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筠(北京大学英语系,北京100871)摘要:晚清驻外及翻译家陈季同18年首次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此后,这一观念经
由诸多知识分子的翻译活动及相关讨论得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以时期重要的学者及翻 译家吴宓为例探讨近代翻译与“世界文学”观念的构建之间的关系,考察吴宓的世界文学观形成的
社会与教育背景,以及他如何在此基础上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及外语教学活动,从而肯定吴宓对我 国世界文学观构建及传播的贡献。关键词:世界文学;吴宓;外国文学翻译;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2914(2019)05-0076-08Early-Modern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Literature\"-------A study of Wu Mi's translation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JIANG Yun(English Depart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recent studies, the concept of uWorld Literaturev, in Chinese early-modern history, was initially proposed in 18 by Chen Jitong (1852-1905), a diplomat and translator in late
Qing. Afterwards, it was further developed and gradually became mature through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discussions by many intellectuals. The paper takes Wu Mi (14-1978), an important scholar and translator in Republican Era,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modern transla・ tion and the concept of u World Literature”. It begins with an observation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Wu Mi' s education background on which his concept of world literature was built, and then investi
gates his translations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world literature. Based on that, the paper intends to evaluate Wu Mi' s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World Literaturen outlook in China.Key words:world literature; Wu Mi;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自1827年德国文学家歌德在与青年学子艾克曼 谈话时提岀“世界文学”这一新的观念起,中西学界
在发生巨变,“世界文学”也面临自身发展的挑战,包
括应当如何定义、是否能够重新构建,以及如何构 建、谁来构建、为何构建等,引发了不同国家众多学 者的思考和探讨。®即对此有诸多讨论,却始终未能对其给予明确的定
义。目前,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艺术都①对世界文学的讨论可参见陈跃红《什么\"世界”?如何“文学”?》,载于《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2期第1-10页;查明建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世界文学:问题与启迪》,载于《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第4期第1-9页;王宁《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
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收稿日期:2019-07-12作者简介:姜筠(19—),女,江西高安人,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第5期 姜 筠:中国近现代翻译与“世界文学”观念的构建——以吴宓的外国文学翻译及外语教学为例 ・77・我国“世界文学”观念是在中西思想文化剧烈碰 是人类时间空间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世界意识。121
撞的清末民初发生、发展及至逐渐走向成熟的,陈季 歌德也正是在阅读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非西方文学 作品之后,突破原本的欧洲视野局限,产生了 “世界 文学”概念。传统中国社会里,人们普遍接受的是
同(1851—1907)、王国维(1877—1927)、周作人
(1885—1967)、郑振铎(18—1958)等知识分子都
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将要讨论的是近现代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
“循环论”的时间观,以及“华夏中心论”的空间观,世
界意识的建立,就必然带来传统时间观与空间观的 瓦解。虽然明末利玛窦等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来华 传教,带来了当时欧洲对世界的认识,然而其影响毕
学者与翻译家吴宓(14—1978)在时期对构建 “世界文学”的贡献。根据目前可见的吴宓著述,吴
宓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并未有过明确的论述。但 是,他的外国文学翻译与教学实践活动,以及相关著 述,也包括对威廉•理查生(William L Richardson )与
竟有限。1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世界” 这一传统的佛教用语才开始有了现代的意义,并在 各类出版物上频繁岀现。此后,随之而来的翻译大
杰西•欧文(Jesse M Owen)合著的《世界文学史》 潮,与世界知识有关的著作译入中国,历史和地理成 为建立世界意识最重要的两种知识,产生了深远而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An Introductory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书的译介,都体现出他构建的\"世
界文学”观念。此观念,通过他在东南大学、清华大
广泛的影响。吴宓也不例外。1902年,9岁的吴宓开始受教于
学等高校的相关教学活动得到传播和继承。因此, 本文认为,吴宓对时期“世界文学”观念的构建
继母雷孺人,以《蒙学报》①为课本,阅读《泰西新史揽 要》《地球韵言》等书。阳⑷数年后,吴宓在1911年前 往北京备考并就读清华学堂,当年日记中多有记载,
做出了重要但被学界忽视的贡献。吴宓,陕西泾阳人,幼年就读宏道高等学堂,后
“阅《西洋史》及《东洋史》”,“阅《外国地理》”,“阅《中 国地理》”。仰心吴宓在启蒙教育及阅读中,积累了
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7年赴美国弗吉尼亚大
学留学,次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文学批 世界历史及世界地理的知识,世界意识也由此产 生。专就文学而言,吴宓在入学清华学堂之前就已 有丰富的域外文学阅读经历,而且这一时期读的都
评家、新人文主义创始人白璧德(Irving Babbitt)教授
学习文学。1921年获得硕士学位,归国后任教东南 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教
是翻译作品,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说部丛书》一百 部,“宓已全读”;域外小说如《贝克侦探谈》《拿破仑
授欧洲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大纲、中西诗歌比较、翻 译等多门国内高校首次开设的课程,培养了李赋宁、 翰、钱镭书、许渊冲等众多20世纪外语界的优秀
忠臣传》《福尔摩斯再生第十一、十二、十三案》等;当
时风靡的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 等。入学清华学堂后,英文课选读材料既有荷马史 诗《奥德赛》,也有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
学者。1921年至1933年,吴宓参与创办,并在后期主
编《学衡》杂志,成为“五四”时期学衡派代表人物。 因“新文化运动反对者”的立场,一直背负“保守派” 之名长达70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学界才重新
ton Irving 作品《睡谷传奇》《见闻札记》,还有约瑟
夫•安迪逊(Joseph Addison)的《米尔扎的幻觉》、莎士 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等。[4,49-50-72-75 J 40-'43',48-149-16()以 上文学作品在当时只是作为提高英文水平的教材,
认识和思考吴宓及其所属的“学衡派”在中国现代历
史转型时期的意义,认为他们的保守立场并非顽固 且选材杂乱无章,毫不依照文学史的逻辑条理,但这
守旧,而是在不摧毁本国文化精髓的同时,吸纳西方 思想之精华,力求实现“中西会通”。邓这一会通中
些阅读经验,拓宽了吴宓对文学的认识,也将“世界” 意识带到了他的文学观念中。留美的四年里,吴宓 直观地见识了异域的山水地貌、风土人情、社会现
西思想文化的宗旨体现在文学领域就是吴宓的“世
界文学”意识及构建。状,这些活泼泼的经历时常令吴宓反思古今中西的 历史变迁及人性思想。在吴宓看来,纵然世界辽阔
1吴宓与世界文学观1.1吴宓世界文学观中的“世界”意识“世界文学”这一观念产生的一个前提认识条件
多样,但在最深之人性与最高之文明意义上,“古今 东西,实无微异”。[5]24①《蒙学报》是清末儿童启蒙刊物,除了对儿童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之外,以传授文学、算学、史事、舆地等各类知识为主。• 78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4卷
岀,吴宓的“世界”意识,不是只以欧洲为德国、希腊罗马;在文学文体上划分岀小说、诗歌及
代表的西方,更有印度等重要的文明古国。1920年
戏剧三种文类分别介绍。通过学习以上课程,吴宓 不仅对西方文学有且博且精的了解,还将文学研究
暑假,吴宓的同学兼好友汤用彤当时正在哈佛大学 研究哲学,吴宓请他为其讲授《印度哲学及佛教》,觉
拓展到历史、社会、宗教、哲学等方面。他从课程中 学习评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研究实践
得“简明精要,宓受益良多”。吴宓还同汤用彤一道 阅读印度哲学书籍及佛教经典,更与陈寅恪一起向
中。例如,1918年吴宓选修梅纳迪(G H Magna-
哈佛大学教授兰曼(Charles R Lanman)学习梵文和 巴利文等。这些知识帮助吴宓突破了以欧洲为中心 的西方视野局限,进而产生了更加全面的世界文学
dier)讲授的“英国小说”课程,将其对伟大小说的六
大标准运用于评析《红楼梦》。在课程的引导启发 下,吴宓养成了独特的文学品味,1918年因选修“英 国浪漫诗人研究”课程研究雪莱,终其一生对雪莱
观念。1.2吴宓世界文学观中的“文学观”除了世界意识之外,我国“世界文学”观念形成
青睐有加。总体而言,吴宓经过阅读及反思沉淀岀他的文 学观。首先,吴宓从广义与狭义上区分文学。广义 之文学即是全世界、全历史中以各种语言写就的文
的另一个关键是文学观的转变。回文学观有两个核 心问题:一是文学的本质是什么?二是文学有何功
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在怀抱着民族救亡目的引入 西学之时,并没有给予“文学”多少属于文学本身的 空间。所以,早期以救国启蒙为目的进行西学东渐 的梁启超等人并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意
学作品。但吴宓并不以此为他心目中的文学,他拒 绝当时主张平等与兼爱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是推崇
依照标准有所选择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以马修•阿诺 德所说的“世界上最精髓的思考和最优美的话语”来
识,反而是率先以翻译来实现“东学西渐”的陈季同 首次提出“世界文学”。之后,由王国维到周作人及
界定狭义之文学。画‘可见,吴宓的“世界文学”是依 照人文主义标准所选取的经典之作的总体。其次,依照人文主义思想,吴宓认为:“文学是关
文学研究会逐渐建立起人学化的文学视野,认识到 文学自有其价值,并非是完全功利实用的,使我国世 界文学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吴宓不仅有丰富的文学阅读经验,留美期间更
于人的,而非关于神的;是关于每一个个体的,而非 民族的或社会的。”冋\"他看重文学本身的价值,而非
其社会学、历史学的价值,正所谓:“读诗文名篇,乃 为得其本身之趣味,之益处,而非为求知其历史背
是接受了正统的西方文学教育,对众多文学作品及
文学史书进行了扎实的研究。1917年,吴宓初到弗 景,社会环境等也。”叫也不满当时的文学者将文 学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认为虽然文学确有培植道
吉尼亚大学,选修的五门课程之一为英国文学。
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后,师从白璧德学习比较文
学。1918—1919学年选修课程为:卢梭及其影响、近 世文学批评、英国小说、英国浪漫诗人研究、抒情诗 以及法文。该学年暑期,学校选修课中有英国近世
德的功用,但这是通过作品中所展现的“纯正中厚之
人生观”来实现的,并非道德说教、刻意鼓吹所能为
之。他批评当时缺乏严肃性的闲谈文学及充满低级 趣味的消遣文学,看重文学作品所揭示的人生真理
史(自1688年始至今)和法国近世史(自1498至
与所表达的“真诚的爱”。最后,正如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将文学政治化、革 命化,吴宓同样拒绝将文学悬之高阁,仅仅“为艺术
今)□ 1919—1920学年选修课程为:19世纪浪漫主义 运动、法国文学批评、18及19世纪之各体小说、法国
文学史大纲、德国文学史大纲。该年暑期,吴宓选修 希腊罗马史。1920—1921学年选修课程为:文艺复
而艺术”。他认为文学有十种功用:涵养心性、培植
道德、通晓人情、谙悉实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
兴及宗教改革史(即1250—1550之欧洲史)、纪元 心、确定、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之世界、促进真正 之文明。邮痢其中最后两点将吴宓的世界文学意识
500年至1500年之欧洲学术史、欧洲政治学说史、莎
±比亚时代之英国戏剧、16世纪初年至复辟时代(即
显露无疑,世界之平和必求人心之相同,而文学提供
1500—1660之英国文学)。这些课程基本勾勒出西
方历史的发展脉络,兼顾文学、政治、宗教、学术等各
了一种化人而齐之的办法,令全世界各民族人民在 文学之下得到整合,相互理解,从而促成文明,造就
方面,其中尤以英国文学史最为精细,次之是法国、大同世界。第5期 姜 筠冲国近现代翻译与“世界文学”观念的构建——以吴宓的外国文学翻译及外语教学为例 ・79・综上所述,吴宓的文学观显然已经冲破以建构 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来规约文学的局限视野,走向 世界文学,展现出强烈的“文学的人类意识”和“人学
陌生土地上的故事以针眨时弊,例如,孟德斯鸠的文 章,大有借古讽今、以远刺近的意味。二是作者自命 拥有对他国情形真实的了解,然其写作却充满着偏
思想”,且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执、夸大,甚至是丑化。无论哪一种,都囿于个人的
1.3吴宓的比较文学意识早在1911年2月11日的日记中,吴宓便将英国 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ryron)和法国作家雨果
狭隘视野,缺乏对他者文化的同情,无法认识到全人 类人性之共通。冋吴宓坚信西洋真正之文化与我国
之国粹实际上是能够互相发明的,若能兼收并蓄,则 必定相得益彰。他一生都怀抱着沟通中西以融合成
(Victor Hugo)分别与中国明末清初文学家侯朝宗 (1618—1654)以及清初散文家魏叔子(1624—
真正之世界文明的宏愿,将世界四大文化宗传,即古 希腊思想、教思想、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孔子
1680)类比,认为他们“性情言论以及人之对彼之感
情无一不相似”,叩期可见吴宓在阅读域外文学时 有较强的比较文学意识。所谓比较文学,是致力于
思想相互关联,搭建起世界文明大厦。在此基础上, 吴宓有了他的世界文学构想,正所谓:“天理人情,一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作对比,无意一较高 下,而是力求相互理解,以此寻找中西文学及文学 家的情感思想之共通,实现相互尊重与宽容。这篇
定而不变。古今东西,曾无少异。....惟其本质之 相同。”何曲全世界文学所述,无非喜怒哀乐之情,而
此情为人所同具。这一观念在根本上肯定了世界文
日记中的记载是目前可见吴宓最早关于中西文化 比较的论述。这种比较文学意识为吴宓的世界文
学之可能,而吴宓的比较文学意识也为他进一步构 建世界文学奠定了基础。学意识奠定了基础,并贯穿于他此后的文学阅读、 研究及教学。例如,1921年,吴宓选修“欧洲政治学 说”这门课程,撰写论文《孔子、孟子之政治思想与
2吴宓的外国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的构建“世界文学”不仅是抽象的思想观念,它还具体
化为一批具有自身内在逻辑联系和整体性,可供读
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比较论》时,就提出要将孔子、 孟子之全部思想学说与柏氏、亚氏之全部思想学说
者选择和阅读的实际文本,例如郑振铎1936年编写
的《世界文库》。虽然吴宓没有真正编纂或参与编纂
作比较研究。131207在这里尤其应当谈一谈白璧德对吴宓的影响。
世界文学丛书,但他依照心中的世界文学观念选择
文本进行了翻译。翻译对构建世界文学的意义在 于,通过它,本民族的经典得以在另一个民族或国别 的语境下获得新生,并且好的翻译甚至可以给其他 民族或国别的文学和文化带来深刻影响,何在各国
白璧德不仅是新人文主义大师,也是比较文学研究 的重要学者,吴宓在白璧德的影响下,对于寻求不同
文明之间之共通的信念愈发强烈。1921年9月,白璧德在美国东部的中国学生年
会上发表演讲,该讲稿后由胡先骗翻译成中文《中西 人文教育谈》,发表于《学衡》杂志第3期。演讲中,白
文学交流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世界文学得以形成。吴宓以人文主义的道德及美学标准来选译经 典,拒斥未经时间考验的流行之作。虽然同时期的 胡适、周作人等人也都在倡导翻译名家作品,但整
璧德谈到东西方伟大传统之间的契合之处,西方有
耶稣和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和释迦摩尼,要挽救现 今的人类文明危机,就需要结合东西方伟大传统中
体上民族救亡的实用主义思维仍然有非常强的束 缚力,建构科学民主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为文学
的智慧。他鼓励在场的中国学生在人文主义的层面 去获取“万世之智慧”,促进东西方知识界相互之间
的指向。吴宓对这一文学功利现象很不以为然,他 赞同理查生和欧文的论述:“凡著作纪录之具有永
的真正理解。吴宓对此深以为意,他称赞白璧德的 人文主义学说是“综合古今东西的文化传统,是超国 界的”,“立论宏大精微,本为全世界,而不为一时一
久之价值,人生之兴趣,完美之形式者,始得称为
'文学’。也总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评定文学作品, 以外国文学思潮及流派变迁来体认该作品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从形式和内容上考察其价值,而不是它是 否与当时的社会精神潮流相符合。地”。聘因此,在1921年发表的文章《评〈碎玉集〉》
一文中,吴宓提出同情(sympathy)是不同国家、文化 之间的人实现互相理解的首要条件。他批评当时西 方文学作品中对待异域文化的两种态度:一是借助基于以上考量,吴宓选择了当时国内尚无人问 津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萨克雷(William M
• 80-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4卷Thackeray),而不是与其同时代更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的小说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0在萨克雷的《纽
学观念的郑振铎也曾在《文学旬刊》上向读者推荐此
书,将其译为《世界文学》,2并指出该书的两大优 点:一是所选材料较新,二是每章附有完备的参考书 目,可为读者提供相关文学知识。综合这三家的观 点,此书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史”,而是更
康氏家传》的译序中,吴宓梳理了英国小说中由菲尔
丁(Henry Fielding)与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开 创,后分别由萨克雷与狄更斯继承发展的两大现实
主义分支,认为萨克雷在对人性的认识与描写上都 接近于一部简介各国文学史的文学学习手册。但此 书尝试突破地域界限以囊括世界上主要国家之文学
高于狄更斯。冋即使是备受民初译界欢迎的拜伦, 吴宓的翻译初衷及选择标准也不同于其他译者。梁
史,在编撰精神上接近“世界文学”之要义。当时我 国尚无较为完整的世界文学史,吴宓和郑振铎都认
启超、马君武以及胡适,看重的都是他献身希腊 的“豪杰”气质,但吴宓欣赏的却是拜伦“以雄奇俊伟
为此书诚可作为文学初学者学习世界文学之用。吴
之浪漫情感,写入精密整炼之古典艺术中”,何”这全 然是其作品中人生之兴趣与完美之形式的呈现。吴 宓还特别注重译介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作品,如
宓指出:“文学史之于文学,犹地图之于地理 也。……必先知读文学史,而后一作者一书一诗一 文之旨意及其优劣可得而论。”m吴宓目睹当时国内 盛谈西洋文学,却缺乏统观世界各国文学的全局意
《荷马史诗》,认为它在欧洲文学全史中“巍然居首”, 另有《柏拉图语录》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这些作 品均不为当时的译界所重视。在吴宓与文学相关的译作中,Literature of the
识,造成读书时得小失大,感到非常可惜。这也是他 选译此书最主要的动机。后来吴宓动笔撰写《希腊
文学史》介绍荷马史诗、霄希德之训诗等,每篇近二 万余言,编写《西洋文学精要书目》以及《西洋文学入
World-.An Introductory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书
的译介以往学界关注较少,然而该书的翻译与他对 世界文学的认识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最直接使用“世 界文学”一词的作品,因此,笔者认为它值得深入研
门必读书目》,收录与世界文学史、各国文学史相关 的书籍,也都是为了令文学学习者能对西洋文学乃
至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有宏观把握,不至于迷失在 一时一地一流派一主义之中。究。这本书由芝加哥路易斯大学英语教授理查生和 欧文二人合编,1922年在美国出版。该书共十五章,
吴宓不仅在选译 Literature of the World-An In
分别为:绪论、东方的文学、《圣经》文学、希腊文学、 拉丁文学、意大利文学、西班牙文学、法国文学、德国 文学、俄罗斯文学、斯堪的纳维亚文学、英国文学一、
troductory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 时有明确介绍世
界文学史的意识,在具体翻译的文本中,也处处体 现出他的世界文学观。书中用约2 000字介绍印度 文学,又在译文末尾增添了近万字的按语,以补充
英国文学二、爱尔兰文学及美国文学,旨在简要介绍 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文学概况。尽管名为世界文
原文。按语中,他向读者推荐另一本印度文学研究
学,但编者的关注点显然集中在欧洲国家,对东方诸 国文学的介绍总共不过一章。1924年,吴宓得知此
佳著以供参考,并且介绍了欧洲及中国对印度文学 的研究情况、印度文学的特点、印度不同地区所使 用的文字、不同时期印度文学的发展及其代表作
书,立即将其定为所开设课程“欧洲文学史”的教材, 替换之前的法国学者Emile Faguet所编著的《文学入
品,尤其是《薄伽梵歌》。通过详尽介绍,吴宓殷切
门》(Initiation into Literature)(英译本);还将前三章 译出,登载于《学衡》第28,29,30期,译其书名为《世
期盼国人“对此加以注意”,将东方思想精髓发扬光
大。他肯定印度文学的价值,始终对此予以重视。 《吴宓诗集》中收录有他翻译的《薄伽梵歌》篇章节
界文学史》,足见吴宓的重视程度。该书问世的同年,学者布莱恩(WF Bryan)发表 书评,称此书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令读者得以窥见
选等。H61113-.44 J 960年西南师范学院上级要求修改“外 国文学”讲义目录,将印度文学删去,吴宓“惟力言印
文学经典之作的品质及趣味,进而激发读者的兴趣, 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的奥妙。问吴宓认为 此书“简明精当,极合初学之用”,翻译时“加评注增
度文学”。181414在该书《圣经之文学》一章末尾处,作者引用了 数十条《圣经》福音书诗篇,吴宓翻译时,多次在注
补材料,以便读者”。m如此看来,吴宓甚是赞同布莱 恩书评所言。有意思的是,当时热心于推广世界文
释中用《论语》及佛教文本“加以参证”。女口:福音书
中有“尔欲人施诸己者,亦如是施诸人”。吴宓说:
第5期 姜 筠冲国近现代翻译与“世界文学”观念的构建一以吴宓的外国文学翻译及外语教学为例 ・81・“此与《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本相同。”m 吴宓通过比较印证的方式来呈现世界各国文学的
中。世界文学也伴随着近代化的大学教育,逐渐为
自身确立了合法地位。”呵笔者将在此探讨吴宓的外 国文学教学及其教学理念。共通之处。既然谈到东方文学,就不能不注意书中对中国 文学史的叙述。该书将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合并为 一小节,甚至在“论中国文学之处多有错误”。口对
1917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开设“欧洲文学史”
课程,并在1918年出版了以讲义为底稿的《欧洲文 学史》。这一课程被认为是我国世界文学学科的发
此,吴宓忠实呈现原文,既没有更正错误,也没有多 端。吴宓也曾对此予以肯定:“真能确实讲述《西洋 文学》之内容与实质者则绝少,仅有周作人之《欧洲 文学》上册,可与谢六逸之《日本文学史》并立。”酥”
加评论,其用意正是要让读者知道“西人对中国文学 所知多少”。冋同时,吴宓特别加注推荐梅光迪的文 章《中国文学在现今西洋之情形》,希望引起读者对 此问题的重视。吴宓知道,要构建世界文学,实现世界文明之共
而国内高校最早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者,乃属吴
宓。181398吴宓自1921年回国后,便开始教授与世界文学 相关的课程。任教东南大学英语系期间,吴宓曾讲
融,就必然要面对民族文学在世界中的地位。成熟 的世界文学观立足于全人类的价值,但还需要用民 族精神来理解。为此,吴宓尤为关注海外汉学,并参
授“英国文学史”“英诗选读”“英国小说”“修辞原理” 课程,每周授课共计12个小时。其中“修辞原理”同
与东学西渐,以此促进中国文学及文明对世界其他 国家的影响。主编《学衡》期间,吴宓翻译发表多篇 海外汉学研究文章,如《孔子、老子学说对德国青年
时为国文系选修课程。吴宓介绍该课程“将课本中 所选欧洲古今论文章、写作之名篇,作出英文大纲,
并译成汉文大纲,印发给学生。其目的,乃使研究中 国文学之学生,得略知西人之说,以作他山之助而
之影响》《中国欧洲文化交通史略》等,令当时中国的 读者了解中国文学及思想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从
已”。邓”吴宓此举旨在拓宽中国学生的视野,使之 得见外国之文学,并从中获益。次年9月,东南大学
而确立中国文学的世界地位及价值。《学衡》杂志从 第13期开始,特别增加了英文版杂志简章及英文目
成立当时中国高校第一个西洋文学系,专治西洋各 国文学,不再从属于英文系。吴宓除教授英文诗歌
录,向旅居中国的欧美人士及英文读者推广,这在同 时期的重要期刊杂志,如《小说月报》《文学旬刊》中 都难以见到。对待英文目录,吴宓十分谨慎,《学衡》
和小说外,还增开“欧洲文学史”。遗憾的是,西洋文 学系很快因为东南大学内部的问题而被撤除,吴宓 被迫离开,但他的课程及教学理念在此后任教的高
第17期“佛学专号”中,《大乘非佛说辩》等一系列文 章的标题,“幸赖汤用彤君指示,于'唯识'等名词,皆
校里重新焕发了生机。用梵文原字,而不误”。叩\"他还出资将《学衡》杂志 寄赠给英国博物院、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牛津 大学汉学家苏威廉教授(William Edward Soothill)、
1925年始,吴宓任教清华大学。期间,吴宓多次
与时任外文系主任的王文显谈论西洋文学课程,以 及西洋文学系之事,spwm⑷并排定各教员应
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东方学院伯希和教授(Paul 授之功课。1926年6月,吴宓应王文显之邀,任代理 西洋文学系主任一年,该系在1928年更名为外国语 文学系。在吴宓等教授的主持下,西洋文学系课程 之目的,是使学生能“(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
Pelliot)、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及其
恩师白璧德。通过主动输出,竭力传播《学衡》,将中 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版图中。3吴宓与世界文学教学“世界文学”观念的传播与时期大学学科建
西洋文明之精神,(丙)造就国内所需要之精通外国
语文人才,(丁)创造今世之中国文学,(戊)会通东西
制是分不开的,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制度上的准备。 张珂指岀:“真正将世界文学作为一种理性的知识在
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2'1204-2'8在此方针指导 下,该系要求学生掌握“西洋文学之全体”,分时代、
民众之中普及开来,使之具有学科意义上的自觉的
分文体进行授课。第二学年开设“西洋文学概要”, 讲授欧洲文学史全部之大要,期使学生熟稔欧洲古
世界文学观念,与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息息相 关,而文学史,包括世界文学史,作为传播文学知识
今重要之典籍及文学之源流,即培养其文学史意识,
的代表形态,也是首先出现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之 获得文学学习之“地图”。三年级始,进入较为细致
• 82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4卷的精深研究。按时代划分为古希腊罗马、中世纪、 文艺复兴及十九世纪;四年级分别学习诗歌、戏剧、
“世界文学史”(三年级)□ 1951年3月,兼任重庆大 学外语系教授,授课“欧洲小说”(外三)、“世界文学
小说的专题研究。对于选修他系之学科,吴宓提出
史”(外四)o 1963年2月11日,吴宓在日记中记录, 计划将“世界文学史大纲”讲义整理出版,令人遗憾
“特重中国文学系。盖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关系致
密”,他希望西洋文学系学生毕业后,或可以西洋文 学为源泉创造中国之新文学,或“编译书籍,以西洋
的是,最终未能实现。除了与世界文学及世界文学史直接相关的课程 外,吴宓还在国内高校首开“翻译术”课程,培养学生 沟通中西的能力,这与他本人对翻译活动的重视是
之文明精神及其文艺思想,介绍传布与中国”,或 “以西文著述,而传布中国之文明精神及文艺于西
洋”。122映可以说,以吴宓为主导的清华外文系所 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制定方针,充分展示出
一脉相承的。从1925年至1928年,《学衡》杂志第
39.49,期登有翻译课上多位学生的翻译习作,其
中尤以张荫麟、贺麟、陈铃等人为典型代表,他们后 来都成为诸多学术领域的翘楚,建树卓著。张荫麟
对世界文学及思想融合的自觉追求。在吴宓的从教生涯中,世界文学史一直是他主 要的授课内容。1922年,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建立,
(1905-1942)是时期备受学界欣赏的史学人
才,但他的文学造诣同样很高,除了翻译论文和诗 歌,还曾将《斯宾格勒之文化论》完整译岀。清华毕
吴宓为该系设计了两门与世界文学相关的比较文学
课程——“比较世界文学”和“比较世界文学史”。
1924年8月6日,吴宓抵达东北大学,就任英语系教
授,讲授“英诗选读”及“世界文学史大纲”课程。
业后学习德语,为我国德语文学译介贡献了歌德长 篇诗剧《浮士德》全本译作。贺麟(1902-1992)是我
1933年9月至1937年6月,吴宓执教国立北平大学
女子文理学院英文学系(兼职讲师),讲授“英国浪漫
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中国当代新儒 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早进行翻译史 研究的学者之一。贺麟曾说:“在他(指吴宓,笔
诗人”“世界文学史大纲”课程。1938年,吴宓为西南
联大开设“欧洲文学史”“欧洲文学名著选读”“翻译” 者按)的影响下,使我对翻译工作有了兴趣。……此 后,我就按照吴宓先生介绍西方古典文学的道路,以 介绍与传播西方古典哲学作为自己终生的志业。”画
等课程,其中“欧洲文学史”为外文系学生最重要的 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起初名为“西洋文学概 要”,在1938年改名为“欧洲文学史'。“该课程内容广 博,不仅包括西欧、北美文学,还兼及、东欧,以
这是践行吴宓教学理念的一个典型例证。陈蚀
(1903—1969)也是吴宓非常欣赏的一位学生,他在
吴宓的鼓励下走上文学的道路。除了翻译术课堂 上的诗歌翻译习作,陈铃还翻译小说,进而创作长 篇小说,后留学德国,译介德国文学,将歌德、尼采、
及印度、波斯、日本等国文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视 野和系统的世界文学知识”。18,2,61942年,该课程改
名为“世界文学史纲”,是西南联大外文系所有课程 中学分最多的必修课,也是联大最叫座的课程之
叔本华和席勒的思想介绍至中国。1933年,陈铃在 德国科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探讨的正是中
一。当时历史系学生彭国巻听过吴宓的授课之后, 总结吴宓上课的一大特点是“能恰如其分的评论各 国作家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叩\"1943
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与传播。和他的老师吴宓一 样,陈铃在译介西学的同时努力为中国文学找寻世 界定位。从他们的经历可以看到,吴宓构建世界文 学的探索与追求,在代代学子们的实践中得到继承
年9月至1944年6月,吴宓执教昆明中法大学文学院 (兼职讲师),教授“英国浪漫诗人”“世界文学史大
纲”课程。1944年,吴宓在燕京大学和四川大学为中 文系开设“世界文学史大纲”。抗战结束后,转任武
与发扬。4结语吴宓在阅读及学习的人生历程中逐步产生明 晰的世界意识,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则指引吴 宓走向非实用功利,注重人文及道德价值,二者结
汉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开设“世界文学史”。
1948年,吴宓受邀前往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作学术
演讲,其中包括他最拿手的“世界文学史纲\"□ 1949 年底为重庆大学外文系四年级开设“世界文学史”课
合产生了吴宓的世界文学观。它充分体现在吴宓
程。1950年4月,转任四川教育学院外文系教授,授 课“英国散文选”(一年级)、“世界文学史”(二年级)、
的外国文学翻译中,例如:出于世界文学史意识,选
译《世界文学史》;在具体文学作品翻译及相关论述
第5期 姜 筠:中国近现代翻译与“世界文学”观念的构建——以吴宓的外国文学翻译及外语教学为例 ・83・中,时时注重比较沟通东西文学及思想;关注东学 西渐,并有意识地输出中国文学,为其在世界文学 中确立地位。不仅如此,吴宓为清华大学外文系制 定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目标,注重追求世界文 学及思想融合;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
高校开设“欧洲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课程,传播 普及世界文学知识;开设“翻译术”课程培养人才以 服务沟通中西文学之旨。吴宓的一系列外国文学翻 译与教学活动为我国世界文学观的构建及发展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参考文献:[1] 徐葆耕.序言[M]//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篇.上海:上 海文艺出版社,199&[2] 潘正文.中国的“世界文学”观念之发生、发展、成熟[J].文学 理论研究,2006(5):35-44.⑶吴宓.吴宓自编年谱[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4] 吴宓.吴宓日记:第1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8.[5] 吴宓.吴宓日记:第2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6] 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⑺吴宓,译.《世界文学史》第一章[J].学衡,1924(28).[8]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14.[9] WU M.Book review: Chips of jade[J]. The Chinese Students 'Monthly, 1921 (16):5.[10] 吴宓.英文诗话[M]〃吴宓诗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 王宁.世界文学与中国[J].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0-22.[12] 吴宓,译.《纽康氏家传》第一回[J].学衡,1922(1).[13] 吴宓.吴宓诗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 BRYAN W F. Review: An introductory study of world liter- ature[J].The School Review, 1922,30(8) :627-628.[15] 西谛(郑振铎).世界文学[J].文学旬刊,1923(73).[16] 吴宓.吴宓诗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 吴宓,译.《世界文学史》第三章[J].学衡,1924(30).[18] 吴宓,译.《世界文学史》第二章[J].学衡,1924(29).[19] 张珂.晚清民初的“世界意识”与“世界文学”观念的发生 [J].中国比较文学,2013(1):11-21.[20] 吴宓.吴宓日记:第3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8.[21 ]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程一览[M]//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 宓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 吴宓.外国语文学系概况[M]//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 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3] 邹振环.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M].上海:中西书局, 2017.[24] 贺麟.怀念梁启超与吴雨僧两位老师[J].清华校友通讯, 1986(14):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quwan.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7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