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中小学课堂提问环节常见问题初探

我国中小学课堂提问环节常见问题初探

来源:暴趣科技网
放又汇 2008.11 (中旬刊) 国中小学课堂提问环节常见问题初探 口 刘甲平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 中小学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着提问目的不明确,p-]题难易程度两极化,提f,-,I对象S-i-集中以及教师评价过于简单 等问题。 关键词 中小学课堂提问 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 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有目的选择问题,设置问题,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 生积极的思考,巩固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 的一种教学方法。合理的使用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 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依据提问过程的四个环节:设置问 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提 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是课堂提问的初始环节,这一阶段对于整个提问过 程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题选择的科学合理,就会减少后续 阶段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问题一:提问目的不明确 教师所提问题内容表述不清,易使学生在理解时产生歧义,出 现“答非所问”、答案多种多样的现象。这样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 理解,使学生难于回答。 [案例】托尔斯泰在《论识字教学法》一文中描述了这样的一个 场景——位教师教一本画着鱼的书的情景: 师:(打开书本)指着图画里的鱼问道:“亲爱的孩子们,这是 什么I呀?” 生:鱼(无论教师怎样启发、诱导,学生们都说这是鱼) 师:“不是的,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沉默…… 教师的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画着鱼的图画”。由于 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笼统模糊,使得学生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教师 浪费了大量的时问来引导学生,结果是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 非常累。 问题二:问题难易程度的两极化 问题难易程度的两极化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要 么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回答;要么过于简单, 问题直接来自于课本上的内容,学生没有兴趣回答。小学阶段教师 提出的问题只有10%包含未知性与矛盾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积 极性,而大部分问题(8O%)是针对学生的记忆的。①过于简单和过难 的问题对学生来讲,缺乏思维训练的价值。 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一方面是指经过教师精心选择和组织的问题,在教 学过程中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出来;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发现问题、找出疑惑。“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0 问题一:提问方式单一 有些教师课堂提问形式基本上都是:“是什么?”、“为什么?” 形式单调的提问频繁使用,这种提问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 趣;教师还经常向学生提问一些“是”与“非”的问题,让学生进行 判断,问题的可能答案已经提供给学生,需要学生做的就是进行一 个选择。这种问题本身对学生的问答方式具有明显的规范性、 性。 “是什‘么”的问题只能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属于记忆层面的 思维;“为什么”的问题将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找出其成立的依 据,属于理解层面的思维;学习了相关知识之后,对于自己的工作 和学习有哪些帮助?这样的问题将会帮助学生锻炼学以致用的能 力,属于应用层面的思维。课堂提问必须将这三方面的内容有机的 文章编号:1672—7894(2008)11—059—01 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其相应的能力。 问题二:提问对象个别化、集中化 很多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学 的过程中,往往将提问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对于“学 困生”则很少提问。久而久之,对于那些不被提问的学生就会带来 消极的影响。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能力可以分为语言智能,逻 辑数理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 能、自我认知智能等,所以教师不能够仅凭学习成绩来判定一个学 生的“优”和“差”。因此而剥夺了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权利。 三、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课堂提问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提问的质 量和效果。这一过程是师生对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问题一:是教师分析问题的模式程序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路总是大同小异。具体到语文 教学一般会涉及到分段、段落大意、巾心思想以及写作特点等。提 问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二:是学生的提问次数少 许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 自己手里,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向老师提问。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从 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 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 13.3%.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 教师没有着重培养学生主 动的问题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指的是学生对于老师提出问题的回答,教师对于答案 的评价。 问题一:教师评价过于简单 部分教师的评价简单,缺乏人性关爱,缺乏激励性;或者是对学 生的回答不加区别,一律的肯定或否定,常常会令学生不知所措;或 者对学生的回答无任何反应就让学生坐下。对于学生的发展都将 会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既要有 对答案正确与否的判定,又要能指出其原因,更要体现对学生自尊心 的维护和积极性的肯定,要富有激励性。 问题二:控制学生回答 [案例]《项链》教学片断 师:“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她的小资产阶级享乐思想 ……。”就这一观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意见。 生:“照这么说,我们对玛蒂尔德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批判了?” 师:“对,教参中就是这样说的……。”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和“教参”提到的中心思想不一致 的地方,通常使用的策略就是“置之不理”,或者是不加评价的简单 总结一下后,就匆匆地转移到下一个问题,从而忽视了一个非常好 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机会。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就自己感 兴趣的问题展开积极地讨论、交流,最终达成一致和共识,在讨论 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培养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 语表达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 版社,2002:508. ②格言联璧・学问类. ③陈秋红.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反思fJ1.教学与管理.2004(10).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