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15 甘肃利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 ̄’ KJ』.26 No.15 Aug. 2()jf)乍8月 20lO 兰州市洪道现状及治理对策 张新华 (兰州市簿溉试验示范中心,}j 肃兰州730030) 摘要: 绍了兰州市洪道现状,分析了洪灾形成的织 提出了今后的治理对策: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 结台,以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为辅的治理思路 I:程措施主要是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 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建 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防灾预定、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监测、通信、预警预报系统、强化管理力度、落实抢险救灾措施。 关键词:洪道;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50 为四周环山的秦王川盆地、县境西北与天祝县交接 1 基本情况 兰="l『打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东经102。36 104。3 ,北纬35。34 ~37。O7 。东部和东南部与定瞪 的天麻岭海拔高程为3650m、为兰州市西北部最高 点。东北部为于山秃岭,山大沟深,沟壑发育密布, 水土流失严重,主峰位于吕家岘,海拔2494m,并以 地区毗邻;西靠青海省;西南与临夏问族自治州技 垮;北逸白银m,舀北与武威地区的灭祝自治县棚 连。总土地I直j积13085.6kin ,总耕地面 2l。924万hm 。 此向南伸降呈伞状形。南北高差1 175m,俗有“北山 低、南山高,北lj-J达到南山腰”之说。南北二山之问 为中丘陵川地,海拔1500~2000m。地势由东北、东 南、西南向西北部倾斜,形成盆地。 东北部是皋兰县,它的西部与秦王川延伸相连。 属陇西黄土高原,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 为南北走向,又有横向山梁,两山之间为谷地,多为 河沟和漫滩淤地,境内地形复杂,南北差异悬殊,海 拔1455.5~2427.4m,相对高差917.9m。由于特殊 兰州市目前有洪道181条,主要分布:永登县 71条,榆中县30条,皋兰县28条,红古区l9条,_蛹 固区l7条,七里河区7条,城关区5条,安宁区4 条。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划分:一般防治洪道124条, 共5312.43kin ,重点防治洪道55条,流域面积 2937.44km 。典型防治洪道2条,流域面积 60,83km 。 的地形地貌,易于洪涝灾害的发生。 2.3人类活动因素 一是水 i=流失严重,大量泥沙随着水流汇入河 2洪灾成因分析 2.1水文气象因素 道,淤积抬离河床。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加剧了 洪涝灾害。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建设中破坏植被和弃渣入河道的事件时有发生,在 ~兰州市降雨量地理分布规律受纬度和复杂地形 的影响,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减,降雨量较多的为 榆中县,年降雨量394mm,皋兰县为最少只有 定程度上造成了新的水:t流失,引发或加剧了山 洪灾害;二是人与水争地,挤占河道。山区农村宅基 地少,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依山傍水而建,这些村庄学 249mm,市区和永登县介于其中,分别为316Inln和 295mm。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 的60%,因此7、8、9三个月是主汛期,局地暴雨时 校极易遭受洪水袭击;三是河道洪道设障增多,造成 阻塞壅水,加剧了灾情。 2.4防洪工程因素 有发生,平均每年发生洪灾3~4次。 2.2地形地貌因素 兰州市大部分地区处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 部。市区西北部的永登县,祁连山脉迤逦东延,纵贯 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一是全市农村基本处于 不设防状态,只在集镇建有零星的防洪堤。区县城 镇的防洪堤虽在近年建了不少,但尚未形成完整封 闭堤圈,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二是工程存在问题多。 全市11座水库,有10座水库存在安全隐患。三是 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较低,且处于村庄、铁路、公 县境,山峦重叠,丘陵起伏,冲沟涤地,沟壑纵横。地 表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 拔在1600~3000m. d - if'” ̄:包括皋兰县的部分地 第15期 张新华:兰州市洪道现状及治理对策 9 路的上方,一旦发生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灾害损失。 乱倒乱建的行洪障碍物,维护河道行洪能力,确保河 道行洪畅通。 3.2.2制定防灾预案 3应对措施 山洪灾害防治应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包括两个方面:~方面减少 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救 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山洪抢险预案,成立各级行政 首长为指挥的防汛抢险指挥机构,落实各级行政首 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尽可能使已发生 的洪涝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通过防洪堤建设、滑坡 长负责制、负责抢险、人员转移等各项防灾措施的落 实,收集所在流域暴雨洪水汛情、灾情等信息,并根 据上级防汛指挥机构的命令组织开展抢险和群众安 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可 有效减少洪灾的发生,而通过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 建立监测、通讯及预警系统,制定并落实防灾预案和 救灾措施,危险区人员搬迁避让,强化防灾管理等非 工程措施,可有效降低已发生的山洪灾害损失。而 当前受经济条件的,应立足于以防为主,防治结 合,以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的原则。 3.1工程防治措施 3.1.1水利工程防治措施 按照“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水利工程防治措施主要安排在重点区域和人员财产 比较集中的流域内,因地制宜采取拦挡、疏通、排导 与加固护砌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3.1.2水保治理措施 根据兰州市不同类型的山洪沟道,按照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合理布设坡面及沟道工程措 施,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同时进行,建立完整的防护 体系。拦蓄坡面径流、防治坡面土壤侵蚀。在水土 流失严重的支沟内修建谷坊,防治沟底下切,沟头前 伸,沟岸扩张,抬高侵蚀基准面。在粗砂、砾石等固 体物质较多,易暴发山洪,对下游工程,工矿企业、农 田、村镇道路有严重危害的沟道内布设拦砂坝,在水 流急、沟岸冲刷严重的沟道内修建丁字坝,改变山洪 方向,防止横向侵蚀、保护岸坡,阻止沟道宽度发展。 在部分坡面植被较差的地方修筑梯田,植树造林,种 草,封禁,以涵养水源。 3.2非工程防治措施 3.2.1建立建全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 法规,结合兰州市山洪灾害特点,由市、县级,逐 步制定流域植被、河道、洪道管理办法,加强各流域 植被管护,杜绝人为破坏植被的现象,逐步恢复流域 内的水源涵养能力。要洪水威胁区的人口发 展,住房建设和生产开发,有效减轻洪水威胁区的灾 害损失。还要坚决清除河道内已开垦的耕地和乱弃 全转移。洪水威胁区建立以乡镇、村及街道社区主 要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山洪灾害防治组织机构, 并组建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伍,根据威 胁区地形条件和人员分布情况,确定人员转移路线, 安全转移地点和若干名信息传递员。当接到上级防 汛指挥部门的抢险、人员转移的调度指令时,立即发 送转移信号和组织群众安全转移,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 亡损失,确保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发展。 3.2.3建立监测、通信、预警预报系统 根据流域山洪灾害的特性,规划在小流域内设 置监测站,预警站69处,充分利用现有有线通讯网 络,架设各雨量站通往县区防汛指挥机构的通讯线 路,安装程控电话,并在村社架设有线广播,以保证 气象部门的暴雨预报和流域内发生暴雨信息的及时 传递,保证上级防汛指挥部门的抢险,人员转移指令 的及时下达,确保及时抢险和人员及时安全转移。 3.2.4强化管理力度 根据《防洪法》和《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由市县 区制定出台《防洪工程管理办法》,明确小流域防洪 工程管理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对防洪工程及通讯预 警等设施进行管理维护,保障工程设施安全运行,同 时各级河道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防洪执法力度,及 时开展打击盗窃破坏山洪灾害防治设施的犯罪行 为,避免和减少自然因素对设施的损毁。 3.2.5落实抢险救灾措施 市、县(区)抗旱防汛指挥部负责及时收集水 文、气象信息,当收到暴雨、洪水信息时,及时向小流 域威胁区发布预警抢险及人员转移的调度指令,并 及时调运抢险物资,组织抢险人员及时开展抢险。 乡镇、街道、村社区责任人在接到市县(区)抗旱防 汛指挥部调度指令后,快速、准确发布预警转移信 号,及时组织抢险。本着就近、迅速、安全、有序的原 则,组织威胁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地点,使洪灾造成的 人员伤亡降低到最低程度。 (下转第3O页) 30 甘肃科技 第26卷 3)矿区南部构造蚀变带中Au、Pb、As含量较 其中As,Sb、Hg、Bi、Cu含量在矿体上部比深部高; 矿中元素组合为贯通元素;矿尾元素组合是在贯通 元素的基础上迭加了前缘元素As—Mo—Hg—Bi, 说明深部仍有金矿化存在。 高,Au与As、Pb相关性较好,伴生元素组合为Au~ As—Pb。 4拾金坡金矿伴生元素垂直分带特征 从图3中可以看出,Ag、Pb、Zn和金密切相关, 把拾金坡金矿伴生元素的垂直分带同我国典型 石英脉型金矿地球化学分带理想模式对比,见表5, 可看出伴生元素垂直分带总体特征基本一致,不同 之处反映了拾金坡金矿伴生元素组合的独特性。 从地表往深部都有分布,为拾金坡矿床的贯通元素, 矿体前缘元素组合为As—Sb一}Ig—Bi—Mo—Cu, 表5拾金坡金矿与我国石英脉型金矿地球化学分带理想模式对比 5)拾金坡金矿含金石英脉脉旁扩散晕范围较 5 结论 通过对拾金坡金矿伴生元素特征的研究总结, 窄,金成矿作用以充填作用为主,扩散作用为辅。 6)构造蚀变带中金与伴生元素含量较低,与含 金石英脉中的无矿部位基本一致,而且伴生元素组 合特征与含金石英脉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具备形成 金矿化的条件。 建立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利用伴生元素分布及 组合特征评价拾金坡金矿及外围金矿化点带提供了 依据。 1)根据拾金坡金矿伴生元素特征,A Cu、Pl,、 zn、As含量较高,和金密切相关,可作为拾金坡金矿 的指示元素。 2)拾金坡金矿含金石英脉中伴生元素Ag、Pb、 7)Ag、Pb、Zn为拾金坡矿床的贯通元素。 8)含金石英脉在300m深处有前缘元素的迭 加,表明深部仍有金矿化存在。 9)拾金坡金矿前缘元素分带特征明显,表明金 矿化剥蚀程度较浅。 参考文献: [1: R W博伊尔.金的地球化学及金矿床[M].北京:地质 出版社,1984:182-294. zn、As含量较高,并且与Au密切相关,因此,其含量 高低可作为判定是否为含金石英脉的依据。 3)拾金坡金矿含金石英脉中金矿化不均匀,赋 矿酃位伴生元素Ph、zn、Ag、As、cu含量较高,并且 与Au密切相关,伴生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 [2]涂光炽,霍明远.金的经济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1:122.133. 闪锌矿、黄铜矿,该特征可作为判定含金石英脉中赋 矿部位的重要依据。 4)拾金坡金矿钾长花岗岩中Au与伴生元素 Ag、Pb、zn、As、含量较高,与含金石英脉基本相同, 为金成矿的有利岩性。 [3] 叶胜勇.吉林夹皮沟地区地球化学场的特征及成矿预 测[A].冶金工业部黄金情报网.金银矿产选集(第十 集)[c]。北京:冶金工业部黄金情报网,1988:92-102. (上接第9页)在洪灾发生后,县(区)民政局负责灾 控制运行计划,确保水库安全度汛。 3.2.7建立多元化的山洪灾害防治投入机制 情调查核实,并按有关规定给灾区及时实施求 助,妥善安置灾区群众生活。另外积极推行威胁区 洪灾保险,以提高灾区群众的灾区重建能力。市、县 (区)卫生防疫部门负责做好灾后的防疫救护工作, 杜绝灾后传染病的发生。 3。2.6加强工程管理和水库科学调度 要按照“自然形成的山洪灾害,谁受益谁治理; 人为弓l发的山洪灾害,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把山 洪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建 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各级要把山洪灾 害防治经费列入计划和预算,用于重点山洪灾害危 险区的规范化管理、关键性工程的治理和技术水平 的提高等方面。 要统筹考虑工程的防洪效益、经济效益,要把工 程安全和防洪效益摆在首位。要严格执行水库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