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2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V01.27.N0.2 2014年2月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Feb.2014 从读者反应批评视角看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俞露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2) [摘要]斯坦利・费施读者反应批评的范式下,文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文学的意义是一种事件,是发生于 文字与读者头脑之间的事件,是一种行为或活动,是有潜在一致性的个体解读。以读者为中心对“麦琪的礼物”进行解 读。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就不单单是“抨击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而是所有可能的丰富的解读在读者反应范式 中都被认作是有意义的。潜在的一致性,就是这篇小说中体现的一种高尚和纯洁的爱情。这种视角注重读者具有特性 的阐释和解读。唯一固定的意义已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就在于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欣赏。 [关键词]读者反应批评;解读“麦琪的礼物”;个体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4)02-0191-02 d0i:10.3969/j.issn.1671—5918.2014.02—10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读者反应理论是从文学批评的领域发展而来的,主张阅读 活动的产物,那么整个文学要回答的问题就不是“诗含有什么 是个动态过程,强调每位读者带着他们独特的语言知识及文化 意义?”甚至也不是“诗起什么作用”,而是“读者是怎样生成意 背景来阅读文本,所以每位读者诠释的独特性必须受到尊重, 义的?”。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间交易过程的观念是读者反应理论的重点。 读者反应中的一致性和个别性的问题,理解将依据所有说 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话者共用的规则体系进行。这些规则约束着话语的生产——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费希认为,在文学作品 规定界限,也将约束反应婚幅度,甚至反应的方向:即它们使反 中,“一句话的经验,它的全部经验,而不是关于它的任何评论 应在某个范围内可以被预知和规范化。”(同上书)这就是说, (包括我可能作的任何评论),才是它的意义所在”。因此,文 理解和反应的一致性来源于读者在对语词作出反应时所采用 学批评的主旨就是如实地描述阅读活动中的阅读者经验体会。 的规则的同一性,来源于读者与作者使用语词的同一规则。然 作为对新批评本文中心论的反拨,读者反应批评在于更激烈地 而,现实中同一篇作品的任何两位读者的反应都不可能完全一 倡导以读者为中心这一点上,斯坦利・费施主张一种“集中于 样,因此,费施所说的按照其规范进行反应的读者实际上是他 读者而非集中于文学制成品的分析方法”(简・汤普金斯:读者 的一个构成物,一个理想化的读者。按他的设计,理想化的读 反应批评,1980)。新批评骁将维姆特和比尔兹利挥动“意图谬 者是一个有学识的读者,是有阅读经验的,完全能够内化文学 误”与“感受谬误”的利剑,一举斩断了本文与作者、本文与读 话语的全部财产,包括从最局部的技巧(修辞手法等)到整个体 者的各种关系,将作品作为文学唯一的本体。文学的意义就贮 裁的一切,是一个有学识的读者,他既非抽象概念,也非实际生 存在作品这个容器之中,它具有作为客体的不容置疑的客观 活中的读者,而是一个兼有二者的“费施的读者”。费施把读者 性。费施则认为,“语言材料的客观性是一种幻觉。一行铅字, 的经验形式与作品的形式及作者的意图结构全都看作一回事, 一张书页或一本书是那么明显地放在那儿——它可以用手触 三种“结构”在同一时刻出现。这一时刻便是解释。也就是说 摸,被拍照或放到一边——以致它似乎是任何我们联系在它上 读者反应批评既承认个体解读的差异性,还认为个体解读作为 面的价值和意义的唯一容器;它采取的物质形式使得我们难以 某个共同体的一员的解读,具有一致性。 看清它的本质;所有这些都鼓励我们把书看成一个固定不动的 二、读者反应批评范式解读 客体”(参见《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但 下面就以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作为一个文学文本,将 是,文学不是这样一个客体。文学需要阅读,阅读是一种活动, 之纳入到读者反应批评的范式中进行解读。 “它是运动着的(书页的掀动,字行的推移),”而“我们是随着 首先要把焦点放到阅读这一作品的人身上。这一作品的 它一起运动着的”。因此,文学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它迫使你 意义就在于它被解读的动态过程,而不再是一个具有固定客观 意识到‘它’是一个变化着的客体——因此,也就根本没有‘客 意义的静态存在。高中课本中收录了这一篇小说,参考书中给 体’——同时也意识到你自己是相应地变化着的。”动态艺术 出了其中心思想:抨击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凸现欧・ 不去迎合静态的译释,因为它拒绝静止不动,也不允许你静止 亨利戏剧化结局的写作手段。但在读者反应批评的范式下,文 不动。在它的运行过程中,它使得观者不可避免地承担使之现 本的意义决不局限于这一中心思想,而是开放于读者的解读。 实的角色。因此,费施认为,文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文学 以下是三种读者的解读: 的意义是一种事件,是发生于文罕与读者头脑之间的事件,是 第一种认为这个作品的意义在于它重温生命激情,构筑真 一种行为或活动。读者活动是解释性的,也就是说,意义,要用 善美。该作品把作品中的社会教育作用与审美作用提到重要 经验性的解释来加以界定,它是一个读者在阅读本文时发生在 地位,认为阅读这一作品应该把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作品的审美 他身上的一切,而不是在他接触本文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东 意义提到同等地位。“麦琪的礼物”以它对真爱无价和真善美 西。既然文学的意义不再是本文的一个特征,而只是读者经验 的深刻认识,以它对人物心灵的洞悉实现了饱染深情的审美认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俞露(1978一),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教理论研究、英语语言与翻译研究、教育理论。 191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笫27卷第2期 识意义。它以恳悃壮慨的声音告诉人们: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生 存环境,但可以选择自己的精神立足点和人生坐标;同时,它也 向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出了对真善美精神境界的召唤,有了女主 人公牺牲自己的美发换来的表链,却没有了承受表链的金表; 有了男主人公卖掉金表换来的发梳,却没有了承受这发梳的头 发。他们二人为对方不能享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的快乐而深 深地遗憾。小说用这种带有悲剧性质的喜剧性的矛盾,渲染了 在浓浓爱意笼罩下的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了这对贫穷的夫妻之 间高尚纯洁的感情。这使我们在同情哀怜这对恩爱夫妻的同 时更增添了对那个悬殊的不合理的社会的憎恨之情。 第二种认为欧一亨利这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艺术家在 这篇小说称之为“含泪的微笑”。在这小说中,德拉和杰姆夫妇 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消磨尽他 们纯真的感情,他们勇于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仍保持着纯朴, 善良的美德。在人性物化的时代,他们是真正有智慧,有勇气 的麦琪。因而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写这篇小说的主要意图就是 要表达“爱是至高无上的”“患难见真情”。我认为这样的爱 情,尽管是悲剧,可让人们钦佩。这比起那些多少卿卿我我! 朝朝暮暮的爱情更回味永久。爱情的悲剧让人咀嚼回味,荡气 回肠,从中领悟人生价值,激发读者对爱情,金钱的价值的 思考。 小说的最后以幽默赞赏的笔调称他们: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 中,他们 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 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是的,这是小说作者从 这一生活故事中得出的结论,更赞扬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 于为对方的快乐做出巨大牺牲的高贵精神,从而肯定了在普普 通通的美国人民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这在物欲横流的资 本主义社会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作者为勇于自我牺牲、无 私奉献、以对方快乐为己任的真挚爱情谱写的一曲爱的赞歌。 第三种认为“麦琪的礼物”描述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妻互相 赠送礼物的故事”这对年轻的夫妻是互敬互爱的,但是拮据的 经济条件使他们捉襟见肘,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取 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 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 已久的发梳。两人珍贵的礼物均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他们之间 却存在着纯洁,忠贞的爱情:“为了对方的快乐,他们全都乐意 自己作出重大的牺牲”。作者在小说的结尾,用颇具教化色彩 的话总结全文: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 这部小说的价值就体现在读者的不同解读中,读者的解读 就是其意义,就构成了这部作品,而不是唯一存在于所谓的高 中课本中的正确理解:抨击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作者写作特色。 所有可能的解读在读者反应范式中都被认作是有意义的。 但是这些不同的解读中却有着一种潜在的一致性,即这篇 小说中体现的一种高尚和纯洁的爱情。造成这种解读的一致 性是因为读者作为人这个大共同体中的一员,有着体验和解读 爱情这种本能的共同性,这就是读者反应批评中的“集体共同 性”。但是在解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个抽象的,理想化的读 者,它是乎是对众多读者的一个抽象。 以读者为中心对“麦琪的礼物”进行解读,那么这篇文章 的意义就不单单是“抨击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而是所 有可能的丰富的解读在读者反应范式中都被认作是有意义的。 潜在的一致性,就是这篇小说中体现的一种高尚和纯洁的 爱情。 三、结语 读者反应批评的范式下,文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文 学的意义是一种事件,是发生于文字与读者头脑之间的事件, 是一种行为或活动,是有潜在一致性的个体解读。这种视角注 重读者具有特性的阐释和解读,唯一固定的意义已不复存在, 文本的意义就在于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欣赏。 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还有什么比真挚 的爱情更贵重更值得珍惜的礼物呢?说他们“笨”,只不过是 挖苦那些沉溺于物欲中的人们聪明反被聪明误罢了。人们将 参考文献: [1]Fish,Stanley.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M].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Harvard Urif—versity Press,1980. [2]Henry O The Gift of the Magi(Aladdin Picture Books)[M].Aladdin Paperbacks,1997. 『3]Henry 0 Selected Stories of O.Henry(Barnes&Noble Classics erSies)『M].Barnes&Noble。2003. [4]Wimsatt,Willim aK.&Beardsley,Monrt ̄C.The Affec—five Fallacy[A].In LDdge,David(ed.).2oth Century Literary Criitcism:A Reader[C].London&New York:l_ ̄ngman,1972:345—357. [5]安德鲁・本尼特,李永新,汪正龙.读者反应批评之后的阅读理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0(1). [6]方汗泉.费什读者反应批评若干重要理论概念评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7]任虎军.从读者经验到阐释社会——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评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 [8]吴结评.中西文论对话中的接受美学——知音与读者反应批评[J].求索,005(6).2 [9]周海玲.读者的主体幻象与阅读构形——读者反应批评与马克思主义读者研究的对话与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1(3).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