利。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D.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三、古文比较阅读: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形,而不及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爱者盛蕃( ) 陶后鲜有闻(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令人览之有馀( )而名之不可( ) 莫能肖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而名之不可 莫名其妙 ....
C.濯清涟而不妖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4. 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明自己的节操和情趣,两文都写得较含蓄。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2分)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爱莲说》是南宋周敦颐的托物言志的名文,形象地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 B.《爱莲说》的“说”与《陋室铭》的“铭”其实可以算作近似的一种文体。 C.文章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D.甲文第一段中的两个“独”字既表现出作者倚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又表明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