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音韵学的对象
定义: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学科和科学。 音韵学和语音学都是研究语音的,但是不同的学科,它们研究的对象不一样。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详细一点说,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它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又叫普通语音学。
具体到各个语言,有汉语语音学、英语语音学、法语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的作用在于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辨音和记音的基本技能。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语音的分析研究的学科叫实验语音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而且主要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及其发展变化。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门学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根据《大戴礼记》记载,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教之以六艺。早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来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代,小学指研究文字的学问,有三个方面:字形、字义和字音的研究。有西汉扬雄的《方言》、《尔雅》,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人们试图分析字音,汉代的典籍提到的名词术语如“急言、缓言、急气、缓气、长言、短言,闭口、横口,舌头、舌腹”之类。
唐代,研究字形的字书、研究字义的训诂书和研究字音的音书(“韵书”),就更多了,“小学”的范围更加广泛。汉代,“小学”只限于文字学;到了唐宋时代,“小学”就分为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近人章太炎提出语言文字之学的说法.
中国传统音韵学习惯上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以《切韵》(601年)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今音学可称为“广韵学”(或“切韵学”)。
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的根据(顾炎武),并且结合形声字的谐声系统(段玉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的反切。现存最早的韵图《韵镜》、《七音略》,基本上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汉语古代的普通语音学,或者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另外以元代1324年《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的叫“近代北音学”。 我们学习音韵学应以今音学做基础。这是因为,正是在韵书产生以后,音韵学成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部门,而古音学又是在今音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期的等韵学也是以《切韵》系韵书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学习重点应该放在“今音学”上。桥梁沟通作用。
第二节音韵学的功用
总目的是古为今用
具体有:1深入了解现代汉语和方言的语音系统。
1
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的语音由古代汉语语音发展而来,音韵学就是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怎样发展变化到现代汉语的。
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结构系统,就要联系汉语历史音韵学。讲声母、韵母、声调这些名称,就是用的传统音韵学知识。
要进一步考察现代汉语语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没有历史音韵学的知识更是讲不清楚的。比如现代普通话的g、k、h和z、c、s六个声母,只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而不能跟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相拼。而j、q,x三个声母的拼音规则相反。这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结构特点。这个特点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它们的来源一样,演变的规律不同。另外,讲四声,讲阴、阳、上、去,也是传统的。为什么平声分阴阳,为什么叫上声、去声,而不叫别名称?
现代汉语的语音结构规律,跟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是有密切关系的。 只有懂得了古今语音规律,才能进一步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规律。
只有掌握了语音演变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规律,才能有利于做好现代语规范化工作. 例子:缔;械;等,读法历来有分歧,要确定哪种读法合乎规范,找历史根据是很重要的一条。而要找历史根据,就必须懂得音韵学。破读的字,哪些该破读,哪些不该破读,这也需要音韵学知识。如: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调查方言、推广普通话也需要学习音韵学。方言是历史形成的,普通话和方言之间都有对应的关系。 如:轻唇音的产生, j,q,X的出现,分尖团,平分阴阳,入派三声,韵尾的变化.
学了音韵学,我们可以更自觉地去掌握它。普通话的j,q,X,并不完全跟方言的g,k,h相对应。同样如“精、清、星”和“经、轻、兴”,普通话读音完全一样,而在某些方言中则读音不同,前者的声母读z,c,s,后者的声母往往读g,k,h。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它们历史来源不同。前者是从古代的z,c,s变来的,后者是从古代的g,k,h变来的。南方一些方言如梅县话保存了古代的读音,到普通话中就发生了分化和合流,这种现象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才能解释得清楚。
这种普通话和方言的分歧的复杂现象,只有从音韵学上才能够得到科学的解释。《方言调查宇表》;就是采用《广韵》音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调查方言,利用这个音系可以作古今的比较说明,便于寻找语言演变的规律.
2、音韵学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的作用 学习古代汉语,要运用许多工具书,不少是按照古音编排的。
康熙年间编纂的《佩文韵府》,就是按“平水韵”韵目的次第排列的。依“平水韵”编排的工具书还有阮元的《经籍籑诂》、刘淇的《助字辨略》、朱起凤的《辞通》;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按照传统的36字母编排的; 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又是按照古韵18部纂辑的。
旧《辞海》,《辞源》虽然是按214部首编排,但要充分利用它,也要懂古音才行,因为它们是用反切注音的。如“一”字下注“依悉切,质韵”,要拼出它的反切读音来,要懂得什么叫质韵,就必须了解音韵学。 《辞源》修订本还特别把《广韵》的反切和声韵调注出来。《康熙字典》还采用了《唐韵》、《广韵》、《集韵》、《洪武正韵》、《古今韵会(举要)》等韵书的反切。这些都是音韵学要涉及的内容,所以不懂音韵学就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工具书,就会妨碍我们对古汉语的了解。
其次,语言的三要素,词汇、语法都和语音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说,轻声,儿化.还有些词,字形是一个,现在的读音也相同,但意义不一样,古代的读音实际上也不一样。如“易”字本有“难易”和“变易(交换、交易)的“易”的区别。它们只是字形相同,实际上古代读音也不一样:
“难易”的“易”,《广韵》以豉切,属去声,真韵; “变易的“易”,是羊益切,属入声,昔韵。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但韵母和声调本不 一样,它们原来意义不
2
一样,读音也不一样。
“奸”古代有两个:
一是“奸犯”的“奸”,《广韵》古寒切,属寒韵; 一是“奸邪”的“奸”,本作“奸”,《广韵》古颜切,属删韵。 由于汉字简化,现代奸、奸不辨,古书上的用法有区别,读音也不同。 古书中的通假字,是文字和语音的问题,也反映了词义和语音的关系问题。 顾炎武说过“读九经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
意思是说,读经书要从考证文字开始,而考证文字,又要从考证语音开始。
清人王念孙说得更清楚:“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宇,而讳以本字,则涣然冰释。”(见王引之《经义述闻》)某字是在什么时候假借的,就要按照什么时候的语音去破读,所以叫做“古音通假”。运用古音通假的原则去研究古书中的词义,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清代的学者,正是因为他们既懂得训诂,又懂得古音,所以在注释古书方面,在训诂学方面,取得了超过前人的成就,如干嘉时代的段玉裁,二王等。
其次,掌握了古音还可以用来考查词源,研究汉语词源学。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就是利用古音来研究汉语的词源的。比如他说“背”和“负”是同源字,两个字都是“负担”的意思,意义相通;古音也是相通的,都是属于上古并母之部,虽然今音已有很大的差别。 古代汉语语法和音韵学的关系。比如古代汉语的代词为什么这么复杂呢?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只有一个“我”;可是古代汉语中有“我、吾、余、予、朕”,比较少用的“卬”和“台”。“台”多见于《书经》;“卬”是《诗经》常用的,如“人涉印否,印须我友。”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上册)就把上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分为两系。这是个古今方言的音变现象。
3、音韵学和文学的关系。诗歌的押韵,是历史现象。 古代押韵的诗歌,现代读来不和谐了,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韵脚是“袜”和“月”。一个韵母是ua,一个是ue,怎么能押韵呢?只有少数地方,如山西晋城话、广东梅县话、福建厦门话才是押韵的。实际上“袜”和“月”在唐代是属于同一个韵的,《广韵》在入声月韵。现在我们读起来不押韵,是因为许多方言都没有入声了,韵母也变得不同了,有的虽有入声,主要元音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节 音韵学的学习方法
有难有易。绝学,神秘. 难,事实:1,很少接触;
2,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又没有记音工具;
3, 名词术语多,解释难,捕风捉影,牵强附会; 4.概念含混玄虚,越学越糊涂; 5,比较枯燥,不愿意学和怕学;
6,钻牛角尖;明清时代有人搞了一辈子也没有把音韵学搞通的;真是“皓首穷经而不知”,有走火入魔的。
3
三种情形: 1,能进能出; 2,能进不能出; 3,不能进不能出。 容易:
1,音韵学是一种口耳之学;
2,语音在语言的三要素中是最有系统性的; 3.要破除迷信,打破“神秘论”;
4,音韵学是历史语音学,用现代语音学的知识,对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加以科学的说明,音韵学的现代化。 以前音韵学被弄得那么玄虚,主要是缺乏科学的语音学知识。如:阴阳,清浊.这是学习音韵学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5,利用方言和古音进行比较。这样学习体会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所以利用方言来学习古音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我国方言复杂,利用它来学习古音,是很好的手段。p14举例
6,会用国际音标;
7,要有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念; 8,多作练习。自己动手,熟能生巧。
清代音韵学家江永《音学辨微》解释平仄:“平声音长,仄声音短;平声音空,仄声音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木石。”
又如: “平声平道莫低昂..去声高呼猛烈强”。
甚至还用“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色”(青白赤黑黄)、“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脏”(心肝脾肺肾) ,“阴阳”等去附会“五音”。 五方 借用为音韵学术语。指发音部位的五音。某些等韵学家把五方与五音相配,关系如下:北配唇,西配舌,南配齿,配牙,东配喉。这样做的有《五音声论》、王观国《学林》,释真空《篇韵贯珠集》等。 五色 借用为音韵学术语。指发音部位的五音。某些等韵学家把五色与五音相配,关系如下:玄配唇,赤配舌,白配齿,青配牙,黄配喉。这样做的有释真空《篇韵贯珠集》等。
五行 借用为音韵学术语。指发音部位的五音。某些等韵学家把五行与五音相配,关系如下:水配唇,金配舌,火配齿,土配牙,木配喉。半火配半舌,半金配半齿。这样做的有《玉篇》净卷首《三十六字母五音五行清浊旁通撮要图》、王观国《学林》等。 五脏 借用为音韵学术语。指发音部位的五音。某些等韵学家把五色与五音相配,关系如下:肾配唇,心配舌,肺配齿,肝配牙,脾配喉。这样做的有释真空《篇韵贯珠集》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