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利与弊
我市自去年下学期推广“五步教学法”,实施导学案教学,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导学案作为“五步教学法”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这种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科课程教学中,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增进教学效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觉得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既有促进教学的一面,也有不利于教学的一面。
一、导学案的优势
导学案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
1、导学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往学生学习被动,像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亦步亦趋,无所适从,学习起来感觉吃力,索然无味;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即使教师布置预习任务,他们也只是草草地把课文看一遍,敷衍了事。但自从实施了导学案以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主要是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掌握基础知识,为上课做必要的资料准备,在发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识,以便课堂上能重点把握,减轻课堂压力。这样一来,学生经过预习,往往能解决新课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当他们带着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与感悟走进课堂时,能够主动提问、踊跃发言,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活”了。学生可以一改往日被动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导学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优势,因材施学,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这种教学活动,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进行《鼎湖山听泉》的教学时,我设计的其中一个预习任务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概括作者行踪顺序的词语。因为学生通过以前《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等课文的学习,已经具备找表明行踪顺序词语的能力,课前完全能做好。这样就节省了课内重新找的时间,而学生也对文章运用移步换景这一游记散文常用写作方法更有感悟。因此有了导学案的这个设计,学生的预习才从真正意义上落到了实处。
2、导学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教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只有教师本人能够看见,最多在上课前给学生说说而已,印象肯定不够深刻。而在导学案上学生首先看到的就是本课时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一目了然,在学习时随时可以回顾目标,学习的指向性更加明晰,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以往的课堂总是满堂灌,教师不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针对性。自从实施了导学案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演员而是导演,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展示,教师只起到点拨的作用。教师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等。从此课堂不再是实施满堂灌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教学合一的课堂,也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进行《画山绣水》的教学时,我翻阅学生的导学案,发现很多同学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同学甲提出:大自然有那么多的山山水水,为什么偏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同学乙提出:课文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时,为什么写了很多的故事?同学丙提出:文中写渔翁和鱼鹰有什么作用?同学丁提出:为什么作者说船家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宝库?这些同学能在自学的过程中,提炼出自己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带进课堂当中,能大大提高课堂上的听课质量。而我在教学中,也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有意识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探索,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学得快乐。
3、导学案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以前我们的学生至少需要准备两本本子:一本是课堂笔记本,把老师上课讲的重要知识记下来,以备复习考试用;另一本是作业本。而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往往还会买各种复习资料,而这些复习资料往往很难做到精选题目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说的学生负担过重,实际上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以导促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有了导学案之后,学生课前预习、上课都用这一张导学案,听课时需要记录的东西就在“导学案”的订正笔记栏处补记。课后学生复习的还是这张纸,没有其它作业本或资料。过一段时间,学生把“导学案”装订起来,就是精选的复习资料,考前也不再专门出备考题。导学案上的作业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来编的,只有这样的作业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以一代十,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
4、信息容量大,能够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
如:精彩的导语、作者作品介绍、写作背景、相关的文学常识、解题的方法及技巧等等。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特别是住宿生)资料来源少、时间紧的问题,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导学案的弊端
1、预习的真实性与实效性。
在先学后教的语文课堂里,阅读能力的培养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先学(预习)时进行“裸读”,即学生直接面向教科书文本进行阅读,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但不要依赖教参或教辅,但现在学生手头有不少教辅,学生在先学(预习)时直接查看教辅,走了捷径,一下子把书都看懂了。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第一,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学生读书只是向课本和教辅查找答案,没有思考的读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读书代替思考,导致读书和思考都浅尝辄止。第二,容易造成“假知”,使教学失去针对性。教科书+教辅的阅读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看看和查找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把学生在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针对性,找不到它的着力点。学生在课堂的展示也因此带有“泡沫”和“虚假”成份。 2、预习环节的时间难以保证
预习环节是使用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能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能否顺利进行。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是很充分,预习方式不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或上成习题课,或上成老师的展示课,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我校住宿生较多,全天时间安排的细致到位,没有什么自主时间,更何况语文的地位较低,预习任务多是读课文,因此每天的预习时间很难保证。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试图在课堂上完成预习任务,但因为时间太短,总感觉学生预习不透,而且缺少获知的欲望,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使用导学案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但是怎么给予?给予后如何组织?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3、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在传统教学中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而使用导学案后,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讲解是难得一见了,课堂虽不缺乏热闹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激情,一种是学生毕生都难以忘记的激情。特别是千篇一律的导学案扼杀了老师的个性,使得一些“天才型”的教师受制于导学案的框框,教师个人的自主性、独创性及个人的教学风格会大打折扣。
4、导学案与多媒体之间的矛盾
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时是否要配套课件,如果单用导学案我们是不是就回到了没有多媒体的时代了?一直以来,我觉得课堂上使用课件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因为所有学生的目光都集中于一点,而且对于课堂上将要讲述的东西有一定的悬念。但是如果导学案和课件完全一致,似乎又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所以如何将导学案和课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看来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尝试。
“路漫漫其修远兮”,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使导学案更贴近学生实际,大面积的提高语文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