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居环境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

人居环境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

来源:暴趣科技网


人居环境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

本文以人居环境评估体系为主题展开论述,首先对人居环境评估特点及原则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具体分析了人居环境评估体系构建的要点内容,之后对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评估体系对策进行了分析。

标签:人居环境;评估体系构建;科学性

人居环境可以通俗称之为人类生活的地方,具体而言,指的是与人类生存以及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场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人居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有效改善我国人居环境,建立相应的人居环境评估体系则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此问题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1 人居环境评估特点及原则

首先,人居环境评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综合性。要想获得真实客观的评估结果,就必须对人居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机构为了避免出现调查失误和评估失实,必须要对所评估的地区进行全面调查,并做出详细分析。第二,时效性。人居环境评估过程中,要以当前的人居环境现状为主要评估内容,而评估结果的有效性通常为两年,如果后期相关部门需要对相关评估结果信息进行利用,则必须重新开展评估工作。第三,信息性。人居环境评估可以为社会提供被评级对象相对完整真实的信息,并且由于评估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所以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样可以为我国开展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

其次,人居环境评估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通过评估工作的开展,所建立的评估体系要能够客观反映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内涵,在评估体系构建过程中,所评估的内容要相互联系,而且要能够反映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目标的实现程度。第二,层次性原则。城市人居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通过评估工作的开展,为了能够准确反映人居环境的建设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则应该在不同的层次上选择不同的评估指标。第三,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更舒适的生活,所以,在人居环境评估工作必须围绕人类对居住环境的实际需求开展,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为主要原则。第四,协调性原则。在评估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建设情况,而且要考慮到人居环境建设对自然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此类评估结果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保护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人居环境评估体系构建

2.1 经济因子评估

通过对经济因子的评估,可以对当地的经济建设情况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进行全面展现,具体而言,需要对当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人居

GDP以及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等内容进行评估,然后再与我国所颁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从而对当地的经济环境舒适度予以确立。例如,在对山西省某市的人居环境进行评估时,通过调查发现,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所规定的2万元,当地人均GDP为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为1.6万元,这些都高出《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相应的核定标准,另外,评估人员发现当地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仅有21.9%,评估结果远低于70%的标准值,并分析可能是受当地煤炭产业的影响,而且地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这一指标也没有达到标准值。通过对上述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当地经济环境舒适指数为0.66,最终评估结果为舒适度一般。

2.2 自然因子评估

通过对自然因子的评估,可以对居民居住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反映,具体而言,首先应该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评估,其中包括气温、降水、年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情况等,其次要对当地的绿化面积进行评估,其中包括当地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良好的气候条件以及绿化环境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也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生态建设情况,因此成为人居环境评估的重点内容之一。例如,在对湖南某县的自然因子评估过程中,调查表明,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8.6摄氏度,符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所确立的相应的标准,这主要是因为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而且全年各季节干湿差别不大。另外,该地区城市覆盖率为你42.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6平方米,这两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所设立的35%和10平方米指标。但是在评估过程中,调查人员发现当地居民对居住区绿化情况并不满意,原因主要是绿化区的植被比较单一,长此以往,当地居民会产生视觉疲劳,从而无法获得更舒适的居住体验。

2.3 社会因子评估

通过对社会因子的评估,可以了解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具体而言,包括地区基础设施评估、公共服务设施评估、社会保障评估以及就业情况评估等。在基础设施评估过程中,首先要对当地人均住房面积进行调查,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标准值为26m2/人,如果调查评估结果超出这一标准值,则意味着当地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良好,反之则不然。其次,要对当地的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当地的卫生环境情况。在评估工作进行过程中,调查人员发现,在很多的地区的高档小区与普通居民区的卫生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部门在地区发展建设中应该对此类问题加强重视。在公共服务设施评估过程中,调查评估人员要重点对公共服务设施是否能够真正为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便利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因为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户外休闲以及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另外,社会保障及就业对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地区社会保障并积极促进就业,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所以,在社会因子评估中,应该对这一方面引起重视,而且要重点

对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进行调查评估。

3 完善人居环境评估体系对策

为了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评估,首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鼓励从业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的从业资格考试来提高从业准入门槛,并开展相关培训来促进人居环境评估人员整体素质提升。而且,需要在部门的努力下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促进评估人员不断学习,相关部门需要对评估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从而为人居环境评估工作的开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建议地区环境数据库。部门应该加大对地区环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力度。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评估机构对人居环境评估工作的效率,也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评估的成本,增加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透明性,对于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区环境数据库应由地方组织,协调与整合各方信用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这样才能为人居环境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依据,从而更好的指导当地开展人居环境建设。

4 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人居环境评估体系构建的相关内容展开了探讨,对人居环境评估体系构建的要点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分别是经济因子评估、自然因子评估、社会因子评估等。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黄宁,崔胜辉,刘启明,温晨,陈晓梅.城市化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社区人居环境特征研究——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750-760.

[2]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基于热环境变化的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S2):203-207.

[3]李益敏,刘素红,李小文.基于GIS的怒江峡谷人居环境容量评价——以泸水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5):572-578.

[4]叶彩华,刘勇洪,刘伟东,刘诚,权维俊.城市地表热环境遥感监测指标研究及应用[J].气象科技,2011,39(1):95-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