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肌理在油画中的运用

肌理在油画中的运用

来源:暴趣科技网


肌理在油画中的运用

肌理作为绘画语言作用于当代的绘画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中,在油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确定了自身的审美价值。肌理的节奏与韵律与人的情感产生同一性,使人产生情感联想,使看画者被画家导入的思想、理念和情感所感动,成为艺术家运用技巧表达情感的痕迹。

标签:肌理;油画;情感

阿诺德·勃克林说过,“没有对材料的基本理解,我们是材料的奴隶,或者说,跟古代大师及其优良传统比起来就像一些冒险家,正是靠这些传统,一代艺术家才能站立在另一代艺术家的肩上。”油画肌理作为绘画语言的传达者势必顺应并作用于当代的绘画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它们是在互相依存、制约和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推动艺术走向进步和发展。油画肌理也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悦目畅怀,状物传情的表现手段,其抽象美感是一种艺术追求过程的终结,具有完整意义和审美价值。

一、对油画肌理的基本认识

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肌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属性的形态”。油画中的肌理特指由各种画技法形成的不同的表面效果,包括颜色涂层的多少、厚薄造成的不同视觉效果,也包括画家在使用透明、不透明技法时笔触造成的痕迹。肌理的外貌特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显肌理;二是隐肌理。”油画的显性肌理表面凹凸不平,它的高低起伏在光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的色面。油画的隐肌理表面平滑,表面的纹理根本看不见,如果要深入观察其形体外貌,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如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和拉斐尔以及15世纪的扬·凡·爱克都采用了古典透明画法,讲究步骤,画法细腻。扬·凡·爱克的油画《阿诺尔芬尼夫妇像》,画面肌理平整、光滑,几乎看不到任何笔触。

肌理在油画技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印象派大师莫奈就说过:“只要闭着眼睛摸一摸画面,就知道这张画的好坏。”

二、肌理在油画作品中的审美情趣

画家在进行肌理的制作过程中总会有意或无意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肌理中的色彩、线条、块面有一种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和人的某些情感的节奏与韵律具有同一性,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合拍,例如斑驳的肌理给人以古老沧桑的情感感受,经反复冲洗喷绘的肌理给人以淡淡的忧伤之感。肌理的动势、变化也会使人产生联想。例如:垂直的肌理造成静穆、崇高的感觉;水平肌理有稳定与宽广的气势;倾斜的肌理产生运动与冲击的联想;曲线肌理象征流动或不安;破碎的肌理使人想到残破与杂乱;整齐的肌理表现秩序与条理;线型(线条)肌理有方向

感;没有弹性放松的线条表现出松弛的感觉;有一定紧张感的线条表现出犹豫不定;颤抖不安的线条表现出恐惧;自由、流畅、优美的线条有畅快感;自在随意的线条有悠闲感;平和、恬静的水平线表现出平静的感觉。

肌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光线之下就能呈现出某种美感。画家正是从这里汲取了艺术的灵感,把这种自然肌理感觉恰当地运用到视觉语言表现中去,创造出人为的艺术肌理之美。如美国画家怀斯在《冬日的磨坊》、《蘋果酒桶》等作品中表现了斑驳的油漆、千疮百孔的断壁残垣、粗糙的栅栏等。在生活中这些物象也许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然而当它们经过画家的艺术加工处理后,便以艺术美的崭新面貌呈现出来,从而表达出特定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审美意味。

在西方美术史上,把油画色彩、笔触完美的融汇于肌理,使油画肌理得到最佳展现的是伦勃朗。伦勃朗在坦培拉的基础上,使用透明罩染和不透明塑造相结合的油画技法,画面肌理、色层、笔触,在透明罩染的烘托下,质感清晰强烈,画面光彩照人,使他的油画更具有迷人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伦勃朗早期作品,画面肌理含蓄细腻,在油层的罩染下,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很好地表现了形体的体积、空间、质感和量感。晚年他的油画肌理更加炉火纯青,笔触狂放,洒脱,色层厚薄相间,肌理凝重,有起有伏,各种色料在画家的尽情挥洒下,画面具有一种极其厚实的浮雕般的美感。安格尔在暗部使用不透明的白颜色,以求得浅浮雕式的平面化效果。他喜欢薄涂且运笔流畅,对柔和的正面光有着特殊的偏爱。安格尔所作的《瓦尔邦松的浴女》、《大宫女》等画作,笔触隐蔽、细致,色层平滑光洁,整个画面好像上了一层釉。

印象派画家所作的风景画,大多是采用厚涂的直接画法,富有节奏感的小笔触,斑斑点点,形成了一种与古典油画表面迥异的画肌特点,开拓了油画肌理美的新领域。直接画法的画家们在营造油画肌理美感时,往往是追求色彩、笔触与画肌结构的巧妙结合而构建出一种新的画肌表层。印象派画家之所以不采用传统的透明画法,改在白层底子上直接使用厚涂的密集的小笔触,这正是印象派画家利用新的色彩科学理论,采用色彩并置、分割的方法来达到再现自然景物在阳光空气中光色互相辉映的灿烂、颤动和朦胧的景象与氛围。

为了准确地表现对象,莫奈反复探索各种相适应的画法,所以在他的画面上,产生着不同的肌理美感。例如,一幅宁静的水景可使肌理显得非常丰富,在湿润的平行笔触下,色彩很均匀地柔和在一起,而水波则用许多小而厚重的笔触来重叠,造成一种起伏不平的表面效果。《吉维尼附近塞纳河的支流》一画,平静的水面上那白色的高光,体现出了最精彩的肌理形式,小画笔在画上留下一条条似线一般的笔痕肌理,又恰恰形成了水平面的波纹。《维特叶花圃》在河流部分大胆使用跳跃性的笔触,由于这些笔触隐约显露出底层的色调,而且常常与上面的色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色彩颤动的肌理美感。

雷诺阿想把画布画得能引诱他的手去爱抚它,能引起视觉上的触觉感,而这种触觉感正是油画的肌理效果。他用水彩一般的柔和、平薄而透明的笔触,使他的作品洋溢着宁静、温馨与恬适的情调。荷兰画家哈尔斯运用轻快、灵活的笔触

描绘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飞扬的生动感,与他偏于表现豪迈、乐观的人物相辅相成。另一个荷兰画家维米尔擅于用珍珠般细碎的、圆润的笔触描绘处在室内的人物,使画面产生宁静、温暖的气氛。

俄罗斯画家赛罗夫所作的《少女和桃子》、《女演员叶尔莫洛娃》,两幅作品中人物的头部,油画肌理的风格总的来说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细节处理上又有所差别。前者脸部笔触柔和隐蔽、色层光洁润泽、施色细腻、真实地描绘了少女青春焕发的容颜。后者利用画布织纹,笔触拖、擦、抹的痕迹明显,色层厚薄不均,巧妙地表现了女演员的职业特点和年龄特征,真实生动地传达了老演员的内在气质。

三、肌理在油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只有情感、理念的融入,肌理才有生命和灵性。“情感使人们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又能恢复过去的记忆和感觉,并能激活先前的情感经验的有效范围”。人在生命过程中,有着许多真实而复杂的生命感受,肌理的复杂性和偶然性,正好与现代人复杂的情感找到某种联系,令人产生情感联想。人们看画时感动的,并不是形状多变的肌理色彩形态,而是画者在肌理中导入的思想、理念和情感。

自然肌理一旦溶入画家的情感便激发起画家创作的激情,使自我的审美理念、精神追求找到了抒发的物体依托。种种自然肌理无不关联着人们的心理想象,将各种自然肌理纹样作为视觉信息转化成绘画语言便产生出艺术肌理,使之传情达意。凡高在那短促的37载生命历程中,对大自然、对人类始终充满了炽热的火一样的激情,用着火焰一般转动的笔法——曲线的肌理,使他的草地在燃烧,树木在燃烧,天空也在燃烧,燃烧着他不羁的热情,暴露着他强烈的个性。在《星月夜》一画中,采用直接的、暴露的、厚重的条状色线,产生一种如同旋风、火焰一样的流动感、跃动感。那些火焰般的笔触,把画家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信奉画要“画得很有感情,这才是画家。”他那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向日葵》、《自画像》、《吸烟的人》等证明他做到了。

在20世纪油画中,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约艺术形式呈现多种倾向,传统油画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为艺术观念的形式体现被强化,甚至被推向极端,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重视。例如:忽视色彩而主要作形体自由构造的立体主义;注重色彩强烈状态中均衡效果的野兽主义;通过色彩和笔触的无序使用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以及将颜料随意甩、泼、垂滴于画布上的抽象表现主义等。

德国画家基弗他通常喜欢在画面上掺上很多东西,像树枝、稻草、沙子、泥土、石块等,所以使得画面很厚,几乎像浮雕,人看到的不是笔触,而是材料本身的质感,形成那种废墟和灰烬的感觉。如代表作品《争斗图》运用了沙子、木刻、照片等多种材料。他借助这些材料作为媒介,使自己的作品形成了可感可触的真实感。

表现主义画家卢奥的作品《老国王》采用了画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手法:即以粗犷的黑色线条画出人物的轮廓和五官,再以浓重的红、黄、蓝、绿等色块及粗线布满画面,笔触反复堆压异常厚重,画面形成一种抽象几何形式的强烈装饰感,与中世纪教堂里的彩色玻璃镶嵌画非常类似。

美国现代艺术家波洛克的创作过程很奇特,他总是把没有绷上木框的画布平摊在地上,拎着盛满颜料的小桶、油漆刷子,在画布上走来走去,把油色滴到画布上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绘画语言撒泼上去,因此,他的画也被称为“滴画”。《回声》就是他这种行动绘画的典型作品,那些散乱的没有规则的线条布满了画面。画面上的线全是流动的,没有出现大的色块和直线,保持住了全画统一的韵律,作品气势磅礴又很整体,是一幅很好的现代作品。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以抽象的形式表现人的自我意识,提倡自我本身,也是把人作為创造主体提升到崇高地位,他强调创作过程中人的活动,人对画面的“侵入”和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画面预示着人的创作行为所留下的密致轨迹也是人生之轨迹。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德库宁的作品色彩强烈,以白色为底,上面布满了有运动感的线条。但他的作品不同于波洛克的绘画,波洛克讲究让颜色自然滴入画面,取其颜料及液体流动感的自然形态,德库宁则强调“画”,强调笔触的痕迹。

现代绘画肌理所表现的情感,不仅是一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一般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复杂情感,是一种不完全依赖于具象,而是一种意象和抽象的表现。带给读者的不一定是“共鸣”,更多是一种心境,一种思考,一种情绪反映,传达给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呈现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整体的氛围,一种诸如凝重、神秘、苍茫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多奈尔,杨红太译.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化斌.画面肌理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3][美]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

[4][俄]康定斯基著,李政文译.艺术的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