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
习
报
告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姓名: 学号:2010311866
晋宁孙家坝的实习报告
作为大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我很荣幸参加这次孙家坝的实习,因为这个专业是很难被安排出去实习的,所以比较珍惜这次机会,去农村实践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
我对孙家坝不是很了解,这是对一个陌生农村的调查以及参观,还是蛮期待的。接下来,就是我的这次孙家坝的所见所闻。
关于这次实习我对孙家坝的感受可以用几个关键字来描述:自然朴实、风景优美、种植业发达、第一次亲眼见到奶牛、幻想的古滇王国。
我们坐着大巴刚进村时,一幅自然朴实的农村景观就展现在我们眼前。道路两旁是绿油油的景观树,空气清新,还能听见鸟鸣声,河道旁是茂盛的竹林,给人一种特殊的感受,非常清新,轻松,向往的感受。脱离了这些景观,放眼望去是白色的大棚,规模庞大。
实习第一天,村领导带领我们去参观蔬菜大棚,我们都非常高兴,我们走在村中小道上,道路两旁都是绿色植物,村里的环境十分的好。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蔬菜大棚旁,看上去大棚里种的都是一种菜,品种少。据村领导那了解,这种菜叫瓢菜,这种小菜生长周期短,每年能种6季,每季能收2吨多,市场价1.5元每公斤,收入十分可观。为何大棚的面积会那么大,规模会那么大,村领导说,自2006年,在村里实行了土地改革,将土地聚集在一起,再按人口分。这样便于规模种植,便于管理。村民不用担心蔬菜的销路,有固定收购商前来收购,农民靠这发家致富。在少许大棚里还可以看到花卉种植,都有一定的规模。村领导说,分了土地之后,有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土地就租给承包商来种景观树,在大棚的不远处可以看到整片的景观树林。
实习第二天,村领导带领我们去看奶牛基地,我们大家都十分兴奋,毕竟大家多数都没亲眼看到过奶牛。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基地,真赶上挤奶时间。关于这个奶牛基地还有一个所有村名铭记于心的事迹,那就是:
农民致富的领路人程树才的事迹。晋城镇孙家坝村坐落在滇池南岸,是一个典型的平坝村。在尚未解决温饱的年代里,良好的水土条件使这里成了粮食高产村。改革开放后,由于一无资源,二无工业,三无交通区位优势,有限的土地和单一的种植结构使孙家坝戴上了“高产穷村”的帽子。90年代初,村里虽然有人开始饲养奶牛,但经营没有规模,科技含量低,加之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监管,一些奶牛养殖户经常将冷水、白糖、淀粉甚至染料掺进牛奶中出售,致使全村的声誉受到损害,奶价一降再降,经济效益很差。
2000年村两委换届时,程树才当选党总支,他下决心寻找切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项目,带领群众走出困境。“村里有养奶牛的历史和经验,可以扩大发展,加以规范,将其做
成村里的支柱产业。”程树才经过调查研究,孙家坝发展奶牛业的方案了然于心:由村委会牵头,在村中建盖几栋牛舍和一个机械挤奶车间,动员村民分散养殖奶牛,集中机械挤奶。
然而,仅牛舍的土建工程就需要20.2万元。当时村委会账上不仅没有一分钱,还欠了几万元的外债。没有钱,到银行贷款吧,拿什么抵押呢?没办法,程树才把自己及弟弟的房产证拿出来抵押,在他的影响下,村主任杨继芬也把自已及妹妹的房产证拿出来,共贷款15万元。对于这个人多地少、贫穷落后、群众对基层组织几乎失去信心的村,要办成一件事谈何容易。项目的推进总会产生各种矛盾,解决矛盾总会发生争吵。首先,建盖牛厩和车间需要连片使用土地,程树才决定拿出村里原先预留的土地与群众调换。2001年1月初的一天,村委会组织群众进行土地臵换。然而,穷怕了的群众视土地为命根,硬是寸土不让,一位性急的村民甚至抄起锄头迎着程树才闯过来。那段日子,平均每天要发生三次争吵,就是经过这些争吵,做通了群众工作,臵换土地的事情终于解决掉。建盖牛舍和车间时,程树才总是亲自跟车运送建筑材料。一天夜里,他和村主任带着一辆装满基础石料的卡车回到村里。汽车刚拐到村口,看见两块巨大的石头直立在道路。两位村干部正准备把石头搬开,忽然,路边吼叫着蹿出一个人来:“车子不准从这里走,会压坏我家的水管„„”这位村民站在路,死死地拦住汽车的去路。经过两个小时的折腾,事情才算摆平。牛舍和车间建好后,程树才怀着喜悦的心情请来昆明某企业的负责人参观考察,并说服他们拿出20多万元资金在村里安装一套机械挤奶设备。双方签下了合作协议:孙家坝供应鲜奶,企业收购加工,货款按月结算,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做强做大牛奶产业。牛奶的销路找好了,接下来就是鼓励群众饲养奶牛、扩大规模、保证牛奶质量了。然而,让程树才始料不及的是,群众的反应相当冷淡。没有养奶牛的农户不愿意养,他们担心亏大本;养了奶牛的不愿意加入,他们怕机械把牛弄死掉。一家家的不理解、不合作,一句句的难听话,像针一样刺着程树才的心。两个月过去了,扩大养牛规模、统一挤奶的计划没有多大进展。眼睁睁看着新建的牛舍和车间被闲臵,程树才心急如焚。最后,他决定另辟溪径:邀请附近饲养奶牛的大户到村里实行机械挤奶,给群众作示范;引导有能力有市场眼光的村社干部带头养牛、统一挤奶。随着奶牛数量的增多,牛奶质量的上升,购买牛奶的企业向孙家坝的群众给出了较为满意的承诺:牛奶每公斤1.6元至1.8元。农民最重实惠,他们看到有钱可赚,养牛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全省第一个奶牛合作社终于顺利建成,程树才喜出望外。 从2001年6月开始,不见村民们和干部争吵了,往日出现在村里的不和谐言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与信任。原因很简单,群众从干部的行为上看到了结果,看到了真诚。
奶牛业发展起来了,饲料又成了问题,农户拿菜叶喂牛,不但奶牛容易生病,而且鲜奶
质量受影响,动员群众种植牧草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种植上千亩集中连片的牧草,需要大规模调整农户的责任田。从2003开始,程树才又把主要精力放在牧草种植上。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到2005年底,全村种植牧草1373亩,养牛户发展到125户,奶牛存栏1200头,日产鲜奶7吨,他们生产的优质鲜奶主要供昆明市生产学生奶的公司,仅雪兰牛奶公司每月兑给本村养牛户的钱就达34万元,全年400余万元,奶牛饲养户每户平均3.3万元。产业的发展带动了1000多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合理安臵。昔日的“高产穷村”一举成为“云南奶牛第一村”,外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孙家坝奶牛业发展起来之后,程树才又在土地上做文章,大刀阔斧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上半年,经过多方努力,争取上级支持,投资403万元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小额贷款,采取“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栽种出口蔬菜,并新建了2个苗木基地,让种田人的腰包也鼓起来。为了扩大奶牛饲养规模,2010年1月,该村成功收购了县内一家日产鲜奶3.5吨的奶牛合作社,并争得国家标准化示范养殖补助50万元和机械挤奶补助25万元,为孙家坝奶牛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全村奶牛饲养户达到168户,奶牛存栏1875头,日产鲜奶14吨。
穷,或许不是穷在资源,而是穷在精神。程树才,一个穷乡村里的当家人,就是凭着无私奉献和敢冲敢闯的拼搏精神,让贫穷落后的孙家坝成为“云南奶牛第一村”。听了这个事迹,我从心里佩服啊,他是穷乡村里的救世主!
实习第三天,村领导带领我们去参观古典王国的历史地理范围,走在范围之内的村里,依稀还可以看到一些古老房屋,散发着古迹气息,特别是那镶嵌着海螺的古老墙壁,真是沧海桑田,真不知古时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现在晋宁归入古滇王国重建的范围,相信将来环境会更好,经济会更发达,来这旅游的人会更多。
最后,来个总结,这次实习让我见到了一个穷苦农村的变更,由穷变富。让我知道,一个农村要发达致富,必须要有一个“领路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为自己的农村也要抱着向前发展的态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