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综合素质—职业理念和教师职业道德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和教师职业道德

来源:暴趣科技网


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一)教育观: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二)素质教育观: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

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核心部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发展、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成为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美国 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

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个性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

时代特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纵向-—幼儿小学中学高等教育;横向——普通、职业教育

《决定》的产生标志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系统的思想1999。6。29

(三)素质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心理成熟化;造就平等公民;培养个体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法律意识;科学精神和态度

(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①面向全体 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五)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②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③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中

④教育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⑤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教育目的、对象、方法、学生评价、教学内容、能力培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途径

第二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概念:人的劳动能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人的道德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在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②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者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成长。

(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①学生是具有意义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具有个体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个体差异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性和个性发展为基础;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尊重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根本属性:以人为本。

(五)中学生发展特点:

①中学生在生理上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发展还不够完全成熟,自控能力较差

②中学生的主体发展特点: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叛逆)

③在德智体美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

(六)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①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②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③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中学生主体性发展。

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七)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身心发展水平。

第三节 教师观

(一)教师职业基本特性:有一定的职业声望;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有自己的专业标准;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二)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三)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①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教育任务多样;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②创造性: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教育机智(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

③主体性和示范性.

④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⑤长期性和间接性。

⑥个体性和群体性.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①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③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④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①对待师生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对待教学:帮助、引导

③对待自我:反思

④对待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合作

(五)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①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②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③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④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⑤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育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人格的形成;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能力的提高(教学技巧、教育教学能力);态度和动机的完善;自我的形成(自我意向和尊重)

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要素: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表现

教师专业活动的动力基础:教师专业态度和动机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4.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5.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a。教师成长三阶段理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b。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新手阶段;熟练新手阶段;胜任阶段;业务精干阶段;专家阶段。

6.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发展的意识(自我诊断、自我规划、寻求支持)

(六)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②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 ,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和放飞学生.

③具有团体协作精神:相互支持、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

热爱学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 2.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本体系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实践性知识(具体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方法);文化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本的艺术素养)

3.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

②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人才观

③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4.教师职业心理素养:连高的情感特征 ;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

(七)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根本职责-—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2.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师德

2.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①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核心-—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认识,包括思想、政治、职业内部活动的要道德求,践行职业道德是教师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ﻩ

②教师职业道德情感:重要范畴-—爱,教师爱。

③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基本范畴——责任。形成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标志。

3.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

①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②是中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

③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学生直接学习的内容,是直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资源。

4.教师职业道德表现ﻫ①爱岗敬业,现身教育事业

②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

③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音: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师德的核心。

④严谨治学,做学生的导师: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学习和对待自己的学习.

⑤团结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1.具体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④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

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2009。8。12

1.具体内容与解读:配备与选聘;职责与任务;待遇与权力;培训与培养;考核与奖惩.

第二节 教师职业行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解读:

①教师思想行为:教师的思想境界水平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要热爱祖国,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依法执教。

②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规范教师行为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要端正教学态度,活跃课堂气氛,认真批改作业.

③教师人际行为规范:学生、同事、学生家长.

④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⑤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①热爱学生: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高尚师德的具体表现。

②尊重学生:教师建立师生间平等关系的表现;尊重学生人格、个别差异、始终信任学生。

③了解学生: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公正评价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负责的体现。

④公平公正对待学生:是树立正确师生观的核心问题.

⑤严格要求学生:严而有理、有度、有恒、有方。

2.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形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尊重家长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尊重、理解、合作。

4.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尊重、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