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解读:
第三单元围绕“诗文精粹”这一主题安排了3篇精读课文——《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一篇阅读课文。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打白骨精》描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词《如梦令》,词人李清照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渔歌子》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借助“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明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读书要有选择》则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在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的方法。
二、单元总体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按照课文后练习第3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4、理解《渔歌子》、《如梦令》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6、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7.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8.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9.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10.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11.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12. 学会选择书籍的方法,并了解掌握选择合适读物这种本领的益处。
三、教学重点
1.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2.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1.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2.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五、学情分析:
本班现在学生59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 25人。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认真书写,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近十名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理想。班上的部分男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不够积极,特别是个别学生,需要加倍努力。
六、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2.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课文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习惯。
3.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体会课文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课时安排:
《三打白骨精》 2课时
《词两首》 2课时
《螳螂捕蝉》 2课时
《读书要有选择》1课时
《练习3》 3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二、教学重难点:
1、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2、学会复述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西游记》资料。课件准备。
四、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趣。
1.孩子们,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此期间涌现出的优秀文章作品如无数颗瑰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指说)
你喜欢哪一部?为什么?
简介《西游记》。
2.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学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字音,并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师出示生词:唐僧 熟悉 妖怪 斋饭 癞 拐杖 金箍咒 隐瞒
②口头填空: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
2、读后检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各在哪些自然段里?全文可分几段?
(提示:可采用“找重点段”分段法)
2.分段讨论:
可以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全文分三段,三次怒打为一段,首、尾各一段。
第二种分法:三次怒打成段分成三段,首、尾各一段,共分五段。
(只要同学们能够说出充分的分段理由,我认为都值得肯定)
四、精读第二段。
孙悟空如何三打白骨精,先学习第一次怒打。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
1.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嗅、凝视、吆喝、举、打、识破、追赶)
说说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3.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有什么弱点?
4.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一写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主要写孙悟空。
5.按三步给第二自然段分成三层。指名三人各读一层。
6.简要说说孙悟空—打白骨精的经过。
7.总结学法:
① 找句子一分别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
② 想特点一读读想想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特点
③ 分层次一按三步分三层。
④ 说经过—简要说说打的经过。
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内容下节课再学习。
五、课堂作业 。
完成习字册第8课。
六、课外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第八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徒弟、诡计、妖怪、金箍棒、识破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回顾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三、四段。
(1)找到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来。
(2)给三、四段划分层次。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三人分别读写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的语句),读后评价。
3.分四人小组轮读第四自然段。小组内互相帮助。
4.指名三人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评价,老师点拨。
5.根据课后第2题的提示,比一比每次打白骨精所用的语句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边读边做好批注。
讨论:
(1)读读写白骨精第二次、第三次变化和逃跑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白骨精是怎样的? (诡计多端、善于变化)联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读读孙悟空二打、三打白骨精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思想孙悟空有什么特点? (火眼金睛善于识破妖计敢于斗争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3)读读唐僧阻挡的语句,比较三次写法的不同,想想唐僧说的“人以悲慈为本”是什么意思?他的话错在哪里? (本来意思是:做人要慈善,要有同情心,唐僧对白骨精讲慈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店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不应该对敌人讲慈悲。)
(4)三次写法不同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把故事推向高潮,.为唐僧最后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作了铺垫。
三、按照课后第3题的提示,简要地复述“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1.复述“—打”经过。
①复述的要求:
(1)内容正确,不丢主要内容
妖怪想吃唐僧,变成村姑。
一打:悟空识破妖怪,打妖怪,妖怪逃。
唐僧责怪悟空。
②语言简洁(说得具体在这儿不作要求)。
③语句通顺,用词得当。
学生试着复述。师生评议。
2.复述“二打”经过。
3.复述“三打”经过。
四、作业 。
1.熟读全文。
2.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如梦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词”的知识和学过的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揭示课题,学生说说曾经学过的“词”。
2.介绍“词”的常识。
3.本节课学习的词《如梦令》,学生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词语,感知词义。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正确。正音,熟读这首词。
2.适当解释词中的字或词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致很尽心
3.初步理顺词义。
4.学生朗读,抓住课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感知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美妙的画卷。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一)画面1:“溪亭日暮”
“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师:“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大声地、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吧!看景、吟诗、作对,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再读一读,品一品。
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1.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2.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读第三句、第四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三)画面3:一滩鸥鹭
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自己读下去。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棱棱”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读最后两句。
四、完成练习,巩固提高。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和同学交流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依据重点词语,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说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学习过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描写的是借寒江独钓的渔翁,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关于描写渔翁的词《渔歌子》。
2.作者是张志和。
3.请生简介张志和,并作相应的评价。
4.这里的词牌名是渔歌子,名是西塞山。
5.西塞山指的是哪里吗?(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二、新授。
1.请生朗读,注意停顿之处。《如梦令》押的是u韵,那看看这首词押的是什么韵?
2.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用横线表示。
这些词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想想我们以前也学过描写春雨、春风的句子是什么?
地点在哪里?
3.看第一句话,哪些字你理解了,哪些字还不理解?请生译这一句话。
4.在这幅如此美丽的画面中,肯定少不了……
那作者有没有写到人呢?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你知道“箬笠”“蓑衣”是什么吗?可以对照书中的图片。作者这里描写的人物指的是谁?
“青箬笠、绿蓑衣”描写的是人物的……(衣着)
对照图片仔细想一想,此时此刻这位渔夫在干什么?
(驾着一叶扁舟)
5.渔夫驾着一叶扁舟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
请生解释“不须归”。 其实,“不须归”除了指不想回家外,还指什么?联系张志和的生平。
补充: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弟弟啊,为何不归?
(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三、展开想象。
把词中描写的这一幅美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可以对照图片。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一)画面1:“溪亭日暮”
“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二)画面2:藕花深处
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再读一读,品一品。
三)画面3:一滩鸥鹭
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自己读下去。
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读最后两句。
我的设想:
(二) 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
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二、教学目标:
乐而不归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投影出示生字词)
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
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简要说说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1、指名复述,师出示复述用的关键词语。
2、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补充习题第10课。
2、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喝 捕 啄 射
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攻打 乘虚而入
楚国←——吴国←——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11、读书要有选择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一课时就能解决的阅读课文,内容浅显。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选择书籍的方法,并了解掌握选择合适读物这种本领的益处。
重点、难点: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了解歌德的生平简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前了解同学们最近的课外阅读情况)
1、同学们,我看到大家都在读《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你觉得好看吗?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习的气氛)
2、你从这些课外书中学到了什么?(最好是正反两方面的,这样更便于下面的话题)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关于读书的课文?《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精读和泛读》。4、这些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回忆旧知,为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二、根据已学过的读书方法,学习新课。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是什么,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检验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
日新月异: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给予谅解。
3.通过课文的朗读,你可以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吗?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注意要潜心去读,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1)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
(2)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3)共同交流学习课文。
5.评议课文是怎样写的。
师小结:这篇课文很有特点,它以问题作过渡,总领下文,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来讲选择读物的范围和选择读物的好处。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如:设问句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五、板书设计:
优秀的文学作品
内容 名人传记
科普类书
读书要有选择 工具书
兴趣和爱好
方法 请教别人
苏教育出版社《实验研究》总第61期)
第一部分:教学提示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什么是读后感,了解多写读后感的好处,增强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2、通过学习例文,初步掌握读后感写作的方法。
3、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抓住书中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题目自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抒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真实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部分: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最近老师和几个朋友一起聊天,他们的孩子都已经上六年级了,于是问我该给他们推荐些什么书。这可把我给难住了,不过我马上想到了你们,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那好,我们今天就来给他们推荐一些好书,让他们听了你的推荐,也能产生读这本书的欲望。那怎样来推荐一本书呢?老师觉得除了要把这本书精彩的内容告诉大家,还要说出自己阅读后产生的感受和见解,这样才能使别人喜欢上这本书。
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习作3”,学习写自己读书后产生的感受和见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读后感”。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习作要求:
出示: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书,抓住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见解,题目自拟。
2、那么学会写读后感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了解内容
那么,读后感可以写些什么方面的内容呢?其实读后感可以写很多方面的内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令人感想深刻的地方有很多:
1、书或文章的内容令人感动。
例如像《爱的教育》这本书,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再如《夏洛的网》一书中夏洛凭着它和威尔伯之间真挚的友谊和无限的爱,用自己的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最后自己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读来感人肺腑。
2、书或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发人深省。
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告诉我们要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再如《生命的林子》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成才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
3、书或文章的写作方法新颖,语言丰富,描写细腻,意思表达准确。
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描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那一段,林冲先是沉着应付,接着寻找时机,变守为攻,只是巧妙地“抡棒一扫”便把洪教头打得扑倒在地,确有“四两拨千斤”之势,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佩服至极。再如我们学过的《水》这篇文章在描写我们打开水窖用水洗澡时那每一寸肌肤,每一根血管,每一个毛孔对水的渴望,描写得是多么的细腻生动。
以上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写读后感内容,我们可以就以上几个方面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点,集中笔力,生发开去,写出自己真实的体会感想。
三、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读后感,为什么要写读后感以及读后感可以写些什么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怎么写读后感。
我们先来看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就告诉了我们读后感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读,第二部分是感。
出示: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感是读后感的重点。
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自己深有感触的内容更要多读、多想,把书读懂读透了,才能产生丰富的或者深刻的感想体会,一知半解或似懂非懂是写不好读后感的,所以说“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而“感”是读后感的重点,读后感重点是要把感想体会写具体。写感想体会时可以从
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也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还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入手。这个“感”应是发自内心的,确实是读完文章后深受教育,深受感染的“感”,最好使读者读后也深受感染。
2、张佳星同学读了《海伦?凯勒传》后心潮澎湃,写了一篇读后感,也激发了我们读一读这本书的欲望,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学生读例文。
读了张佳星同学的这篇读后感,你知道我们该怎么来写读后感了吗?我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我们写读后感一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写:
(1)引,即引出所读的书或文章,简要地叙述原书或原文的内容。
例如像张佳星同学写的这篇文章就是这样的,先简要地引出自己所读的书以及内容。
(2)议,即对这本书或文章中印象深刻的人或事等内容进行议论。
例如张佳星同学的这篇读后感的第二自然段就是议论,是对海伦凯勒以及她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了议论。
(3)联,即联系生活实际或在书籍、电视等媒体上看到的人和事来谈感想。
例如张佳星同学的这篇读后感的第三自然段就是联系,他由失明失聪的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联想到了我们应该怎样去珍惜每一天。
(4)结,即用一两句精要的话总结自己想要阐明的感想或见解。
例如这篇文章最后用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话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地阐明了自己要表达的感想见解。
以上是我们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但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也就是一点一点、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叙述,然后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想体会才是最最关键的。
3、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同学们写读后感一般会犯三大毛病:
(1)复述原文。
所谓复述原文就是大量地叙述原文的内容,占了读后感的大量篇幅,使得“读”成了重点,而“感”成了次要内容。有人因此而笑称“读后抄”,我们这次写作可不能成为“读后抄”哟。
(2)感想杂多。
感想杂多就是指感想的内容多而零碎。有一位同学在写读《二泉映月》有感时,当他读到二泉的美景时便大谈自己的感想,说二泉怎么怎么美;当读到阿炳的悲惨命运,他又大发议论,说阿炳怎么怎么可怜;当读到《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时又大谈感想,说这首曲子怎么怎么好听,文中的词语怎么怎么优美。这样整篇文章感想多而杂,没有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来谈。我们这次习作只要抓住自己感想最深的一点来写,集中笔力,生发开来。
(3)感想空洞。
所谓“感想空洞”指的是说大话,说空话,不切合实际,甚至还有说假话,无病呻吟。例如有的同学一写读后感就像是在写检讨书,说自己这儿不好,那儿不好,这儿不如别人,那儿不如别人。如果在这方面有真实感受,确有其事,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无病呻吟,硬往自己身上套,甚至编几个谎话。
我们今天写读后感要防止以上三种毛病的发生。
四、学生习作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搜寻一下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抓住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并给它拟个题目。可以像张佳星同学们那样拟题目:从《×××》想到,也可以是:读《×××》有感,还可以起正副标题,正标题的内容往往是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见解,副标题就是“读《×××》有感”,或“从《×××》想到”等,例如有一个同学的读后感的标题是这样的:做一个不屈不挠的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2、练习写作。
习作讲评:
1、培养学生乐于修改习作的精神。
2、在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和评价。
3、通过评改重点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怎样将读后感写清楚、写具体,并能在恰当的位置,运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讲评重点】
通过评改重点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怎样将读后感写清楚、写具体,并能在恰当的位置,运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讲评难点】
乐于发现习作不足,愿意逐步完善自己的习作。并能具备自我修改习作的能力。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习作讲评课,评改我们刚刚写完的第三单元习作——写好读后感(板书课题)
二、回顾提示,明确要求
1、回顾上节板书内容,习作要求有哪些?
2、学生汇报。
三、教师总结,整体优点
1、昨天,我欣赏了同学们的习作,这次习作优点较多,体现在4个方面。
2、课件出示整体优点。
四、欣赏佳作、提出评改重点
1、出示张稼萌同学的习作。
2、其他同学在下发的习作上用~~~标出你最欣赏的地方。
3、从整体入手说一说,这篇习作有哪些可取之处?
4、从局部着眼,看一看,这篇习作有哪些语句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印象深刻的。读出来。
5、总结这次习作的不足。 让学生明白,不足之处就是本次习作评改课的的重点。
五、依据重点,同桌互评
1、同桌交换习作,互相读一读,想一想他文章中的重点你感受到了吗?他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在习作本上那一片段的左侧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你的建议。
2、取回评完的习作,自己进行修改
3、汇报修改成果
先说一说,同桌给了你什么样的修改建议,你认为合理吗,再把修改后的片段读给大家听。
六、依据方法,自改习作
《老子》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聪明的人既要晓得自己擅长之处,也要明白自己所欠缺的东西。作为自诩为聪明人的我们,一定能找出你习作中的不足,让你的习作更完美。
1、拿出你的习作,针对这次评改的重点,自己进行修改,力求精益求精。如果有需要添加的地方一律写在习作的右侧。
2、汇报修改好的习作,和大家分享。
七、反思小节、总结收获
1、总结收获
2、习作誊写,做到工整、美观。
教学要求:
1、通过对有关“笑”的不同神态、不同情感的词的辨析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区别和应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2、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3、诵读与积累十二个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关的成语,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表演中要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5、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红楼梦》吗?知道里面的什么故事?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其中有很多精彩之处。
今天就让大家读一段描写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
(2)学生读这个片段,师相机正音。(注意:怔、姊妹的读音)
(3)学生找出描写各人不同神态的笑的语句。
(4)学生再认真读有关“笑”的语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重点想象各种神态)。
指生起来交流,也可以做动作加深印象。
2、教学第二部分。
(1)刚才大家说得都非常好,像这样的词儿,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你知道哪些呢?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有关“笑”的词语,并说出这些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他们了解到有各种各样的“笑”。
(2)学生读题,区别七个词语感情色彩、意义内涵的不同。
(3)要求学生认真读四个句子,看看各句应该填什么样的“笑”最合适。
(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该选什么样的词)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细心读题,注意有“地”“得”的地方,要看清楚填什么样的词。
(2)学生思考:可以填什么样的词语?
(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多想几个、多填几个)
(3)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所填的词语。
(4)学生选择最合适的词填入括号中。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字《读书要有选择》。
(3)要写好这一段话,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地方?交流。
重在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得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掌握、帮助、获取”等词的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另外,写字时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物的笑是有区别的,你知道的有哪些?指答。
今天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一组与《西游记》有关的词语。
二、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
不避艰险 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2)同座的同学讨论每个成语的大概意思。
齐天大圣:天地一样地位崇高的圣人。
大闹天宫:无法无天的意思。
不避艰险:不躲避艰难和危险。
西天取经:唐僧师徒取经成功。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取得成功。
腾云驾雾:指乘云雾飞行极快,或形容神志恍惚。
来去无踪: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
大显神通:形容充分显示出高明的本领。
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明察秋毫::明:明晰;察:看清,观察;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3)让学生知道每个成语都是有关《西游记》中孙悟空的。
(4)学生练习背诵。
2、前面我们一起看了《西游记》,你可以用上刚才我们学的词语,说说孙悟空是个怎
样的人,或者讲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吗?生交流。
3、积累
三、作业
1、背诵12条词语。
2、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指名背诵12条成语、齐背。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智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曹操……同学们可以就自己熟悉的人物来说说。(板书:漫话三国英雄)
(2)指名读题。
2、指导。
(1)学生各自说出自己最熟知的“三国”人物。
(2)你是怎么知道他(她)的?
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生阅读第二部分《三顾茅庐》的一段对话。
(4)学生分角色自由练说。(教师创设情境)
(5)推荐代表上讲台分角色表演,师生评议。
(重点看角色的性格特点有没有把握住)
3、反馈。
(1)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2)评议小结。
三、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内容:画、闹。
4、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笔画?指导。
5、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黄主勤 借鉴处: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智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滑的曹操……同学们可以就自己熟悉的人物来说说。(板书:漫话三国英雄)
(2)指名读题。
2.指导。
(1)学生各自说出自己最熟知的“三国”人物。
(2)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生阅读第二部分《三顾茅庐》的一段对话。
(4)学生分角色自由练说。(教师创设情境)
(5)推荐代表上讲台分角色表演,师生评议。(重点看角色的性格特点有没有把握住)所了解,即使对于熟悉这篇作品的读者来说,也能起到激发思索的作用。
我的设想:
推荐我们上几年孩子们引用的描写诸葛亮的:
走进三国,我觉得仿佛走进了一个英雄汇聚的世界:深谋远虑的曹操、及大义于一身的刘备、青年才俊周瑜、独战三英的吕布……然而,最令我敬佩的还是德才兼备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我为诸葛亮超凡绝伦的才智所倾倒:隆中定三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好一个羽扇纶巾、谈吐高雅、有呼风唤雨之能的儒将。
我更为诸葛亮忠贞不渝的赤诚所感动:为了感激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为了实现他对先主的诺言,全力辅佐年幼的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漫话三国英雄是班级中男同学所擅长的,基于班级因素,这次要让班级中的男同学“大显身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