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暴趣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仪器分析作业03参(第三、五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华南理工大学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作业03参(第三、五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华南理工大学仪器分析

来源:暴趣科技网
《仪器分析》作业-3参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01. 溶液有颜色是因为它吸收了可见光中特定波长范围的光。若某溶液呈蓝色,它吸收的是什么颜色的光?若溶液无色透明,是否表示它不吸收光?

答:溶液呈蓝色,表明其吸收了蓝光的互补光,即黄光(若答是吸收了黄光外的所有可见光,不能说错,但是这样的情况过于巧合,少见!)。若溶液无色透明,仅能说明其不吸收可见波段的光。

2. 分别在己烷和水中测定某化合物UV-Vis光谱,发现该化合物的某个吸收峰由285 nm(己烷)蓝移至275 nm(水),(1)判断产生该吸收峰的跃迁类型;(2)试估算该化合物与水生成氢键的强度。

答:(1)溶剂极性增大,max蓝移,表明该吸收峰是由n跃迁产生的。 (2)E氢键NAhc11 maxH2Omax己烷11

6.0210236.6310-343.0108-27510928510915.28Jmol1

3. 按从小到大顺序对下列化合物的max排序,并简单说明理由(不要想得太复杂)

t-C4H9NO2NO2NO2NO2A. B. t-C4H9 C.

CH3 D. C2H5

答:B4. 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10H16,用其他仪器方法已经证明有双键和异丙基存在,其紫外光谱max=230 nm(=9000),1mol该化合物只能吸收2 mol H2,加氢后得到1-甲基-4异丙基环己烷,试确定该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答: 1mol该化合物只能吸收2 mol H2,且其紫外光谱max=230 nm(=9000)可知该化合物含两个共轭但非同环双键(同环共轭双键基值为253 nm);该化合物含异丙基(双键不会出现在异丙基上),根据加氢后产物结构可推出该化合物可能结构如下:

根据Woodward规则可计算出该化合物的max=214+5(环外双键)+52

(烷基取代)=229 nm,与所测值相符。

1

《仪器分析》作业-3参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5. 某化合物初步推断其可能的结构为如下所示(A)或(B),在乙醇中测得max=356nm,试根据紫外光谱数据推断为哪种结构。(A)

A. O B.

O

化合物A 215 301 39 53 :10 化合物B 215 301 39 没有 :10 母体(,-不饱和酮): 共轭延长: 共环二烯 环外双键: :12 烷基取代: :18 :18 :18 max/nm 357 324 :12 6.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4.0010-5 molL-1的碱性K2CrO4溶液。在波长372 nm处,用1 cm吸收池测得百分透过率为65.7%。试计算(1)该溶液的吸光度;(2)摩尔吸光系数;(3)吸收系数a;(4)若浓度增加一倍,则透过率变为多少?(5)保持原浓度不变,改用5 cm吸收池,则透过率为多少?

解:(1)AlgTlg0.6570.182

(2)A/lc0.182/(14.0010)4550Lmol(3)a/M4550/194.223.4Lg(4)T10'''2A151cm1

cm1

T20.65720.432 T50.65750.122

(5)T105A7. 某钢样含镍约0.05%,用丁二酮肟显色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1.3104 Lmol-1cm-1)。将试样溶解后定容至100 mL,从中移取10 mL显色定容至50 mL,在=470 nm处用1 cm的吸收池测量,现希望将吸光度控制在误差较小的范围内,则称取试样的质量范围是多少?(已

2

《仪器分析》作业-3参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知Ni的相对原子量为58.69) 解:

msA500.15~1.050.10058.690.100ArNi/wNi0.68~4.5 g l101.310410.05%8. 土壤含磷量测定时进行以下实验:(1)吸取20.0 mgL-1磷标液2.00 mL与100.0 mL容量瓶中显色定容;(2)称取0.615 g土壤试样经处理定容为100.0 mL试液,吸取10.00 mL与100.0 mL容量瓶中显色定容;(3)测定标准及试样的吸光度分别为0.315和0.580。求土壤中P的含量。

0.615103wP100.5800.100100w0.120%(或1.20 mg/g) 解:P0.31520.02.00/1009.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甲基红指示剂的酸式离解常数。甲基红(HIn)两种型体HA和A-的max分别为528 nm和400 nm,用1 cm吸收池在不同介质中分别测得吸光度A如下:(1)试计算甲基红指示剂的酸式离解常数Ka(提示:首先利用前两组数据求出HA和A-在528和400 nm处的,再根据第三组数据计算出HA和A-,代入Ka的表达式即可);(2)为什么不能直接采用课本p49公式3.33?

吸光度A 甲基红浓度/(molL-1) 1.2210-3 1.0910-3 少量 介质 528 nm 0.1 molL-1 HCl(以HIn形式存在) 0.1 molL-1 NaHCO3(以In-形式存在) 0.1 molL-1 HAc-NaAc pH=4.31 1.738 0.000 1.401 400 nm 0.077 0.753 0.166 解:(1)依题可知:0.1 molL-1HCl介质中甲基红均以HA形式存在,故

HA5281.738/1.2210311.42103HA1.22103163.1 4000.077/0.1 molL-1 NaHCO3介质中甲基红均以A-形式存在,故

A5280A4000.753/1.0910316.91102

0.1 molL-1 HAc-NaAc体系中为HA和A-形式共存在,故

HAHAA528/52819.87104molL1A(A400HA400HA1)/4.31A40011.5010molL41

HA10Ka(HIn)HA1.501047.44106 49.8710 3

《仪器分析》作业-3参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2)三个pH下测定时,甲基红浓度不同。

10.判断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哪个物质的荧光效率最高(相同溶剂中),简单说明理由。 a. 联苯、苯、丁省(含四个苯环的稠环芳烃)、蒽

b. 联苯、2,2-二羟基偶氮苯、2,2-二羟基偶氮苯络铝、偶氮苯 c. 苯、苯胺、苯胺盐酸盐、硝基苯 答:a. 丁省(具有最大的刚性共轭平面)

b. 2,2-二羟基偶氮苯络铝(具有最大的刚性共轭平面) c.苯胺(具有给电子取代基)

11.激光诱导荧光法具有极低的检出限,是化学家们进行单分子检测的有力工具。通过与UV-Vis法的比较,说明为什么荧光光度法可担当如此重任。

答:荧光强度与激发光强度成正比且为黑背景检测,所以光源强度越大、越稳定,相应的信噪比就越高,检出限越低。激光光源的强度大、单色性好,稳定性高,采用激光光源的荧光法(.激光诱导荧光法)具有极低的检出限。

12.Fe2+催化H2O2氧化鲁米诺的反应,其产生的化学发光信号强度与Fe2+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某样品的测定过程如下,试计算样品中Fe2+物质的量浓度。 2.00 mL样品+1.00 mL纯水 +2.00 mL稀H2O2+1.00 mL鲁米诺的碱性溶液 2.00 mL样品+1.00 mL 5.0010-5 molL-1 Fe2+标准溶液 +2.00 mL稀H2O2+1.00 mL鲁米诺的碱性溶液 化学发光的积分信号: 18.5 化学发光的积分信号: 31.0 cFe2.0018.551c3.710molL解: FecFe2.005.001051.0031.013.分子荧光定量时的ex和em如果获得?

答:(1)来源于资料或文献(实验时需在仪器上验证;)

(2)先以该分子的max作为ex扫描发射光谱,可得em;再固定em扫描激发光谱,可得ex;若ex=max,终止扫描,两次所得谱图的最大值即为ex和em。若exmax,则以该值为激发波长再次扫描发射光谱……反复扫描直至发射和激发光谱的最大值不再变化为止,即可得ex和em。(发射光谱形状通常与激发波长无关,因此只需少数几次扫描,ex、em即可确定)

(3)若仪器可测定三维荧光图,所得等强度谱图中荧光强度最大点的对应就是ex和em。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