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年北京新高考语文专项训练:论语阅读

2020年北京新高考语文专项训练:论语阅读

来源:暴趣科技网
2020年北京新高考语文专项训练:论语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白道也。”

(《论语·宪问》)

①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 ②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1)从这则语录看,孔子对《诗经》作用的认识是什么?

(2)请用四字词语概括这则语录反映出的学习观: 。 3.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②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试卷第1页,总6页

注释:①师,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②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1)翻译①的时候,杨伯峻在“未若贫而乐”后面加上了“道”字,请根据这一补充,翻译“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并结合上下文和孔子思想谈谈这一补充的依据是什么。

(2)后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②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子·解老》)

③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根据以上三段文字,请简要概括棘子成、韩非子、孔子的文质观。 (2)比较三人的文质观,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5.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上文的时候,杨伯峻在“未若贫而乐”后面加上了“道”字,请根据这一补充,翻译“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并结合上下文和孔子思想谈谈这一补充的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6.“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是的说法。

7.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试卷第2页,总6页

二、名著阅读

8.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任选一组,回答问题。 ....A组:

①子曰:“ ,鲜矣仁。”(《论语·学而》)

②子曰:“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B组: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子曰:“君子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③子曰:“君子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横线处是耳熟能详的成语,请根据原文将其填写完整,并说明该组句子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9.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归纳概括孔子对于“为政”的思想。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0.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②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④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1)因为对“使”的理解不同,文中画线句,有人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人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断句中“使”的意思,并解释全句的意思。

试卷第3页,总6页

(2)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孔子在治理百姓方面的主张。 1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1)

之。”

(《论语·为政》)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2),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注释:(1)共:“拱”的本字,环绕,环抱。(2)务民之义:专用力于人道所宜。 ①前面文段中师旷评价晋平公德“薄”,那么德“厚”的管理者应有怎样的表现?请结合上面《论语》二则加以解说。

②对我们当今的法治社会而言,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有怎样的传承价值?请结合你对《论语》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②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④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从这几则论语来看,孔子在教育中关注哪些方面?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

1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答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的是什么?曾子如何解释孔子所说的“道”?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孔子的“道”是怎么理解的。 答题中可参考以下各句中的部分内容: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②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试卷第4页,总6页

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④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14.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题目。

这则《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请结合这则《论语》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1)善,无施劳(2)。”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释:(1)伐,专耀。(2)施,张扬、炫耀 1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命,禅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怖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宪问》)

②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⑤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论语·宪问》 ③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

(注)①命:外交辞令。②裨谌:人名。③行人:官名。④东里:地名。⑤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老:大夫的家臣。

(1)在《论语》中,孔子对如何使用人才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孔子的用人观。

(2)关于“君子不施其亲”中“施”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怠慢”,而石永楙在《论语正》中解释为“赦宥”。结合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翻译横线处的句子,并说说各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16.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雍(1)也可使南面。”

(《论语·雍也》)

②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2)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

试卷第5页,总6页

③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释:(1)雍:冉雍,字仲弓。(2)居:居心,存心。

(1)孔子评价子桑伯子时所说的“简”,其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语境加以解说。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仲弓是怎样的人。

试卷第6页,总6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①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是冒险蛮干,有勇无谋,不可取。孔子认为勇与仁、知共为君子的品德,勇以义为前导,要有谋而为。②答案示例:同意。孔子认为勇是君子应具有的一种品德。“内省不疚”指君子反省平日所为无愧于心,着眼于内在生命的思考,是内修勇德的一种表现,可以做勇者何以不惧的答案。 【解析】 【详解】

本题①考查理解分析重点词句并筛选整合的能力。要做好此题首要的是翻译相关文句,在读懂的基础上再加以理解分析。注意前后文,即重点词句所在的语境。学习文言文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题干问“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上述文字阐明的孔子主张的‘勇’是什么?”可见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的前提是“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大意是“子路问,先生若率领三军,会与什么样的人为伴?” “谁与”是“与谁”的倒装,即介词宾语前置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同时也省略了谓语部分“为伴”,注意调整顺序并添加成分。“子曰: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便是孔子的回答,也就是题干所问的答案。大意为“孔子说,暴虎性情暴躁得像只虎,冯河不知回头,连死都不知怎么死的,这种人不和他同伴。(为伴的)必定是位遇事知利害,不冒失,善于事先计划而成事的人。”据以上分析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得出两问的答案来。不选择暴虎冯河为伴的理由是他们“有勇无谋”只会“蛮干傻干”白费功夫,意即费力不讨好。如果考生平时积累过“暴虎冯河”这个成语,做出答案不难。孔子关于“勇”的主张不言而喻,“勇敢”要和智慧结合起来,否则可能有害,甚至会有失去性命之忧。再结合第二则材料“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大意是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可见勇猛在生活中是把双刃剑,无义就会作乱抑或偷盗。再结合文段三“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白道也。’” 所以孔子主张的“勇”,除了需要智慧,还需要正义之心,仁爱的美德,总之是要有是非正义观,心怀仁德。孔子主张的用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仪,缺少致狈,与里的勇士盲干乱干,只能导致混乱失败。

答案第1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本题②考查探究能力,也可以归为创新解读、个性化阅读能力。在新课改中,高中语文应“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勇者何以不惧?有人用孔子答司马牛的‘内省不疚’为答案,你同意吗?请说明”,此题明着考查探究能力,暗中考查的是对孔子的思想境界的理解和把握情况。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认清有关“内省不疚”“无忧无惧”的意思。再结合学过的有关孔子的言论主张确定观点、立意。联系生活以及孔子的意思,回答同意,然后进行翻译后理解分析、整合概括出答案来即可。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用君子不忧不惧。告诫司马牛应襟怀坦荡,无所忧惧。君子应“内省不疚”,坦荡处世,问心无愧。 “内省不疚”,内省是孔子教诲弟子的一种方法。内省又称“内自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比“内自省”更为激烈的方式是“内自讼”,即内心里自我谴责 “内自讼”连博学多闻的孔子都未曾见过,可以想见达到其境界的艰难。曾子可以说是内省工夫的典型,他能独自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内省的范围颇广。曾子省忠、省信、省习。孔子要求司马牛“省仁”“省勇”,内省的结果是“不疚”,即不愧疚,无愧于心。无愧于心,内省工夫彻底即可达到“无忧无惧”的境界,内心忧惧来自于内心愧疚,无疚则无忧,无惧则无愧。仁者不忧虑,是因为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才能无忧无虑;智慧者不迷惑,是因为智慧者明于事理,洞达因果,所以才能够不迷惑;勇毅者不畏惧,是因为勇毅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够不畏不惧。“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一则自责。二则勉人。 【点睛】

一、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把握大意,由后做起, 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实词解释,注意迁移。 若有不会,随它而去。 二、几个具体的实用方法

答案第2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1. 通过合理的组词来推断 2. 通过类似的成语来推断

3. 通过已经读懂的前文或后文来推断

参考译文:

文一

孔子对颜渊说,受到重用就践行抱负,不得重用就藏德于怀,只有你和我能如此了。子路问,先生若率领三军,会与什么样的人为伴?孔子说,暴虎性情暴躁得像只虎,冯河不知回头,连死都不知怎么死的,这种人不和他同伴。(为伴的)必定是位遇事知利害,不冒失,善于事先计划而成事的人。”

文二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看作是最尊贵的。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去做盗贼。

文三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文四

司马牛问(怎样成为)君子。孔子答道:(要成为)君子(得)不忧不惧。司马牛问:不忧不惧,这就可以是君子了么。 孔子答:当人自省,无所愧疚(君子才如此)。这怎么会有忧患与恐惧呢?

2.(1)参:能够将知识运用到为政、外交方面。学习《诗经》是为了实践、运用。 (2)参:学以致用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这则语录看,孔子对《诗经》作用的认识是什么”,然后到材料中圈出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理解其意思,概括出孔子眼中《诗经》的作用。材料中“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意思是“熟读《诗经》,把政事交付他,却不能通达;出使四方,却不能应对”,由此可知,光是熟读《诗经》还不行,要把《诗经》中的知识运用到政事上,运用到外交上,也就是说要与实践结合起来,由此可知,《诗经》的作用就是让阅读者能够

答案第3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将知识运用到为政和外交方面。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段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用四字词语概括这则语录反映出的学习观”,然后理解文段的意思,根据文段的意思概括出语段反映出的学习观。材料中孔子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尽管)熟读《诗经》,把政事交付他,却不能通达;出使四方,却不能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为何“虽多,亦奚以为”?是因为只是阅读学习,却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由此可知,材料中反映的学习观是“学以致用”。 【点睛】 参考译文:

孔子说:“(尽管)熟读《诗经》,把政事交付他,却不能通达;出使四方,却不能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

3.(1)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依据:从文中来看,“贫而乐”与“富而好”结构一致,“礼”对应“道”;从孔子思想来看,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可见此处可以添加“道”。 (2)不过分,也没有不足,文质兼美的中庸和平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以及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问翻译:该句的关键词如下:“未若”,不如;“乐”,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乐;“虽”,虽然;“好”,动词,喜欢。

第二问:再看添加“道”的依据,从文中来看,前面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两句的结构一致,后面孔子针对子贡的提问给出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贫而乐”与“富而好礼”的结构不一致,“贫而乐”与“富而好”结构一致,那么“礼”应对应“道”;从孔子的思想来看,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个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上无论贫或富也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

答案第4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社会的安定了,所以“贫而乐”后添加“道”是合适的。

(2)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基本了解文言语句的大意,然后依据句中的关键字词,分析出两段语段的共同观点和人物思想,准确作答。题干要求回答:后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 依据第一段材料,子贡问的“师与商也孰贤? ”和孔子所答“师也过,商也不及”和“过犹不及”可知,孔子的观点是:“过犹不及”,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而是应该中庸和平和。

依据第二段材料,孔子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质胜文、文胜质都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文质兼美的:“质”的质朴品质和“文”的文化修养结合。

据此,考生容易推知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思想:既不过分也不会不足的中庸平衡才是最佳的。答题时要注意要结合其中一则材料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 【点睛】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 (《论语•先进》)

答案第5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论语•雍也》)

4.(1)棘子成认为君子只需要良好的本质,无需文饰。韩非子认为君子本质是厌恶文饰的,文饰只能掩盖本质之丑,而不能发扬其美。孔子认为文质兼备才能成为君子。

(2)我更赞同孔子的观点。棘子成抛弃文饰的认识过于片面,韩非子的认识将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对立起来,过于绝对。正确的文质观应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是孔子所主张的。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先明确题干要求,通读文本理解文言句意,抓住中心,整合归纳答案。

本题题干“请简要概括棘子成、韩非子、孔子的文质观”,答题时围绕“文质观”分对象答题。棘子成用了一句反问句,翻译之后便可得出观点——君子只需要良好的本质,无需文饰。韩非子的观点可以根据“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可知其认为君子本质是厌恶文饰的,文饰只能掩盖本质之丑,而不能发扬其美。根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知孔子主张文质兼备才能成为君子。 (2)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明确题干要求,理解文意,作答时先要明确观点,再结合材料对比阐释理由。

本题中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对每个人的文质观进行分析,再引出自己觉得合理的文质观。参就选择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文质兼备,并指出另外两者的不合理之处,言之有理。其他答法言之有理亦可。 【点睛】

要对文言文本进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需要平时掌握文言虚词、实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才能翻译文言文,理解文意,从而归纳内容要点等。 参考译文:

①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做什么?”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②礼是情感的描绘,文采是本质的修饰。君子采纳情感而舍弃描绘,喜欢本质而厌恶修饰。

答案第6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依靠描绘来阐明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恶的;依靠修饰来阐明本质的,这种本质就是糟的。和氏壁,不用五彩修饰;隋侯珠,不用金银修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等待修饰然后流行的,它的本质不美。

③孔子说:“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 5.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依据:从文中来看,“贫而乐”与“富而好”结构一致,“礼”对应“道”;从孔子思想来看,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可见此处可以添加“道”。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以及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该句的关键词如下:“未若”,不如;“乐”,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乐;“虽”,虽然;“好”,喜欢。

再看添加“道”的依据,从文中来看,前面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两句的结构一致,后面孔子针对子贡的提问给出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贫而乐”与“富而好礼”的结构不一致,“贫而乐”与“富而好”结构一致,那么“礼”应对应“道”;从孔子的思想来看,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个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上无论贫或富也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所以“贫而乐”后添加“道”是合适的。 【点睛】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6.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7.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

答案第7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 【分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是自谦的说法。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 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8.(1)A组:①巧言令色②志士仁人 B组:①文质彬彬②和而不同③成人之美

(2)示例A组:关于“仁”学思想。“仁”是一种高尚道德,为人正直、表里如一;“仁”是坚守正义的品格,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B组:关于“君子”理想。君子应具有平和中庸的品行,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不谋私利、不结私党;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有些名句名篇要做到熟能成诵,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第一问:A组应该填写“巧言令色”和“志士仁人”,B组中应该填写“文质彬彬”“和而不同”和“成人之美”。注意里面易错字词:令,仁人,彬彬。

答案第8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第二问:若想分析句子中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首先得理解五个句子的含义;然后,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筛选句中的关键词语,把握孔子的思想。 A组:

①孔子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②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求生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身来成全仁道。” B组:

①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②孔子说:“君子是和谐而不是等同,小人是等同而不是和谐。” ③孔子说:“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A组所给两个句子都提到了“仁”学思想,“巧言令色,鲜矣仁”是说“仁”是一种高尚道德,不要花言巧语,谄媚事人,要为人正直、表里如一;“无求生以害仁”是说坚守正义的品格,“有杀身以成仁”则是说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B组所给两个句子都提到了“君子”理想。第一句通过“文质彬彬”说明君子应具有平和中庸的品行,文与质统一、表与里统一;第二句则说君子坚守行事原则,不谋私利、不结私党;第三句通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说明君子能律己达人,成就美好事业。 9.参:

1.孔子主张用“德治”来治理国家,是为政的根本原则。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威信,以得到人民的信任与拥护。(统治者若实施德政,老百姓就像众星拱北辰一样拥戴。)

2.实施德政的基本方法,惠民爱民。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

3.实施德政的原因,强调以德化民,以礼育人。(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惩罚民众,老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会感到犯罪是羞耻的;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懂得做坏事羞耻,还会自觉的遵礼守法走正道。)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提出见解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和作者观点明确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第9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句意为:君王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袭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句意为: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孔子这句话,意在告诉大家从政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第一,“敬事而信”,这是从政应有的态度。第二,“节用而爱人”,这是从政者应该掌握的治理方法。第三,“使民以时”,这是从政者必知的基本要求。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句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孔子在本章中提出,刑罚只能避免人们犯罪,并不能让他们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但是,若是用道德诱导人们向善,用礼制统一人们的言行,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民心归服。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道德教化和以礼治国要比苛政刑罚高明许多。 【点睛】 参考译文:

①君王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②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③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暫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10.(1)第一种:“让”;可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种:“使唤,驱使”,可译为:老百姓,如果可任使唤,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唤,就让他们明白道理。(2)①礼乐教化,以德治人②率先垂范,做好表率③淡泊名利,毋趋炎附势。

答案第10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分析】 【详解】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题干要求对画线句的不同断法进行分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断法中的“使”意思是:让;这样断法的参考译文是:对于老百姓,只能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的“使”,译为“使唤,驱使”。这样断的参考译文:老百姓,如果可任使唤,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唤,就让他们明白道理。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孔子在治理百姓方面的主张。从第一则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看出他注重德治、礼乐教化百姓;第二则材料如果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么也是主张以理服人。第三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统治者的率先垂范,提倡榜样示范作用。从材料四可看出孔子要求弟子不要趋炎附势,要淡泊名利,否则会遭到群起而攻之。 【点睛】

解答断句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比较各选项,找出断句的不同之处,将这些不同之处作为重点加以辨析。②准确把握需点断文句所在语境的意思,利用语境断句。③精读所给句子,借助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确定词语间的搭配,弄清不同断句方式所形成的语意的区别,最终判定何种点断为最佳。

11.①德“厚”的管理者应有表现:德厚的管理者会像北极星一样,能以自己的道德感化他人,受人拥戴。德要“厚”,就要专用力于人道所宜,难事做在人前,获报退居人后。②对我们当今的法治社会而言,“为政以德”的传承价值在于:管理者高尚的个人品德外化为仁爱之行,有助于提升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使周围的人在向这样的管理者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清气正的时候,违犯乱纪的行为也会减少,有助于减轻法治社会的管理负担。

答案第11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概括文章内容,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筛选方向和范围,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本题要求回答请结合上面《论语》二则归纳德“厚”的管理者应有怎样的表现,首先要了解这两则的内容。

第一则的意思是: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即德“厚”的管理者能以自己的道德感化他人,受人拥戴。 第二则的意思是: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说:“努力从事人民认为合理的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是聪明了。”樊迟又问怎么样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遇事先付出艰苦的努力,遇功劳甘居人后,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即德要“厚”,就要专用力于人道所宜,先劳而后获。

②本题考查结合社会现实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应对这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解读方向,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主旨以及社会现实进行合理化解读。

本题中可将“为政以德”“先劳后获”的理念与当今社会领导者的执政理念相结合,从助于提升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等角度进行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2.第一问: ①安贫乐道,富而知礼;②学以致用;③ 虚心好学;④以仁、贤者为伍,培养自己的仁德。

第二问:学习的关键在于虚心好学。《论语》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只有认清他人的优点,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观点、提出见解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和作者观点明确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第一问:

依据“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知,①强调的是“安贫乐道,富而知礼”;

答案第12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依据“告诸往而知来者”可知,②强调的是“学以致用”;

依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可知,③强调的是“虚心好学”; 依据“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可知,④强调的是“以仁、贤者为伍,培养自己的仁德”。

第二问:围绕其中一点来谈认识或看法。注意要明确认识,要联系《论语》内容,还要有简要的分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点睛】 参考译文:

①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了。”

②子贡说,诗经上说,打磨美玉,切呀,磋呀,雕呀,琢呀,是在比喻君子修身对吗?孔子说,端木赐啊,真不错啊!可以和你讨论《诗经》。因为你是一个,告诉你去向,就能推断出来处的人。

③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④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中的仁人。”

13.第一问,“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指“仁(仁道)”。第二问,曾子将孔子所说的“道”,解释为“忠”和“恕”。第三问,示例:我认为孔子所说的“道”,是指做人的道理。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克制自己的欲望,为人着想,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强行施加给别人,能在自己通达时也想着让别人通达,那就是一个“仁”人。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观点的评价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题干,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

答案第13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行评价,得出答案。

第一问,孔子所说的“道”,结合链接部分内容可见,强调“仁”,因此他的道是“仁”道。第二问,结合曾子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曾子把孔子的道解释为“忠”“恕”。第三问可不必拘于曾子所言。只要有明确认识,能联系《论语》内容(可参照链接内容),并作简要分析即可。 【点睛】

本题属于文化经典阅读题,题型以简答和填空题为主,常见命题类型有:信息筛选题,思想概括题,内容理解题,观点评价题,比较题。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简明概括相关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解。 参考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说:“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①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②孔子说:“……仁爱的人,就是想要自己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想要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

③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④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谦让随和,为人着想,做事尽责。即使到了蛮夷之地,也不能违背。”

14.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 【解析】 【分析】 【详解】

答案第14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本题考查对名著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翻译整个材料,理解文本大意,然后抓住主要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思考其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这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概括起来,可以说子路的志向是“义者之志”;颜回的志向是“谦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则是“仁者之志”。他们的志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都是积极向善、有益于社会大众的高尚志向;不同之处在于,三人的志向有高低深浅之分。

子路性情豪爽,讲义气。从他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他热衷于帮助别人,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但是,拿他的志向和颜回、孔子相比,我们会发现,他的修为尚处在“舍物”层面。也就是说,他能与朋友分享的财富乃是身外之物。而颜回的修养显然要比子路深,他已经摆脱了身外之物的束缚,进入到内在心志的修养上,到达“舍己”层次。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可见颜回的感悟修养要比子路要深。志向最高远的是孔子。仔细品味孔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他的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这种情感,就像阳光雨露,温暖和滋润着世间万物,而不求一点回报,这就是“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 【点睛】

高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强得多,初次接触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有较高的起点,较广的视野。因此,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可以对原著进行精读。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抓着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因此有些名著名篇可以采用泛读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不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 参考译文:

颜渊、季路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

答案第15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15.(1)博采众长;用其所长,避人所短(知人善用、因材致用);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 (2) “施”当“怠慢”讲,是说君子用人不要疏远怠慢自己的亲族,体现孔子“仁爱”(博爱)的思想;“施”当“赦宥”讲,是说君子(掌权的人)对自己的亲人不应放松管束,体现克己复礼等思想。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翻译名著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内容和观点,分析几则材料的异同,用简要的话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对名著句子的翻译及对名著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翻译各句话的意思,透过字面意思透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概括。 ①本章孔子叙述郑国外交政令的形成过程,赞扬他们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制定外交辞令的慎重与认真态度。郑国发布外交辞令时,谁适合起草,谁能够完善,都各司其职,分的清清楚楚。可见,孔子主张用人时要“博采众长”。

②孟公绰要是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才力还是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本章中,孔子拿如何任用孟公绰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孟公绰是个清正廉洁、知足常乐的人,他的道德学问很好,适合做赵、魏这样的大国的顾问。但是,如果他去做滕、薛两个小国的大夫的话,去处理琐碎的实际政务,就不合适了。可见用人应当“用其所长,避人所短”。

③这段文字是周公对儿子伯禽的训诫之言,他告诫儿子伯禽治理政事要重视人才。周公的命辞中所讲的用人之道,主要包括四点:一、用人要用亲人,不要故意疏远亲人;二、有才能的人要重用,不要让他们抱怨自己得不到重用;三、对长期在自己手下做事的人,就不要轻易地罢免他;四、缺点人人都有,对谁都不能求全责备。

(2)“施”当“怠慢”讲,是说君子用人不要疏远怠慢自己的亲族,孔子强调的是要亲近亲属和朋友,不要轻易的远离他们,抛弃他们。体现孔子“仁爱”(博爱)的思想。 “施”当“赦宥”讲,是说君子(掌权的人)对自己的亲人不应放松管束,体现君子克己复礼等思想。 【点睛】

答案第16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高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强得多,初次接触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有较高的起点,较广的视野。因此,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可以对原著进行精读。精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抓着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因此有些名著名篇可以采用泛读的方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不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加工润色。”

②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越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③周公对鲁公说:“一个有道的国君不疏远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怨恨没有被任用;故旧朋友如果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16.(1)示例一:简,简要。可:可以,好。这里表达一种肯定语气。孔子肯定了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对子桑伯子处理政务简要而不繁琐的治政能力深为赞赏。体现了孔子处理政务要简要的治政理念。

示例二:简,简要。可:还可以,不坏,还过得去。孔子对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持保留态度,体现出孔子重视对职业心存敬畏而又要简要行事的治政思想。 (2)答案示例要点一:有为官才德。要点二: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要点三:勤学好问。要点四:追求自我完善。 【解析】 【分析】 【详解】

小题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的回答是“可也,简”,意思是,此人还可以,办

答案第17页,总18页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孔子回答“雍之言然”,意思是冉雍,这话你说得对。可见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评价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据此考生分析“简”的内涵时就可以有不同理解。从肯定语气来看,孔子是赞赏桑伯子处理政务的方式和能力,结合“居敬而行简”理解,“居敬”是他讲自处,对自己而言,对自己要主敬存诚;从委婉语气来看,孔子对子桑伯子居心与治政都简要的处事方式持保留态度,结合“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理解,对自己太简单,就容易放逸,随便了,不能够认真,所以诚敬心就没有了。 小题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首先找到文中有关仲弓的描写,根据“雍也可使南面”概括出有为官的才德;根据“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概括出敬业而善于处理政务;根据“仲弓问子桑伯子”“仲弓问仁”概括出勤学好问;根据“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概括出追求自我完善。 【点睛】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题型,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参考译文:

①1孔子说:“冉雍可以让他去做官。”

②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③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答案第18页,总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