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黑龙江省逊克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分析

黑龙江省逊克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分析

来源:暴趣科技网
黑龙江省逊克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分析

彭丽;刘明

【摘 要】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位于黑河市逊克县境内,属大型矽卡岩型矿床,由11条主矿体、4条分支矿体以及91条从属矿体组成.地质报告提交铁矿石总储量6834.6万吨,钼储量9.39万吨,钨储量12.16万吨,锌储量51.37万吨,铜储量3.21万吨,还有伴生硒252吨,铟341吨,镉2936吨,银195吨矿产,潜在经济价值近千亿元.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12 【总页数】2页(P66,118) 【关键词】翠宏山;铁矿;成矿背景 【作 者】彭丽;刘明

【作者单位】龙煤矿业集团培训中心,黑龙江鸡西,158100;黑河市国土资源局罕达气分局,黑龙江黑河,1300 【正文语种】中 文

翠宏山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新华夏系张广才岭隆起带之西北缘。区域内所见老地层有下泥盆统翠岗组和中泥盆统宏川组及上二迭统五道岭组与红山组。中生代地层,区内见有上侏罗统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类和零星分布的白垩系陆相沉积物。区域内广泛发育有以中深成花岗岩类为主的侵入岩。海西早期侵入的碎裂白岗质花岗岩与区域内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化有关,在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及铁多金属矿。

矿区出露的地层只有下泥盆统翠岗组的碳酸盐岩类、碎屑岩和第四系全新统的河流与湖沼松散沉积物。下泥盆统翠岗组呈残留体被花岗岩所包围。按其岩性和蚀变矿化的差异分为三个岩性段。①结晶白云岩段,以富含Mg质为特征,常被交代成Mg质矽卡岩,矿化以Cu、Mo、Pb、Zn等硫化矿物为主。②结晶灰岩段分布在翠岗地段南部,岩石组合有含碳(白云)质结晶灰岩、深灰色薄层状含泥质灰岩、灰黑色Ca(Si)质板岩,其中板岩普遍含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矽卡岩化较弱。③结晶灰岩、砂板岩段沿翠宏山地段呈NNW向断续出露,下部以含白云质结晶灰岩为主,向上相变为结晶灰岩或角岩化粉砂岩互层产出,并在上部夹有白色块状结晶白云岩透镜体。

2.2.1 海西早期侵入的碎裂白岗质花岗岩、花岗岩和斜长花岗岩:碎裂白岗质花岗岩体受近SN向和EW向两组断裂控制,岩体规模不大,但岩石类型多变;岩体内的构造破碎和糜棱岩化比较发育。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及翠北铁矿)即是在海西早期花岗岩侵入时期形成的,碎裂白岗质花岗岩是矿区的成矿母岩。

2.2.2 海西晚期侵入、出露面积很广的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较晚期侵入的白岗质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在矿区南部呈岩基状广泛分布,岩相变化不大。

2.2.3 燕山早期侵入、呈岩株或岩脉沿NNE向断裂零星分布的花岗岩、花岗细晶岩、花岗正长岩、正长斑岩、白岗质花岗岩、闪长岩、闪长玢岩等规模很小的侵入体:属成矿后岩体,往往沿NE、NEE向断裂侵入到海西早、晚期花岗岩并对铁多金属矿化带造成一定的截穿与破坏。

翠宏山矿区位于NNE向与NWW向两组共轭断裂的近NNW向构造带、即碎裂白岗质花岗岩与下泥盆统地层的侵入接触带上。受构造控制,该地带地层呈单斜产出,走向330°,倾角60°~80°,倾向不一;翠宏山北段倾向NE,中段近于直立,南段倾向SW;翠岗地段向NE倾斜。

在上述两组断裂交汇处,可形成厚大的透镜状矿体。根据控(成)矿构造特征、矿体产出条件与空间分布形式及矿化类型等要素,可将控(成)矿构造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①接触带,是区内成矿构造的最主要类型。接触带(指白岗质花岗岩与下泥盆统翠岗组之接触带)在平面上呈连续的NW向大“U”字形,主要蚀变矿化体均赋存其中或其近侧。由于接触面陡缓程度差异,因而控制了赋存其中的矿体也同样有陡倾斜和缓倾斜之分。②破裂带,主要系指地层围岩的层间剥离构造,其次是侵入岩体内的破裂带;它为矿液充填与交代作用提供了空间场所。一般来说,破裂带中形成的矿体多呈脉状,规模不大,矿化类型也较单一。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赋存于翠宏山矿带中,属大型矽卡岩型矿床。据对地质初步勘查结果,矿床总资源量超过1.5亿吨。其中含铁矿石6761.36万t,可列为中型;就全矿区而言,多金属矿中的钼、钨矿属大型规模,铅、锌矿为中型,铜矿属小型。 翠宏山矿带在空间上呈NW向“U”字形沿海西早期白岗质花岗岩与下泥盆统翠岗组的侵入接触带展布。矿带自北向南再转向西可划分为翠宏山、翠南和翠岗三个地段。

翠宏山地段位于整个矿带北端,长达2200m。北宽400m、南窄50m,由6个主矿体及其分支从属矿体群组成,地质总资源量为8000万t,故该地段属矿区内主矿带。

翠南地段,整体呈东西向,位于花岗岩体深部接触带,地处翠宏山地段南端与翠岗地段的连接部位。矿体组成主要为ⅩⅢ号,该矿体呈复杂的透镜状深埋于白岗质花岗岩体与白云质结晶灰岩接触带上,由Fe、Mo、Zn矿及贫磁铁矿组成。 3.3.1 矿石矿物组成

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中有近40种矿物。由于这些矿物生成时代、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不同,故构成了不同矿体及其各种矿石类型。组成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铁矿、辉钼矿、白钨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锡石、毒砂、磁黄铁矿

及褐铁矿等;主要非金属矿物为石榴石、透辉石、金云母、符山石、阳起石、绿帘石、透闪石、绿泥石、蛇纹石、石英、斜长石、方解石及白云石等。 3.3.2 矿石化学组分

在各矿石类型中,主要有益化学组分为Fe、Mo、WO3、Zn、Pb、Cu及S七种元素,其次为Sn和As。这些化学元素的氧化物或硫化物,或单独或彼此共生组合成各类矿石而被工业利用。其中Sn一般呈胶态锡矿物分布于各类矿石中,不具工业意义;As也未形成工业矿体,不能利用。 3.3.3 矿石结构构造与自然类型

翠宏山矿床,矿石结构和构造类型比较复杂,不同矿体、不同矿石类型的结构、构造也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矿石结构可分为:

a.他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其特征是磁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金属矿物。 b.自形晶粒状结构,特点是在矿石中磁铁矿、锡石、毒砂等金属矿物。 矿石构造主要有以下类型:

a.致密块状构造,其特征是磁铁矿等金属矿物呈集合体紧密排列,脉石矿物量较少。 b.细脉浸染状构造,特征是在矿石中磁铁矿、辉钼矿、白钨矿、闪锌矿等金属矿物呈星散状或细脉状分布。

矿石自然类型的繁多是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的一大特点。由于Fe、Mo、WO3、Zn、Pb、Cu、S等多种元素共同成矿,其不同矿物彼此共生,因而形成了多种矿石自然类型,其具体划分情况见表。 3.3.4 矿石氧化情况

翠宏山矿床,多数矿体都深埋潜水面以下几十至几百米深处,除个别矿体(如Ⅹ号)能圈出较深(约90m)的氧化带外,其余大多数矿体只在局部地段矿石遭轻微氧化,出现薄层氧化带。所以,总体上说本区矿床氧化带并不发育,各类有用矿石亦皆属原生矿。

区域内构造可划分为华夏系、南北向构造、新华夏系及旋卷构造四个构造体系,其中华夏系构造体系与区内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华夏系构造体系的形成使早、中期沉积的翠岗组和宏川组地层发生褶皱并形成了NNE向的复式褶皱构造;到了褶皱运动后期,发生NNE向断裂。这种断裂构造,为海西早期花岗岩类提供了侵入活动通道,控制了区内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的形成。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逊克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床普查——初勘地质报告. [2]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