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l期 经济研究导刊 No.21。2009 总第59期 ECON0MIC RESEARCH GUIDE Serial No.59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张才国,汪丽娜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合肥230009)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 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 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35—02 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及其种类 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人属易怒性格【lJ。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 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 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 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 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甚少。这些在成长的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 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 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 我们称为“留守儿童”。 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 2.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 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 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 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 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 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 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 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 校。 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 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作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 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 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 情况要好。 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 3内心失衡。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 人家里I】】。 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 根据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 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 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 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 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 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 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 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 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 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 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 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 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 活。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 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 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 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 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 收稿日期:2009—04—16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项目(071711F);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SK012) 作者简介:张才国(1974一),男,安徽安庆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政治学理论、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汪丽娜 (1982一),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35— 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 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 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 2.学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 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要出台相关,切实保障 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 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 遇。”翻使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这 个需要在户籍制度方面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稍作调整。 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教育投 入,成立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这样家庭既不用担负民办学 校的高额费用,孩子们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学习成 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 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 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 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 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 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 感。然而姚芸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中调查显 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 60%,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 绩,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比较容易唤起 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课外辅导、校车接送等 方面更有针对性。第二,在农村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教 “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 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 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 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 育机构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设施配置;加 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为留守儿童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护老师 和心理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 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助。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 校应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 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 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 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 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 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第四,开设心 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 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 座;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 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3.社会方面。第一,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见面,社会可以 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农村当地可以组织集体探 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 日。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 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 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 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 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 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 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 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 子。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 规模的方式,来传递爱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亲 情缺失,同时也有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学 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 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 疏导。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 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监护也主要是学校监护和家庭监护。对 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 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 于未成年人,亲情、教育以及监护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也负担 着部分的教育和监护,而学校和家庭必然离不开社会,所以 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 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 的收费。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 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 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 康温暖的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隐患。这不是 哪一方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关爱,更需要有关 部门给出具体的措施。这是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和谐社会 的题中之义 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1] 解占彩.[2] 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3] 李宝峰.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IJ1.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177—179 [4】 刘正奎,高文斌,王婷,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5] 姚芸.【6]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7] 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9-11. 透视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世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申继亮.【9】 王泽淮,李翠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策分析【J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l4—17・ 一【责任编辑 王建国】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